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眼镜行业八大关键词 回暖

2010-12-15 15:19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眼镜企业

回暖

自2008年下半年爆发并持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眼镜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许多眼镜出口企业遭遇了订单减少、利润下降的困局,有的企业甚至面临停产、倒闭,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从广东、温州、丹阳等眼镜生产集中地的数据反馈,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至少400家中小眼镜制造企业或主动歇业、或倒闭破产,另外还有大量企业(据保守估计有近三分之一)处于半停产、减产减员的状态中。另据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眼镜产品进口金额为2.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出口金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13%,但相比2007年的增幅下降了足足11个百分点。

进入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由于世界各国一系列“救市”和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从总体上出现了企稳回暖的趋势,由于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逐渐回升,同时,由于中国政府4万亿拉动市场投资计划和包括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眼镜产品出口退税已提高至14%,为近年来最高)等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加上《国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所带来的政策之惠,包括温州、丹阳、广东、厦门、台州等眼镜生产集中地的眼镜出口企业出现了订单增多、业务回升的趋势:在温州,面对金融危机,部分经营者积极进行市场战略调整,着力向南美等一些新兴市场扩展业务,从而降低了金融危机对公司业务的影响。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2009年1月份,温州鞋、服装、眼镜、打火机等传统“四大件”出口出现强劲增长,其中眼镜出口0.77亿美元,同比增长20.76%,这标志着自金融危机以来持续走低的温州眼镜出口业首次出现逆市上扬的势头。以后,情况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据温州海关统计,该市第2季度服装、鞋靴、眼镜、机电、低压电器、皮革制品等出口主行业呈现明显的转机。这6大传统行业合计出口20.9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9.63%,并由此带动整个温州眼镜制造业出现了回暖的趋势,行业复苏的曙光初现。在丹阳,许多企业采取调整市场营销战略、加强员工培训、苦练内功、提升客户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保证回款质量等措施,许多眼镜企业出口业务在经历短暂的回落后,出现了逐步回升的势头。例如,作为镜片龙头企业的万新公司,截至2009年8月,包括出口在内的产品总销量同比去年总增长约为10%,特别是车房片,内外销售额同比增长约45%。据有关人士介绍,丹阳具备一定规模的眼镜企业出口业务增长幅度普遍达到10%~15%。从总体上看,丹阳眼镜行业正渐渐回暖。在以中高档眼镜生产为主的广东,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包括欧美市场的库存消解、国家两次上调出口退税以及对购买设备提供一定的抵扣补偿金额等),从2009年4月开始,珠三角眼镜制造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型企业订单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回增。从对横岗、东莞、广州花都等地区的23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眼镜企业的抽样调查中,有20家企业的订单有一定回增。在厦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部分具备一定规模的眼镜企业外销订单下降了约15%~20%。对此,不少经营者采取控制成本、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调整营销策略等应对措施,从2009年9月起,许多企业订单回暖。在对10余家眼镜企业的抽样调查中,7成左右的企业明确指出:近两个月订单与去年底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而且还有许多订单正在洽谈中,所以2009全年的产量是持平的,但是成本有所拉高。其中,专业从事PC片生产的厦门瑞之路公司,通过完善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品种,使今年的PC片外销同比增长了400%。此外,在浙江台州,以盈昌公司为代表的部分眼镜出口企业,在饱受金融危机创痛之后,开始进行战略转移,从原来的主要依赖俄罗斯市场,转而着力开拓巴西等南美市场,已逐步走出低谷。

然而,由于世界整体经济形势的复苏仍处于初步阶段,在某些基本经济面上的回暖尚不巩固,特别是市场需求还没有出现带有根本性的大幅度的上升,因此,目前国内眼镜出口回暖的过程仍较为缓慢,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反复。例如,在广东,一些企业表示,从2009年4、5月份开始,订单出现回暖迹象,但7、8月份订单又出现了跌势,短暂的回暖并没有形成持续的回升;在温州,在1、2季度眼镜出口持续回升之后,第3季度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落,表明市场动荡和起伏不定的态势。对此,有关人士指出:进入2010年后,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回暖趋势的巩固,特别是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回升,加上国内现行经济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中国眼镜出口必将迎来一个“艳阳天”。不过,有关专家指出:随之而来的诸如生产成本提高、招工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压力以及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也将会进一步凸现。对此,相关眼镜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之策,如此,才不会在更加激烈的市场角逐中陷入被动。

