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动力分析

2011-02-20 02:33
职教通讯 2011年16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动力办学

程 凯

(广东女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动力分析

程 凯

(广东女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4)

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采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难题。从校企合作的动力方面探索其来源、机制和成效。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分析

世界很多国家高职院校都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经验不是很丰富,而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又要求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很大的突破,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但同时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使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难题,如使校企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还缺乏制度和法律支持;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指导机制;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这就要求从实际的环境中去进一步探索,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

动力的原词解释为:(1)使机械作功的各种作用力;(2)比喻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校企合作的动力则来源于双方的协调合作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并满足双方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也来源于各自的本质要求。两者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的利益与价值追求。两者都是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者和考核评价者,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其表现不同。学校主要表现是承担理论基础教育任务,为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企业主要表现是承担实际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为校企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质量培养的保证。现在的趋势有高职院校内部设置实训中心与校外企业联手设置实训基地,双方互派人员就培养的目标原则、教学计划、课程任务、科研项目及评估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来看,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主要是,校企合作的对象为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学徒、企业或生产部门为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企业内专设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内培训比重远远大于学校教学的比重、有相应的社会监督或保障系统,其代表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和日本的产学合作;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上,坚持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由学校从培养学生的现实出发,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等,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其代表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前苏联的学校—基础企业培训计划。在实际中还有进一步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

(一)企业的动力因素

首先,企业是一个利益主体,有它独特的利益追求。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参加合作教育的最主要动力因素。利润最大化是任何企业的内在本质追求,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或者说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产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值的时候,虽然也考虑到科技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但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应该说不是企业直接的追求目标。

其次,人才和科技也是企业的动力因素。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核心,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追求目标。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教育提升引进人才的素质,将自己的用人计划和学校的育人计划相结合,使各种资源有效利用;也希望学校充分了解自己需要的人才规格,因此,获得较高能力的人才是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因素之一。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是其动力之一,但与高校的合作并不一定是获得科技产品的唯一途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产权,或靠自己研发,并且与高校的合作教育需要的投入相对更大,因而,这也是一些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再次,提高知名度和获得政府支持等因素。企业希望通过与高校的结合,传播助学的声誉,通过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科研水平。政府的政策对企业有较大影响,但政策激励对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作用不大。因为政府政策的推动是外在的,辅助的。但这并不是说企业不需要政策的支持,而是政策支持没有充分体现。

(二)院校的动力因素

首先,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目标是能经营、懂管理、会操作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实训安排上都要摆脱以往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参与,能够及时反映职业技术、职业技能、职业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其次,增强办学效果,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来扩大办学效果,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其利益所在。通过合作,校企双方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是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同意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并提供政策支持。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创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经营收益支持学校建设。这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和环境。

二、“工学结合”的动力机制

(一)合作双赢的利益保障机制

利益诉求是单位和个人的主体价值追求之一,是市场经济的表达方式之一。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学校与学生、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构成三对供求关系。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是人才和技术。从需求角度看,企业需要人才,需要技术力量;学生需要接受优质教育,需要能够就业、继续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学校需要条件良好的育人和科研基地,需要服务的对象。从供给角度看,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为学生提供顶岗锻炼的场所和就业岗位,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条件和技术服务项目;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和后备职工人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学生能为学校提供培养对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既追求各自的价值目标,又互为要素资源的关系,成为各自求得生存、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是校企合作能存在与发展的保障机制。

(二)科学合理的评价完善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对主体行为及其效果的客观评定,对主体行为及意识动机有一定的引导规范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完善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一般要注重四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教育目标、培养方案的评价,看培养目标同企业用人标准是否一致。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看是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是否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转变。三是在校生质量的评价,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对企业、企业文化的认同。四是毕业生在企业表现的评价,看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对企业的贡献等。评价工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三)多种形式的激励促进机制

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激励促进机制,对激发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激励促进机制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从理想、利益和成就感等方面进行。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自强、自律的强大动力。对学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树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成就感是大多数高素质人才都具有的内在品质。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成功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对这些学生,学校与企业一起充分信任他们,分配给他们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对他们的工作业绩及时予以肯定,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

(四)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建立高职院校建立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特别是在产学研结合的深度上要有所突破,不能仅仅限于“校外实习基地”或“顶岗实习”阶段。

三、“工学结合”的动力成效

(一)拓宽了办学思路

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特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工学合作中推进产学研结合,是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在工学合作过程中,院校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办学思路,就是以发展为主题,以育人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质量为生命,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形成开放式办学格局。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类高职人才,开创出一条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人才的新路。

(二)实现了校企双赢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有的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也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有的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有的中小企业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等方式使产学研各环节能够相互促进,使院校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办学是否成功,核心是能否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既是企业捐资助学的动力,也是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经济建设的“试金石”,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成功合作,达到了实实在在的双赢与互补。

(三)创新了育人模式

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勇于创新,打破常规,根据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办学行为与企业需求接轨。(1)校企合作突出了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学校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有目标地对专业进行改造,对学生的未来进行设计。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强化了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的企业需求。第(2)校企合作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改思路。企业的参与,能够及时反映职业技术、职业技能、职业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从业水平。(3)校企合作确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质量标准。与企业联合办学,能够切近地感受到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可以确定科学的人才质量标准。(4)校企合作促进了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主”转变。校企合作强调将实践性教学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对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校企进一步合作。这有利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利于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程凯,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1)16-0062-03

[责任编辑 方翰青]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动力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