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与自身因素探析

2011-02-20 13:10郭庆玲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郭庆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达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人口的总和。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有2400万,但是存在1200万个岗位的巨大缺口,因此,人岗不匹配是当前就业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就针对当前的就业难问题进行了解读。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再加上往年未就业人口以及高中毕业后工作人口、农民工人口等,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达2400万。由此可见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与农民工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在“中国青年论坛”上,蔡昉关于大学生就业给出了几组数据,2003年、2005年和2008年的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但农民工的月工资近年来由700元左右跃升至约1200元。由此可见,大学生起薪与农民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然而,农民工能做的一些工作大学生不一定能够做。大学生在工作定位、就业起点、工作经验与能力方面相比农民工还是有欠缺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很大。

除此以外,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出现了区域性就业不均衡的现象。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地区或者大型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单位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一部分大学生的“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这一部分人可以说是,“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或“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种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另外一方面,“招工难”与“找工难”矛盾突出。一方面缺失的恰恰是另一方面不能够弥补的。“招工难”与“找工难”体现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销对路”,造成了人才的闲置与浪费。这种情况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既然,就业的形势如此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就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国家的政策支持,学校的指导培训,加上个人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够通向成功的道路。但是,内因决定外因。各方面的努力还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来最终落实。那么,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应该克服哪些困难,以提高就业的质量与效率呢?

二、从自身因素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

所谓择业期望值,是指一个人要获得的职业岗位对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工资收入、工资环境、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这些方面是否受到尊重,能力和特长能否得到长足的发展,个人抱负能否施展等等。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希望能够获得一份既可以满足物质需求又能够在精神方面被尊重,顺利施展个人抱负,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共鸣,这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是,现实生活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好愿景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要看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择业期望值如果一味地拔高,就会出现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现象。而目前,大学生受家庭观念、社会观念的影响较大,同时受物质浮华思想的冲击严重。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而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则受到大学生的冷落。毕业后,对工作的要求以稳定居多,对于个人就业选择地的考虑也相对局限。但是,择业期望值关系到个人目标实现与个人未来的规划。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难免走入择业误区。因此,正确看待个人择业期望值至关重要。[1]

(二)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够科学

大学毕业以后,学生往往有多种去向,无论选择从哪里起步,只要适合自己,切实可行,都能够成就个人的人生目标。但是,有些学生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是草率行动。毕业以后往往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去向:国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深造、自谋职业发展、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也就是常说的SOHO一族)。那么,对于个人的人生计划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需要不断制定计划、调整计划,最终完成计划。就拿出国留学深造来说,如果是大学毕业以后就要出国留学,那么在大学几年的生活当中就要把外语放入计划里,并且把雅思、托福等外语等级考试列入出国必吃的“开胃菜”。这样作足了准备,才能够把出国留学深造视为“囊中之物”。相反,如果,大学生活中不制定计划、不根据自身的素质条件出发寻找匹配的工作,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不会有目的地学习、积累。最终可能导致频繁跳槽、工作适应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吃亏的迟早是自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毕业生的大学生活做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失败,很后悔。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67%的学生对大学的课程设置不满意,认为没有收获,在工作中用不上,工作上真正用得上的学校又没有教授。[2]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职业生涯规划的确会为生活找到捷径。

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是不够科学。一方面,有些学生不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只是盲目跟风。公务员稳定,那么一些学生就去考公务员,也不管自身素质是否与公务员这一岗位匹配。看到有些人自主创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么也一味跟风去自主创业。殊不知,创业要克服常人所难以克服的各种问题,且需要有创业的“基因”才能最终做大做强。对部分学生而言,因其不了解自身的素质,即使是跟风,由于缺乏科学的预测,跟风也可能要栽跟头。《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一些热门专业转眼变成了“失业热门”,像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曾经的热门却是2007至2009连续三年失业最多的专业。[3]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突出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虽然有充分的指导,但是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很多学生对出自自己之手的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只是走了一场形式上的“华丽演出”。因此,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进行充分指导的同时,最好能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他们自身素质中存在的优缺点,真正地深度剖析自我,为实现就业过程中的人职匹配打好基础。

(三)个人定位不够明确,优秀人才测评软件缺失

2006年8月15日,中国社会调查所公布对北京、上海等地20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逾九成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目标,8.3%的学生曾想过轻生。同年,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对上海市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广泛调查后得出的“大学生关注话题”排行,前三位分别是“迷茫”、“出国”和“择业”。