扩张

中国眼镜零售企业的扩张势头在2006年和2007年表现最为强劲,主要表现形式为连锁加盟。进入2008年,零售企业由“跑马圈地”转入了“精耕细作”,扩张的脚步逐渐放缓。2009年年初,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多的零售企业则持观望态度,因为无法估计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给眼镜零售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金融危机并未过多地波及中国的眼镜零售业,更没有让眼镜零售业伤筋动骨。相反,与往年相比,眼镜零售店的客单价却在逐步上扬。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不仅眼镜零售业盈利逐渐回升,而且也激发了部分眼镜零售企业扩张版图的欲望。在区域的眼镜品牌零售企业迅速崛起,消费力增长快速的前提下,加速开店又成为了各眼镜品牌零售企业占领市场的主要策略,眼镜零售行业的扩张呈现出高歌猛进的势头。

与以往不同的是,2009年,一些眼镜零售企业大胆打破地域的限制,扩张策略已经从本土的一二线城市,拓展到更多的城市领域,跨地区、跨省市开直营店成为了眼镜零售商圈众人热议的话题。

在眼镜零售业充分发展与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异地拓展将会是必然的选择。作为连锁企业自身有做大做强、快速扩张的内在需求,原来所处的区域已经趋于饱和,无法在原有区域再有大的突破,而其他区域特别是正在大步发展的和一些消费力较强的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因此,一些零售企业选择了冲出本土,在企业所在省市辖区、邻近省市甚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开店。如:哈尔滨美视达眼镜有限公司2009年省外开店10多家,目前省外连锁店共计37家;哈尔滨明廊眼镜有限公司2009年省外开店4家,其中杭州3家,吉林1家,目前省外连锁店共计25家;重庆的千叶眼镜连锁有限公司则直奔北京,从2009年5月起,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便在北京开店15家;北京大明眼镜股份有限公司则充分运用老字号品牌的优势,早在6年前就将店开到了河北,2009年,又进驻山西太原开设了2家直营店。

纵观这些敢于闯入异地开店的眼镜零售企业,无论它们是“老字号”品牌还是新生的民营企业,在本土市场无疑都是龙头老大。资金、品牌和渠道优势,决定了跨区域发展逐渐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因为他们具有丰厚的资本积累,多年的连锁化经营经验,可复制执行的门店管理体系,以及人力资源体系等异地连锁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无疑也是企业获得长足、有效的发展,减少区域风险,带动总体利润率的提高的一种抉择。

这些企业在异地开店时,都无一例外地摒弃了加盟这一做法,而选择了开设直营店。由于是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可以按照其他店铺的经营方式,易于实施。企业资源、管理精力等都将集中到直营店的经营质量和精细化管理上,从而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和服务管理。同时,也会使企业更着力于在提升专业技术、产品品质和提高经营效益上做文章,工作重点除了继续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外,更多地已经转移到进一步巩固企业在区域甚至全国市场上的品牌地位。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做足文章,使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对于眼镜零售企业的异地扩张,行业内有关人士给予积极评价:异地扩张有利于在竞争中相互交流学习,有利于连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本土企业进步。但同时也指出,异地扩张不应该是盲目的,其风险比较大。企业对异地市场的把握能力非常关键,与本地文化、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商业氛围等元素的融合成为眼镜零售企业异地扩张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异地开店对企业资金、管理、技术、人才、供应链等多方面也是巨大的考验。如一般区域企业都是按本地建立供应链的,没有异地供应链,也没有全国性配送中心。因此,区域性龙头企业的异地扩张,特别是新建店往往将面临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只有把这些不利因素有效地消化掉,才有可能在异地站稳脚跟。

