驻不同海拔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10-10-29 06:22闫素珍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海拔高度躯体海拔

苗 亮,闫素珍,汪 瑞

据研究,在海拔3 000 m的海拔高度上,可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的高原反应,而超过这个高度,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因此,医学生理学将海拔3 000 m作为高原的界限[1]。关于高原环境对人生理以及心理的影响,国内已屡见报道,但对于高原不同海拔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性调查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高原边防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更有效的开展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为边防部队开展心理教育提供依据。为此笔者对驻守海拔3 000~5 390 m高原山区的某部646名官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测试驻守海拔3 000 m以上某部官兵646人,按其驻守的海拔高度分为3组。其中≥3 000 m 368人(以下简称3 000 m组);≥4 000 m 108人(以下简称4 000 m组);≥5 000 m 170人(以下简称5 000 m组)。测试者均为男性。年龄 17~35岁, 平均 20.56±2.64岁, 军龄 0.5~19年, 平均(2.45±2.35)年。3组在年龄、军龄、文化程度、人员构成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抑郁问卷(BD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该量表中的“自觉无症状”~“严重”采用1~5分的5级评分制记分[2],并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问卷共88个项目,包含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以及掩饰倾向(L)等四个个性维度。对样本进行团体测试。测试由笔者或边防连队配属军医组织进行。测试前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被测试者讲明测试目的和方法,并特意申明无需填写姓名,以提高测试的真实性和受试者的合作性。答卷现场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发放问卷648份,回收问卷648份,获有效问卷646份。2.1 高原组SCL-90测评结果与常模的比较与中国青年常模[3]比较 高原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高于中国青年常模,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军人常模[4]比较,特高海拔组躯体化、焦虑、恐怖等因子得分高于军人常模,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 1)。

表1 不同海拔高度各组与常模SCL-90各因子分评分(±s)

表1 不同海拔高度各组与常模SCL-90各因子分评分(±s)

与中国青年常模比较,*P<0.001;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P<0.05,#P<0.01

军人常模(n=1 388)躯体化 1.74±0.57*# 1.34±0.45 1.55±0.57强迫症状 1.78±0.54* 1.69±0.61 1.77±0.60人际关系敏感 1.74±0.60 1.76±0.67 1.78±0.61抑郁 1.66±0.57* 1.57±0.61 1.64±0.60焦虑 1.59±0.53*▲ 1.42±0.43 1.53±0.52敌对 1.59±0.57* 1.50±0.57 1.62±0.62恐怖 1.40±0.48*▲ 1.33±0.47 1.35±0.45偏执 1.70±0.57* 1.52±0.60 1.67±0.63精神病性 1.54±0.50* 1.36±0.47 1.51±0.50症状因子 高原官兵(n=646)青年常模(n=781)

2.2 3组SCL-90测评结果的比较 5000m组的躯体化程度分别低于其他两组,敌对因子得分低于3 000m组。强迫症状因子得分3 000m组最高,5 000m组最低,其余因子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表2)。

2.3 3组SCL-90各因子心理异常检出率的比较 据SCL-90结果分析,各因子≥3分或总分>160分为心理异常[5],三组间心理异常检出率经χ2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表3)。2.4 3组EPQ各人格维度(T)分的比较 5000m组的精神质(P)得分高于3 000m组,4 000m组的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得分分别高于5 000 m组和3 000 m组,其余无显著性差异(表 4)。

表2 不同海拔高度各组与常模SCL-90各因子分评分(±s)

表2 不同海拔高度各组与常模SCL-90各因子分评分(±s)

与4000 m 组比较,*P<0.05;与3000 m 组比较,▲P<0.05;与5000 m 组比较,●P<0.05,●●P<0.01;与4000 m 组比较,■P<0.05,■■P<0.01;与3 000 m 组比较,○P<0.05,○○P<0.01;与5000 m 组比较,□P<0.05;与4000 m 组比较,△P<0.05,△△P<0.01;与3000 m 组比较,◆P<0.05,◆◆P<0.01

症状因子 5000 m组(n=170) 4000 m组(n=108) 3000 m组(n=368) 青年常模(n=781) 军人常模(n=1 388)躯体化 1.66±0.58* 1.82±0.53 1.79±0.72 1.34±0.45●●■■○○ 1.55±0.57 △△◆◆强迫症状 1.68±0.59*▲ 1.75±0.42 1.89±0.53 1.69±0.61○○ 1.77±0.60□◆◆人际关系敏感 1.71±0.69 1.71±0.53 1.78±0.56 1.76±0.67 1.78±0.61抑郁 1.64±0.87 1.69±0.42 1.69±0.54 1.57±0.61■■○○ 1.64±0.60焦虑 1.54±0.58 1.62±0.40 1.65±0.63 1.42±0.43■■○○ 1.53±0.52△◆敌对 1.51±0.61 1.63±0.53 1.64±0.55 1.50±0.57■■○ 1.62±0.62恐怖 1.46±0.73*▲ 1.40±0.35 1.38±0.42 1.33±0.47■○ 1.35±0.45精神病性 1.53±0.61* 1.51±0.41 1.55±0.45 1.36±0.47●●■■○○ 1.51±0.50

表3 不同海拔高度各组心理异常检出情况

表4 不同海拔高度各组EPQ人格维度(T)分(±s)

表4 不同海拔高度各组EPQ人格维度(T)分(±s)

与3 000m组比较,#P<0.01;与其它两组比较,▲P<0.01

组别 精神质 内外向 神经质 掩饰倾向5 000 m 组 55.03±13.99#56.88±8.75 48.47±11.62 48.79±10.654000 m 组 51.62±15.82 57.08±8.32 54.68±11.81▲ 47.31±12.893000 m 组 51.28±12.31 55.52±9.18 49.97±12.08 53.58±46.07

