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2011-01-08 10:36徐凤鸣
化学教与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学情教学内容分析

徐凤鸣

(江苏省淮安中学 江苏 淮安 223200)

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徐凤鸣

(江苏省淮安中学 江苏 淮安 223200)

目前高中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问题已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打造高效课堂已然成为各位老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高效课堂;学情分析;有效讨论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如何建设高效课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打造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重视课堂教学本身以外,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之外的一些环节作用的发挥。在实践中,我认为做好学情分析对建设高效课堂至关重要。

一、搞好学情分析,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诚然,绝大多数教师也都能够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角度认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少老师会将学情分析简单化,习惯地认为所谓学情分析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班级均分、有效分数段情况在年级的排名为班级定等级,以学生个体成绩在班级排名将学生分层次;再就是学情分析经验化,不考虑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也不关注、不研究教学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仅凭借以往的陈旧的教学经验,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界定教学重难点。

1.学情分析要全面性

首先对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很必要,起点能力是学生学习新知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及思维规律等。如果忽视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策略的应用就会脱落学生实际,影响教学效果。比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应该定位怎样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学生初中化学中从“得失氧”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以H2+CuO=Cu+H2O为例证)。其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也很重要,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乐于参与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最期待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教师只有了解、掌握这些宝贵信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才会更有效。最后还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也是建设有效课堂的关键所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面对不同教学内容时,所具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也不同,切忌脱离具体教学内容孤立地进行学情分析;基于学生问题进行的学情分析,既可以清晰地探明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可以更准备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这样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使教学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最大限度地顺应学生的需求。

2.学情分析要动态化

首先,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每一节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可能”进行认真预测和分析,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生成点加以深入研究和思考,既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而全面的预测,又要精心做好应对有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能作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其次,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和实时分析把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学情分析,一方面,要认真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教学问题和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实时完善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例如高三复习电化学部分,学生对电极方程式书写的规律不容易掌握,此时可以根据课堂学生掌握情况,辅以必要的氧化还原知识复习。最后,对学情的反思分析也不容忽视,经历课堂教学,通过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课后的练习情况,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了解会更准确、更全面,对如何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有效教学也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将这些新感受、认识和思考进行总结、分析,不仅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也为今后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上分析的是进行学情分析对了解学生、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的必要性。其实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着力点还应该在课堂本身,课堂教学中的很多环节如授课方式、教学设计、媒体使用、课堂提问等被老师应该是非常重视的,而容易忽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二、搞好有效讨论,为高效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课堂讨论是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启发和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做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1.内容充实——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

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引发学生观点交锋、积极思维的动力。因此,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同时也应该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教学实践证明,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工业硝酸呈黄色的可能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这一问题,可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1)硝酸呈黄色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学生由硝酸的不稳定性,得出可能溶有分解产生的NO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还可能含有Fe3+,也可能同时含有NO2和Fe3+?

(2)通过哪些方法检验其中含有NO2或Fe3+?学生讨论会有很多方案。

(3)若同时含有NO2和Fe3+,怎样检验(讨论检验顺序)?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唯一,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2.过程扎实——有效课堂讨论的保证

首先,选准讨论时机,讨论问题要在需要的时候展开,这就需要讨论时机的及时捕捉和准确把握,如需突出重点和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的时机。比如学习“化学平衡”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其次,把准讨论节奏、适当引导启发,对问题的讨论的效益也是很有影响的。如“钠表面的氧化物和铝的氧化膜都是金属氧化物,它们的外观形态和性质相同吗?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一样吗?”这个问题在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以后提出讨论,显然有助于学生掌握金属性质的规律和异同,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可引导学生注意审题,首先弄清楚从哪几方面进行比较(外观形态、性质),为主要问题(保护作用)的解决适时设置台阶,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以此扩大学生比较归纳的容量,提高知识范围的跨度和思维的密度,则可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以上所阐述的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我认为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本身之外的一些因素,使课内外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构建高效课堂才不会流于形式、不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每一位教师才会真正成为建设高效课堂的行家里手。

[1]肖红梅.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2]翟新民.化学课堂有效讨论的几个着力点[J].化学教学,2008,(6)

1008-0546(2011)08-0036-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8.018

猜你喜欢
学情教学内容分析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