繁荣

海昌、强生、博士伦、卫康、视康、酷柏、沙福隆、爱尔康、科莱博、精华(帝康)、雪龙、富士伦、菲士康、保视宁、艾爵、舒洁、眼力健、美多、欧瑞明、美星、视域(西武)、梅格等等,其中国内独立注册的中小型隐形眼镜企业就多达35家。据权威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看,目前中国隐形眼镜市场销售量为18亿人民币,消费者对隐形眼镜的消费金额由以前的200元/年上升到现在的500~600元/年。可以说经过整个行业的不断努力,隐形眼镜市场已经走出近几年的低迷,呈现出一片“群雄并起、新品迭出”的繁荣景象。下面我们从材料和技术、产品及市场分布两方面来看一看繁荣的深层次原因。

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新工艺的引进是隐形眼镜进入快车道的深层次之原因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谢培英教授在接受我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处于隐形眼镜的快速发展时期。”的确,近几年新型材料的出现为科学普及隐形眼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长时间、长期有效、舒适和安全配戴的根本保障。硅水凝胶SCL(软性隐形眼镜)的透氧性已逐渐上升至原有的4~6倍左右,其他如透光率、折射率、强度等均保持了稳定的优良性能。另外通过对高透氧材料施行高科技的表面处理,也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湿润性,同时降低材料的蛋白质等沉淀物的形成。而随着高科技数控加工技术的高速发展,SCL的设计和加工制造也有了突出的进步,配适状态不断得到改善,设计的改良也进一步提高了视觉质量。

从国内的生产情况来看,大型隐形眼镜公司基本上从原料到工艺都达到了目前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海昌从2007年至今陆续以每条3000万的高价从英国引进国际顶级生产线;新加坡大型眼镜企业光明眼镜,在丹阳圈地100余亩,准备建隐形眼镜和护理液生产线,届时会成为产能巨大的隐形眼镜生产企业……

二.销售额稳步增长,常规片、月抛片已成为市场主流

由于与普通框架眼镜相比,隐形眼镜具有“矫正屈光度数越高,隐形眼镜越有利于促进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有利于视物清晰真实与舒适”的优点和舒适、美观的佩戴感受,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在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质量门”事件的阴霾渐渐散去,隐形眼镜在国内的销量正在稳步回升。上海科莱博总经理秦大纲甚至直言“国内隐形眼镜在2009年出现了井喷”。 据权威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看,目前中国隐形眼镜市场销售量为18亿人民币。其中海昌在2008年创造了4.5亿元的销售额,2009年估计能达到6亿元,成为国内隐形眼镜的领军人物;另外几家大型隐形眼镜公司强生、博士伦2009年的业绩预计能超3亿元,卫康也能接近3亿元

从产品消费类型看,目前国内隐形眼镜仍以软性隐形眼镜(SCL)为主,约占整个隐形眼镜市场份额的90%。据某些单位统计,月抛等频繁更换型隐形眼镜的使用率已从2005的36%上升到2008年的70%。此外,据调查,绝大多数眼镜店的销售以常规片为主,约占80%以上;彩片的销售约占10%~20%,在学校周边等一些眼镜店比较特殊,彩片销量能占50%左右;像散光片、远视片和渐进多焦点片等高技术含量的隐形眼镜,销量则很少,几乎占不到隐形眼镜销售总量的1%。

从美国、日本、欧洲的隐形眼镜佩戴比例来看,美国佩戴比例为11%,日本为10%~11%,欧洲为8%~9%,而中国仅为0.4%,只有约300万人口。毋庸置疑,中国隐形眼镜消费显然是滞后了,所以中国的隐形眼镜消费还有很大的拉升空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繁荣景象下,目前国内有一部分隐形眼镜公司以分装韩片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这势必会点燃中低档隐形眼镜的价格战。

其实,科技发展也为隐形眼镜进一步细分市场提供了可能。像散光片、远视片和渐进多焦点片等高技术含量的隐形眼镜目前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阶段,这和大公司忙于生产常规片,不可能腾出多少精力来做有关。所以对中小型隐形眼镜企业来说,与其和大公司在同质化产品上拼杀价格,不如选取“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功思维,先期占领细分市场。

