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基于互动视角的理论分析①

2011-02-02 08:40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王菲
中国商论 2011年1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要素进口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王菲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基于互动视角的理论分析①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王菲

本文基于互动视角研究了广义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关系,认为贸易结构通过示范效应、联动效应、要素累积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体制效应和稳定效应来影响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除对贸易结构带来要素密集型转换影响外,同样也会诱致贸易主体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实现优化。

对外贸易结构 产业结构 理论分析

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包含了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循环作用机制。鉴于已有文献大多侧重于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以及需求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而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关系研究,特别是对外贸易结构(包括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主体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则十分有限,且都没有系统分析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这正如意大利贸易模式研究学者Luca De Benedictis和Lucia Tajoli所指出的那样:“经济整合对国家福利水平影响的效应已经被经济学界研究了好久,在许多经济模型中,一国的增长率同其开放水平联系于国家贸易模式的特征。但尽管有来自理论模型的诸多建议(Baldwin,2004),众多的实证文献却局限于对增长的总开放指标效应的分析。”事实上,促进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因素不仅具有直接推动效应,而且还有间接推动效应。本文旨在从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视角深入探究其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以期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

1 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交互作用机制

1.1 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传导机制

对外贸易结构在遵循动态比较利益原则下的优化会促进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其原因在于:第一,国内产业结构会在本国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诱导下偏向于能进一步发挥贸易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与生产,会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对外贸易结构主要是通过进口的推动和出口的拉动来实现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的。

就进口推动而言,进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引起进口国国内生产结构发生变动,因为进口变化引起了该国国内供给状况变化,该国国内生产结构被迫必须相应变化以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进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可以促进本国原先并不存在的相关产业的建立与培育,并通过示范效应创造本国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当需求累计到一定规模时,相关产业便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二是进口可以使得本国原先已经存在但生产能力较小的相关产业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来实现该产业的大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产业生产成本降低,本国基于比较优势出口该产品到国际市场以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该产业也因此持续扩张。特别地,资本品的进口更能够显著和直接地提升本国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发展,因为现成的进口资本品既能够直接装备于产业,也能够节约本国大量的研发费用。

就出口拉动而言,作为外部需求的出口能够通过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来拉动本国产业结构发展。在出口市场拉动作用下,原材料和半成品需求也会增加,这将刺激该类中间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本国生产并出口制成品为主逐步替代本国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具体实现路径为:首先在国内开发新产品并形成国内市场,当国内市场日益饱和后开始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国外市场形成后逐渐开始出口有关技术和进行资本输出,在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国外形成生产能力后再将产品返销本国市场,本国相关产业开始收缩并使本国转向其他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上述过程不断循环,产业结构也相应地不断变动,该国获得持续的动态比较利益。在实证研究中,钱纳里曾就大国贸易模式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论是:对外贸易水平和结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口替代的贸易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及时实现贸易政策转向出口导向才是继续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

理论上,罗布津斯基定理恰说明了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作用的要素累积效应。该定理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某种要素出现累积增加时(如通过贸易结构改变),相对较密集使用累积生产要素的部门生产将扩张,而相对较密集使用非累积生产要素的部门生产将萎缩。罗布津斯基定理成立的原因在于:在商品和要素价格以及技术水平不变前提下,当累积要素存量增加后,密集使用累积要素的产业生产规模必然扩张,但由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不同生产要素相组合生产,故增加的生产要素需要给定技术条件下相应的另一种非累积生产要素与之相匹配,这就必然要求相对较密集使用非累积生产要素的部门收缩以释放出一定量的非累积生产要素,其结果就表现为罗布津斯基定理所描述的内容。

除了示范效应、联动效应和要素累积效应外,对外贸易结构还会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体制效应和稳定效应来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演变状态,而生产力水平又由技术水平所反映,因此,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对外贸易作为实现技术升级外部渠道,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为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其主要途径包括:第一,直接进口源自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具有先进水准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从而快速大幅度提升现有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进口科研所需的软硬件、信息资源和高端人才以强化推动产业持续升级的研发能力;第二,技术落后国通过对来自技术领先国的高端进口品实施逆向工程来模仿创新该类产品,进而获取有关该产业生产的核心技术以推动产业高级化发展,这便是贸易所产生的技术外溢;第三,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外部需求的日益苛刻能够刺激一国出口企业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效率和推陈出新,相应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出口部门的变化又会对非出口部门带来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致产业结构整体变动;第四,通过不断提高FDI的准入门槛,兼顾FDI的规模效益和质量效益,进而充分吸收消化其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专利和新设备来优化产业结构。

