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带增多的中医治疗

2011-02-11 05:08胡应贵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12期
关键词:带脉阴部妇科病

胡应贵

(四川省三台县西平镇胡应贵诊所,621104)

白带增多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分泌物增多,是西医妇科病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宫颈糜烂、生殖器官结核、肿瘤等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特征归属于中医“带下病”范畴。带下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该病在妇科病中较为多发、常见,故古人又将妇科医生称为带下医。带下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

病因病机

病因以湿邪为主,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形成,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源于外感,且多夹热;内湿多为脾虚失运,肾虚不固所致。

辨证论治

首先在于辨别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其次结合伴随症状及舌象、脉象辨别寒热虚实。一般来说,带下量多、色深(黄、赤)、质黏、有臭气者,多属实证、热证;带下量多、色淡(清、白)、质稀、无臭气者,多属虚、寒证。治疗原则:湿热者宜清、宜利;脾虚者宜升、宜燥;肾虚者宜补、宜涩。为提高疗效,可配合外治和针灸、推拿等治法。

分型治疗

1.湿热下注型: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有臭气,或伴有阴部瘙痒,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止带。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山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黄、当归、甘草、柴胡、黄柏、扁蓄、瞿麦。

2.湿毒蕴结型:症见: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赤白夹杂,臭气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黄柏、黄连、薏苡仁。

3.脾阳虚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气,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加减。药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黄柏、白果。

4.肾阳虚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略清,质稀如水,无臭气,腰痛如折,小腹冷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治法:温肾助阳,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加减。药用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补骨脂、肉豆蔻。

5.肾阴虚型:症见:带下赤白,质黏无臭,阴部灼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法:益肾滋阴,清热除湿。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用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熟地黄、山药、芡实、金樱子。

其他治法

1.经验方:金樱子、白果、芡实,煎水服。

2.外治: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煎水趁热先熏后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针灸推拿:①针刺:取带脉、中极、三阴交。白带加少商,赤带加少冲,黄带加隐白。操作:用毫针,带脉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用泻法。②推拿按揉足三里(双侧),5~10min,有酸胀感后可加艾灸。

预防

1.不宜偏食生冷、脂腻、辛辣之品,以免损伤脾阳。

2.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性生活前后,双方都应冲洗阴部,以免病菌进入体内。

3.性生活应有节制,以免损伤肾阴肾阳。

综上所述,白带增多属于中医“带下病”范畴,是西医妇科病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笔者20余年来治疗白带增多,在西医B超、妇科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见效较快,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带脉阴部妇科病
阴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常见妇科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措施研究
超声引导辅助阴部神经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得病
B超引导与传统手法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阴部神经痛的比较
我国农村妇女妇科病发病情况与防治措施
6字诀养好带脉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妇科病查治回顾性分析
八字诀养好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