由此可见,迷茫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曾或正在经历迷茫的生活。正是由于个人的迷茫,生活中精神上找不到出路,于是,很多人无意识地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也就是个体无意识的策略反应,用来避免冲突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以此转移自己对迷茫的注意力,减轻精神的压力。因此就有大批的学生旷课,沉迷于虚拟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当然迷茫并不是这些问题的唯一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大多数人对生活没有目标,对自我没有定位,对未来没有规划。

许多发达国家,在人才招聘、岗位匹配、人员选拔等方面都采用人才素质测评技术。然而,中国高校在人才测评软件的应用上仍然不容乐观。人才素质测评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实现人员招聘快捷化,寻求招聘成本最低化,更重要的是人才测评的应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各方面素质的状况,从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实现长远发展。这对于那些生活没有目标的学生来说,有助于其实现自我定位。

(四)个人就业心态未转变,工作准备不到位

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称为就业心态。心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稳定性,并且可以随着周围的环境或者主观的调节而发生变化,它对于人的动机和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难也有就业心态方面的原因:第一,功利心态。大学生求职既有为国家、社会和集体做出贡献的想法,同时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因此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就蜂拥进入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第二,悲观心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歧视。因此,有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自卑、堕落等不良感觉,造成严重的心理不健康状况。第三,依赖心态。社会资本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也就是通过家庭和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调动、支配和掌控的社会资源。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3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所作的问卷调查表明,父亲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其子女工作的落实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亲职业为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失业人员, 其子女工作落实率和升学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4]就是因为这种社会资本的因素,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依赖心态。

三、从大学生自身因素探求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一)调整个人择业期望值

正确看待个人择业期望值,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自身能力与现实需要。找工作的时候,不能不顾及个人条件限制,而只顾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对于能否胜任、是否有发展潜力却缺乏考虑。第二,防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起来,这一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两手齐抓,才能够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如今,大城市生活中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使那些择业在一线城市的毕业生们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同时,大学毕业生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第三,避免消极择业。可以说,大学毕业生往往在大学里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往往是“全而不专”;并且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在择业时,就会出现盲目挑选,频繁跳槽的现象。可以说,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它通常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进行良好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对2007年全国11所普通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状况所作调查显示,有24.93% 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5]由此可见,找出个人的优缺点,根据个人的基本状况,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要全面了解个人的素质,例如自身的性格、智商、情商、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处理周身资源的能力等,这就像开车出远门之前,借助地图或者向导确定远行的目的地一样,尽早了解自身的素质,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人生职业目标,个人的职业道路就会越走越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包括职业兴趣的思考、性格的深入挖掘和个人职业锚的判断。由此来确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三)不断进行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寻找周围的同学老师,认真倾听他们对你的看法,他们眼中的你有哪些缺点与不足,平时生活当中应该注意什么,适合哪种职业等等。可以多方面征询多人的看法。然后,统计规划,看清楚别人眼中的自己,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

第二个方法就是借助测评软件的力量。目前,我国虽然在人才测评体系上还有一些漏洞,测评中也会有些许的误差,但是,这对那些希望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来说,也是可以尝试的。其中,常见的一些测评软件有霍兰德人格测试、心理学中气质类型的测验以及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等等。这些软件都能够帮助学生们多多了解自己,在不断地了解以后,可以对症下药,对于弱势的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以达到个人的目标要求。

(四)调整就业心理,为就业做好准备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态方面的不良因素提出以下对策:第一,走出“就业焦虑”的误区。大学生就业时考虑一些就业问题是很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会让人产生一定的压力,有了压力就有动力,这样能够迫使毕业生积极地去选择满意的职业。但是过多的焦虑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因此,大学生要真正走出就业焦虑的误区,加强心理调节,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树立信心。第二,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另一方面学生个人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积极参加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活动,及时转变就业心态。第三,深思熟虑,避免盲目从众。第四,加强自立能力。从目前状况来看,社会资本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范仲文.就业与面试[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2-39.

[2]2010年就业蓝皮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陶宏,孙金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维度[J]. 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4).

[4]董雅致,潘玉环.试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大学生就业[J]. 才智,2009,(35).

[5]王保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J]. 教育探索,2007,(11).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