涨价

客单价普遍上涨!原以为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眼镜零售业,却意外地出现了客单价不降反升。本刊通过两次万里行的实地走访和全国各地眼镜店的反馈信息,惊喜地发现,历经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全国各地的眼镜店表示年销售额比预期的好,近98%的受访眼镜店平均客单价比前年相比有所提升。其中,有40%的企业增长约100元、35%的企业增长超过100元、15%的企业增长150元以上,增幅喜人。

国家经济总体回暖,拉动内需消费上升

众所周知,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率先复苏,全年GDP增长保8,中国经济形势稳步回升。同时,在国家拉动内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效果下,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加速回升态势。据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6%。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说,从2009年第3季度起,我国消费者信心提升至近两年来新高,商务部监测的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额在2009年同比增长11.8%,可以说,国民消费信心与支出已经走出阴霾。

其实,早在2009年中期就有一些媒体、经济评论家发现,金融危机对国内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心理上的一种恐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消费者都已慢慢适应,再加上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全国各地的零售业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在节假日、双休日,全国各地日用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长迅猛。仅2009年春节7天假期,全国银联新增刷卡金额89亿元。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宋则表示说:“这应该是预料之中,一个原因是积累的结果,因为老百姓手里毕竟是有钱了。另外就是所谓国外的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主要还是心理上,真正在行为上好像还不如预料的那么严重。另外有些传递的信息有些误会,就是美国现在出现某些不景气,大家就联想到我们国家会不会也是那样?其实美国是一种过度信贷的一个情况,而中国正相反,是过度储蓄。”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手上始终是有钱的,如何花钱、花在哪些地方才是他们更关注的。

只要有刚性的需求,消费是必然的。因此,从各地的百货店、眼镜店传回的景象是:节假日里商场人山人海,餐厅排队候座,人们必不可少的服饰、鞋包、眼镜等产品销量并未见减少。

产品质更优、店面上档次,提价成自然

在金融海啸巨浪过后,眼镜消费者的选购行为更为理性和谨慎。徐州明仁眼镜公司总经理谢世照认为,消费者对于眼镜产品价格的认识日益理性,集中表现在消费者比以前更加追求性价比高的产品。理性的消费者已经懂得低价但质量差的产品其实并不耐用,只要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质量优等、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产品更能吸引眼镜消费者,诱惑着他们的钱包。

从去年的全国眼镜零售市场来看,绝大多数眼镜店受金融危机影响甚微,各地一线眼镜店营业额反而有所攀升,平均增长10%以上,他们表示,通过引进新的品牌,将店内产品更上一个档次是拉动眼镜零售客单价上涨的一大原因。

例如,湖南长沙国际眼镜店在改制后正努力在高端名品眼镜销售上对消费者进行引导消费,其总经理章亮明表示,长沙国际通过引入高端品牌、加强引导消费、做好客户服务等工作后发现,零售客单价相应也得到了提升。安徽省芜湖老余昌眼镜店已是安徽省著名商标,在当地消费者心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去年该店的暴龙、保圣、万宝龙、保时捷等国内外品牌眼镜走量不错,通过这些品牌眼镜的带动销售,全店平均客单价增长了20%。

同时,成都精益、重庆千叶、重庆精益高登、合肥精功、佛山三水茂昌、安庆大明、岳阳精益、石家庄康明眼镜、德州英翔姜玉坤等各地的眼镜零售企业,或通过重新装修、引入品牌,或通过提升专业、增值服务等方法与手段,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自己店的平均客单价有所提高。