其次,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优化的体制效应会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体制效应又包括产权机制效应和响应机制效应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贸易主体结构越是偏向于清晰的产权结构,则越是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因为明晰的产权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石,它对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具适应性,同时,经济责任可以被明确的追溯到微观主体,因而其产业定位显然是基于竞争面的。后者是指贸易主体面对纷杂市场环境的响应和调整速度越快,则越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适时动态优化升级,这是因为竞争节奏的加快客观上要求各国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柔性以适应稍纵即逝的先发优势契机。

最后,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优化能够给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稳定效应。多元化可以被认为是外贸区域结构优化的本质所在。当多元化发生时,一方面,增加的发达国家市场及规模可以分散本国对先前主要发达国家的依赖性,并使得局部贸易摩擦不会严重危及到对全部发达国家市场贸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加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还可以大量承接本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劣势产业的转移,从而稳定该类产业的生产经营和避免资源再配置引起的经济波动。

1.2 产业结构对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的传导机制

产业结构是对外贸易结构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对外贸易结构的主要内容,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就是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直接结果。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在理论上具有如下阶段性特点:

阶段一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本生产要素,农业需要稳定发展以保障粮食供给,经济社会存在大量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剩余劳动力。相应地,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贸易结构中比重很大。

阶段二是仍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本生产要素,传统产业的效率有待提升以支持轻工业进口替代政策的实施,经济社会仍然存在剩余劳动力压力。相应地,尽管非耐用消费品进口逐渐被本国生产所替代,资本品进口也有所增加,但初级产品出口仍比重较大。

阶段三是以劳动力为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且份额较高,人力资本的积累有较大进展,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发生变化。相应地,非耐用消费品、轻工业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传统产业产品出口比重降低。

阶段四是以熟练劳动力为基本生产要素,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有了很大发展,进口替代效果显著。相应地,资本品的国内生产能力开始大幅度提升,其进口相应减少,耐用消费品和机电产品实现贸易顺差。

就产业结构作用于对外贸易结构的具体途径而言,可以从进出口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产业结构决定了出口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使得出口贸易结构相应提升,如当产业变迁表现为从农业为主向制造业为主过渡以及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时,出口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而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结构决定了进口贸易结构。国际分工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得一国或地区日益依赖于国际市场,因为该国或地区不但能够通过市场的扩大获取规模经济,而且还能够从国际市场中获取充足的生产要素。因此,进口贸易已经成为了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口贸易的属性。

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能够使得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其原因在于产业发展是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国或地区贸易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除对贸易商品结构带来要素密集型转换影响外,同样也会诱致贸易主体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实现优化。其逻辑是: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贸易系统中有更多更具备活力的贸易主体与其相适应,当现存的贸易主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要求不相融时,必然会被逐渐调整以排斥和淘汰那些低效率贸易主体;同理,当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时,本国产业结构与欠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替代性减弱,而互补性增强,这无形中为本国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

2 结语

前述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关系可由图1概括反映:

该图不但显示了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传导机制,更说明了二者的循环作用关系存在两条路径:路径I是当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被固化时,经济系统处于静态比较优势状态,也即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路径II是当既定的路径依赖被打破而比较优势出现逆转时,经济系统处于动态比较优势状态,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就经济政策目标而言,设计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贸易结构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是其最优选择。

[1] Baldwin,Richard E. Measuring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

[2] De Benedictis L and Tajoli 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Similarity in Trade Structures[J].Empirica,2007.

[3] De Benedictis L and Tajoli L. Openness, Similarity in Export Composition, and Income Dynamic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07.

[4] De Benedictis L and Tajoli L.Similarity in Trade Structures,Integration and Catching-up[J].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8.

[5] 洪银兴.WTO条件下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J].管理世界, 2001,(2).[6] 刘丹青,王菲. 出口贸易的结构性失衡与系统性矫正[N].光明日报,2011-11-1.

[7] 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F740

A

1005-5800(2011)05(b)-221-02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基于贸易结构转型视角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B69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要素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