2.5 3组EPQ各人格类型分布 各人格维度的3种类型分别按照:T<43.3,T<56.7,T≥56.7 划分。3000 m 组精神质(P)中间型人数所占比例最高,而强精神质人数所占比例最低(P<0.05,4 000 m),组内向和外向型人数所占比例高于其它两组,而中间型人数所占比例最低,同时,情绪稳定型人数所占比例最低。情绪不稳定型人数所占比例4 000 m组最高,5 000 m组最低(表5)。

表5 各海拔高度组EPQ各人格类型分布情况

2.6 3组抑郁程度比较 抑郁程度分别按照:≤4,5~13,14~20,≥21划分无或有极轻微抑郁人数所占比例5 000 m组最高,有轻微抑郁人数所占比例3 000 m组最高,有中度抑郁人数所占比例4 000 m组高于5 000 m组,有重度抑郁人数所占比例4 000 m组高于3 000 m组(表6)。

表6 各海拔高度组抑郁人员情况

3 讨 论

在SCL-90评分中,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敌意外,其他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缺氧最严重、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5 000 m组,躯体化因子得分反而低于4 000 m组。出现如此反常的情况,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在严重缺氧情况下,大脑皮层功能抑制,表现出嗜睡、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等[3],故对表中所列举的一些躯体化症状反应不敏感;②在严重缺氧地区,急性高原反应所导致的剧烈头痛、胸闷、心慌、恶心、呕吐等严重不适在量表中未列举出来,造成躯体化因子得分偏低;③在人员的编配上,一般都是挑选身体素质最好、体格最强健的官兵驻守5 000 m以上的特高海拔区,官兵们对不适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强;④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驻兵点,5 000 m组官兵受到各界、各级多方关注,更容易使其体会的到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心理上得到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5 000 m组的敌意得分低于3 000 m组,可能是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中,执行巡逻任务,战友间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3 000 m组所处地理位置是3组中海拔最低、环境、气候、条件相对最好的地方,该组的强迫症状因子得分却最高,可能是因为3 000 m组所测试人员除少数后勤保障人员外,绝大多数为战斗班排官兵,常年进行紧张的军事强化训练,体力消耗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躯体化表现。同时,考核是否达标、成绩是否优良的心理压力,加重了其强迫症状。

5 000 m组的精神质均分高于3 000 m组、低于4 000 m组。强精神质、外向及情绪稳定型的人数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线哨卡道路艰险、交通困难、通信不便,高度闭塞的环境导致了很容易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如果无人疏导,则加重了性情孤癖,敌意;环境闭塞使官兵们更渴望与外界交流,希望与人沟通,使其性格偏外向,但同时,外向的性格又使人情绪容易失控,易发脾气,行动较为轻率,常受一时冲动的影响,富有攻击性,情绪反应倾向缓慢、弱,可能与严重缺氧、大脑皮层功能抑制有关;另外,与外界接触少,相对受外因影响较少,可能也是其情绪稳定的原因之一。4 000 m组内向、外向、情绪不稳定型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强精神质人数所占比例高于3 000 m组。可能与其特殊的环境有关。4 000 m组守防地区有草场和少数游牧藏民,官兵们与外界有一定的交流沟通,但该哨卡又是距离营区最远的哨卡,往返约2 000 km的距离使物资供应十分困难,通讯极为困难,因此,对环境适应较好,能积极与战友、牧民沟通的人可能性格逐渐趋向外向,而对环境不能很好适应,则性格渐趋内向。由于防区内绿洲的存在,相对减轻了缺氧的程度,而轻度缺氧会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5];另外,在与山下联络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任何来自山下的音讯,都可能引起官兵较大的情绪反应。以上种种,导致了官兵中情绪不稳定人数所占比例最高。

5 000 m组无抑郁或有极轻微抑郁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可能是由于严重缺氧,使其生存的需要尚且难以得到满足,心理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所以,尽管该组有轻度和重度抑郁的人数分别达到了31.76%和31.18%,但并未超过其它两组。4 000 m组重度抑郁人数所占比例最高,除以上分析到的环境因素以外,可能还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对敌斗争的尖锐性:该地区为对敌军事斗争最激烈地区之一,加重了官兵的心理压力;②兵种的特殊性:该地区驻边防部队除步兵外,还有特种兵部队。他们在守防中所担负的特殊而重要的任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官兵抑郁的程度。3 000m组有轻度抑郁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可能是在高原地区开展军事训练,体能消耗极大,且付出努力后所取得的成绩与预期目标不相吻合,加之对各种考核能否达标的忧虑导致了轻度抑郁。但中度、重度抑郁所占比例与其他两组相比均不高,可能与其所处环境相对较好,通信较为便利,且不直接担负巡逻执勤,因而抑郁程度不太严重。

通过调查分析,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与缺氧、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其所担负的任务、训练的强度、与外界联络的难易以及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等因素有关。因此,高原边防部队必须对官兵开展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课,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部队要经常针对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1]吕永达.高原医学与生理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1-2.

[2]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冯丽云,王定宁,吴国华,等.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4.

[4]王焕林,孙 剑,余海鹰,等.我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

[5]张西洲,陈占诗.人到高原.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2-98.

猜你喜欢
海拔高度躯体海拔
不同海拔高度对柳杉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高海拔的甘南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故障状态下纯电动汽车环境压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现在干什么?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海拔4000米的父爱
搬家
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山脉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