受访眼镜店也向本刊表示,眼镜零售市场去年的总量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年总配镜人口数量是相对恒定,即使客单价增长,也不代表眼镜店年总配镜数量增长。最让他们头痛的是,随着零售店经营成本的不断提高(房租、人工、装修等),许多企业反映客单价上去了,年零售业绩也上去了,但实际年利润率却并没有相应见涨。因此,许多企业也在思索着如何在提高客单价的同时,提高整体产品销量。其实,这需要店家对消费者进行有效引导,唤起他们的时尚消费意识,将眼镜产品的时尚功能作用大力发挥,这样才能缩短眼镜的更换周期,带动整体销量,进一步将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毕竟,市场稳定,价涨量增,才是我们行业的健康发展之道。

自主

缺乏自主开发、自主设计一直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眼镜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打造自主品牌、掌握核心竞争力、保证可持续性发展,其实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主研发和设计意愿的厂商,在多年的“拿来主义”以后,国内也有许多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向着自主研发、自主设计之路迈进了可喜的一步。

镜片研发:科技带动创新

众所周知,国内的镜片产品竞争激烈,大家都陷在同质化、低价竞争中难以自拔,因为高档镜片产品的关键技术大多都还掌握在外商手上,严峻的现实迫使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不得不加快镜片的自主研发,寻求新的质变。

2009年,镇江万新光学公司加大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研发力度,陆续推出NXT偏光变色系列中的内渐进系列、好未来青少年多焦点系列产品,市场反馈积极,去年内销增幅达19.6%,外销增幅达10%左右。上海伟星公司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成功研发出1.67单体,打破了以往1.67单体只能通过日本和韩国引进的垄断行为,使自身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了明显的优势。上海康耐特光学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种内表面渐进片,它采用德国独特的Overview设计,能保证让每一个验光处方能获得最精准、理想的光学视野区,并结合高度精密的数控加工技术(CNC技术),可以对镜片表面每一点进行精确的磨削和抛光,加工出针对处方甚至包括个性化配镜参数完全优化的渐进片。

另外,在抗疲劳镜片产品的自主研发上,唯尊光学、一品光学、万新光学、上海康耐特、伟星光学等公司都在2009年重点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抗疲劳镜片作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个卖点,是镜片厂商重视消费者的视力健康,在设计、工艺、材料、管理、产品上不断创新、体现自我特征的一大表现。据万新公司品牌课长汤坚介绍,以前镜片的“抗疲劳”功能是通过膜层处理完成的,而去年热推的抗疲劳镜片主要是通过屈光区域的改变来实现抗疲劳的功能。由于抗疲劳镜片不是简单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因此它的适用人群范围更为广泛,无论是否有过戴镜史都可以佩戴抗疲劳镜片。这一款自主研发产品相信上市后前景一片光明。

镜架设计:款式更新加快

随着各大眼镜厂商对品牌打造的不断重视,许多眼镜公司越来越注重镜架款式的自主设计。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自主设计能力的高低强弱已成为评估镜架生产企业竞争实力强弱的一大指标。对设计的高度重视,单从眼镜公司设计师的月薪逐年增长可见一斑。目前,在深圳的一个普通眼镜设计师的平均月薪可达3000元以上,而在前年,同一职位月薪仅2000多元。几百近千元的工资涨幅是各镜架公司对款式开发、自主设计越发重视的一个佐证。而从各地大量招聘眼镜设计师的需求现象来看,镜架公司对新款自主设计开发的重视程度愈发加强。

各家太阳镜公司在时尚款式上的自主设计,越演越烈。连光学镜架产品也随着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增强,其时尚性和品牌化进程也在2009年里得到了集中爆发。它进一步催生了大量的镜架企业在时尚款式上加大开发力度,自主研发、设计的新款产品已经成为产品竞争的重点之一。

比如,登沃特E变眼镜自主开发的多功能眼镜,一副眼镜可搭配3种不同风格的镜腿,就能同时满足3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从颜色到腿型,皆可随心所欲、自由更换满足了功能性与时尚性的双重需求。

上海新族眼镜旗下的“New”眼镜2009年里开发的新产品,采用镂空雕刻工艺以及苹果绿、深桃红、柠檬黄等一系列鲜艳的颜色创造出单色、双色或三色的靓丽效果。

上海皇家乐园的深色钛金属框+浅色粗木框镜腿设计款,比一般黑色板材镜腿少了一丝酷、多了一些亲切。

上海米顿公司的设计师将铝、锗两种金属巧妙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铝、锗眼镜托叶。其中,锗金属具有抗衰老、改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医疗保健功能,为追求健康生活的眼镜消费者提供了一款意义深远的新产品。

上海范迪诗光学眼镜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出的无螺丝、无铰链、无焊接的新款产品,开创了国内眼镜品牌技术革新领域的先河,一经亮相便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此外,还有许多太阳镜、光学镜架公司纷纷运用新材料、新工序,为镜架的款式开发设计拓宽了思想的疆土,各种新款设计跃入我们的眼界,2009年可谓是中国眼镜自主设计的全力盛放之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眼镜的时尚化消费升级,镜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自主设计的脚步,设计出更多材质不同、造型不同、功能不同的眼镜产品。

渗透

2009年,眼镜行业弥漫着一股“渗透”之风。主要表现为镜片高、中、低端的相互渗透和太阳镜与光学镜架之间的相互渗透。

当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后,竞争对手往往会找寻其产品的功能、工艺、材质等方面的差异,以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来挑战产品主导者。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不少眼镜企业开始扩充自己的产品线,不给对手留下市场空隙,以更全面的产品渗透到区域细分市场中。因此,镜片的高、中、低端产品相互渗透加剧,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镜片厂家添置设备,丰富产品线,力求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像依视路这样的国际品牌,如今的产品线已比较完整,每个消费档次都有其产品。依视路作为国际品牌挟供应方面的绝对优势,随着国际品牌日益本土化,其产品线开始向下延伸。旗下的BBGR品牌,其售价与国内同等镜片的价格基本持平。豪雅公司也放低了身段,其产品线向下渗透,推出的豪雅学生镜片满足了中低端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诸如万新之类的少数国内镜片品牌,其产品档次和价格却在往上拉升。如万新新推出的NXT偏光变色系列中的内渐系列,市场零售价高达8580元。以前在高端镜片市场,国际品牌处于垄断地位,国产品牌的占有率几乎为零。但在2009年,这个占有率有了细微变化。目前,高端镜片市场份额中,国产品牌应该能占到2%左右。以前,国内镜片的低端市场几乎一直是由国内产品包揽,至少占据95%以上的零售市场份额。依视路的BBGR在中低端市场所占据的零售市场份额明显略多于其他国际品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国际品牌产品定位依旧是侧重满足中高及高端市场需求,但同时也开始重视向中低端市场渗透。由于国际品牌产品线向下延伸,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因此,也促使国内产品纷纷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产品线向中高端延伸。据万新公司国内销售总监汤峰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万新的产品定位将以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为主,且同时满足部分高端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需求。

当然,这样的渗透并不是大规模的,业内观察人士认为,中小型镜片厂家不宜将产品线拉得过长,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面面俱到只会分散自身有限资源,不利于竞争优势的充分利用。同时,由于产品线拉得过长,差异化更模糊,竞争也会更惨烈

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的太阳镜市场销售状况,使得更多的太阳镜厂商开始往外寻求新的突破。俗话说,太阳镜是看天吃饭,只卖一季。因此,越来越多的太阳镜厂商开始向镜架领域渗透。如百丽、SK、海豚、派丽蒙、宝丽来、暴龙这些传统的太阳镜品牌开始试水光学架,甚至以做运动镜闻名的高特也推出了运动版的光学镜架,以期凭借已有品牌知名度为光学镜架的销售打开渠道。而光学架的渗透则表现为对一些太阳镜元素的引入,比如罗登·斯兰、雅兰诗黛等光学架品牌开始引入越来越多本来属于太阳镜的设计元素和工艺,以更为时尚的魅力诱惑市场;就连过去一些坚持传统款式的专业光学架品牌也按捺不住了,打出了“品质升级、设计升级”的旗帜,实际上把自己做得越来越像太阳镜。有的太阳镜厂商还费尽心思,玩起既是光学架,又可以是太阳镜这种“一变多”的款式游戏。

对整个眼镜市场而言,太阳镜向光学镜架渗透并不是件坏事,乐得消费者有了更多可供挑选的余地。但就太阳镜厂商向光学架的进军的初衷看来,无疑是为了谋求新的商机和生存空间,能否如愿则很难说。不得不看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一个品牌的镜架能够做到独领风骚,因为镜架领域竞争本已十分激烈,镜架产品的更新速度更快,这些渗透寻求突破的企业能否迅速适应,活得更好,我们拭目以待。

收放

“收放”二字应该是对2009年国内市场高端品牌代理这一领域的精准概括。收,指的是在世界5大眼镜巨头即意大利Luxottica、Safilo、Marcolin、De Rigo及美国Marchon之中,除Marcolin和Marchon外,其余3家已纷纷收回旗下品牌在中国的代理权,并开始在中国市场自主销售;放,则表现在目前仍以代理模式在中国市场运作的国际品牌公司,在将其主要品牌交给某代理商并取得不错收益之后,又将旗下更多的品牌放心地交给该代理商。这当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Marcolin与上海翰达的合作,在MONT BLANC、TOM FORD等品牌眼镜成功销售的基础上,2009年,上海翰达陆续又从Marcolin集团手中引入了TOD誗、DSQUARED2等一线大牌,并在上海尚视佳对FERRARI代理年限到期之后,顺利接手。

正是在这样的收放之间,国际眼镜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即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的品牌商或代理商手中。而造成这种局势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就是目前在行业内传得沸沸扬扬的Safilo被Luxottica收购的消息,虽然这一消息尚未通过Luxottica总部正式公布,但其原因应该也只是双方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地磋商,无论怎样,“世界第一”收购“世界第二”,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其实,2009年早些时候的一些迹象,已为这次变局埋下了伏笔——2009年3月前后,原Safilo中国区营销总监齐理率霞飞诺公司12位干将入主Luxottica;4月,Luxottica和Safilo两大公司全球高层同临上海,处理其在华的重要事务。如今看来,这些已然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征兆。而这场收购,对世界眼镜业的影响和震荡目前还无法估量,如今,我们也仅仅能围绕中国市场作一些浅层次的分析:Safilo集团在苏州的全资工厂总投资规模为1830万美元,2009年下半年已投入运营,集团也分别在深圳、上海等城市设立独资贸易公司,所以Safilo从生产环节到渠道流通环节,都在中国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它在国内的大中型眼镜门店有多少专柜,又有多少国内零售商正在与其合作,这个数量一定不菲。随着收购的完成,Luxottica也将控制Safilo现有的GUCCI、DIOR、YSL等在中国市场拥有广泛受众的一线品牌,而为了扶持其自有零售品牌、在中国已经超过300家门店的亮视点,Luxottica会以什么样姿态和手段来对待现在与Safilo公司合作的零售商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至少有两点,一是有了Safilo现有品牌的支撑,亮视点在国内的门店还将越开越多;二是国内零售商特别是目前与Safilo有合作关系的零售商,现在心里多少会有一些忐忑。2009年的北京展、东京展和香港展中,记者亲见很多国内大型零售商老板都亲临展馆,并将关注的重点大都放在一些来自日本、欧洲的新公司和新品牌上,就是以上推断最好的证明。

其次,从前两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Luxottica旗下亮视点模式的成功,还是Safilo和De Rigo设立贸易公司独立开辟渠道模式的成功,都对其他国际品牌公司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一方面,大家都明确地认识到,中国高端消费群体确实是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前景也是看好的;另一方面,更多的品牌公司也意识到,做中国市场的关键就是做渠道。恰恰在这个时候,众多还未有自己独立渠道的品牌公司和国内代理商随着合作的加深和频繁,矛盾、冲突和纷争也正在逐渐增多,有的国内代理商在代理一个或几个品牌正品后,再又去香港购入一批水货,连同原来的品牌正品一起卖;有的本身做得不好,但为了做好上报给品牌公司的业务报表而压价销售以提高销售数据;还有的在为品牌做宣传推广时,在费用上短斤少两,这些行为可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伤害了品牌公司的感情,也致使更多国际品牌公司加速了回收品牌的决心。但从另一层面来看,即使这样,部分国际品牌公司目前还确实未具备单凭一己之力进军中国市场的条件,所以还得依靠国内代理商的渠道和网点帮助其推广和销售,于是口碑良好、重视品牌形象的维护、能与品牌公司诚信相待的代理商便成了香饽饽,这样一来,像上海翰达、上海巨盛、上海鸣乐等优质代理商手上的品牌便越拿越多,越来越集中,而有的曾经风靡一时的代理商,如今手上仅仅残留着1~2个能称之为“品牌”的品牌,有的甚至正面临无牌可代理的尴尬。

虽然在今天,对这种现象,我们暂时不愿意,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导向的评价,但我们必须记录这个领域正在发生着的改变,并预计即将发生的巨变,因为在国内品牌经营领域的每一个脚步声中,都叮当响着关于财富与眼光的神话。

交流

如果说2008年的那场国难,让我们感受到眼镜行业爆发出令人震撼的凝聚力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那么2009年的这场金融危机,则让我们看到这个行业频繁交流、相互渗透之后的融洽和进步。

在这一年,以中国眼镜协会及地方各地眼镜商(协)会、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社、各知名眼科医院为代表的机构部门和眼镜企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其次数之频繁、形式之多样、影响之广泛,属历年之最。

次数频繁

2月27日北京,“战略突围” ——郎咸平经济形势演讲会;3月18日~4月1日,保圣西部视光万里行;5月12日杭州,帝琴“免费视光培训飞行讲座”;5月26日~28日丽江,第4届中国眼镜零售业高峰论坛;6月6日,首次大型全国爱眼护眼公益宣传活动;7月16日~18日内蒙古,首届中国眼镜行业青年才俊论坛;9月3日~14日,康美达视光万里行;10月31日~11月1日天津,2009天津眼视光国际论坛;12月4日~6日广州,2009年全国眼视光学学术会议……活动频繁、应接不暇,以往稍显平静的眼镜行业在今年热闹不已、生机勃勃。一些专家和学者,常常是刚刚参加完一地的活动,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尽管活动频繁,他们也表示尽量协调工作和活动的时间矛盾,力争参与每一次行业活动。具不完全统计,今年中国眼镜行业共举办各种规模的交流活动近百场,较往年相比,今年是名副其实的“大动作年”。

形式多样

跟以往以交流会、讨论会等单一形式为主的交流活动相比,今年的行业活动种类多样,令人耳目一新。郎咸平经济形势演讲会——高屋建瓴、文韬武略,为业界人士指点迷津、开拓思路;视光万里行——积极奔走,多方宣传,为零售商与生产商的交流搭建起舒适、宽广的交流平台;飞行讲座——开创行业培训教育的新模式,便捷快速、专业受用的培训模式和思路深入人心;零售业高峰论坛——群策群力、优势迸发,为中国眼镜零售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爱眼护眼公益宣传活动——各地政府、眼协、镜企积极参与,以点连面线、效果显著、影响深远;青年才俊论坛——积极开拓、大胆创新,年轻一代蓄势待发,立志唱响行业新篇章;视光国际论坛——院企合办创立专业活动新模式,集聚全球视光精英,助力世界视光新发展……教育、科研、抗危、合作、公益、促销等各种形式的行业活动,让我们感受到越是艰难岁月,越能历练人心,行业人士不惧形势动荡,积极应对、努力开创。

影响广泛

在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各种交流活动的陆续开展,使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陆续提升。朗咸平经济形势演讲会网稿点击量日击上万;视光万里行不仅受到所到之处媒体的热情关注,还受到香港、台湾等媒体的跟踪与报道;爱眼护眼公益活动联动效应,影响全国;视光国际论坛,吸聚全球目光……2009年,眼镜行业以一种不卑不亢、自信勇敢的态度,奏响一篇又一篇和谐交流、互惠互助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眼镜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眼镜知识知多少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从天而降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