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调节受损从肝脾论治

2011-03-31 10:25杨春青指导陈晓雯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糖耐量血脉中医药

杨春青,指导:陈晓雯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是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血糖水平的一种状态。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指空腹血糖(FPG)为5.6~6.9mmol/L的人群;糖耐量受损(IGT),即口服75g葡萄糖负荷后(2h PG)为7.8~11.0mmol/L;或并存IFG及IGT的状态。IGR是Ⅱ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发病前的“亚健康状态”,由于存在着胰岛素的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轻度缺陷,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目前IGR机制尚未阐述清楚,现代医学药物防治相对不足。运用我国传统医学探索IGR的机制和防治手段的重要性及发展空间,已引起很多学者重视,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就从肝脾论治IGR作一浅析。

1 中医药防治IGR的背景

我国近4 000万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此外,还有4 000万IGT患者。IGT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有研究[1]表明,IGT患者每5~10年约有1/3转变为糖尿病,1/3转为正常,还有1/3仍维持IGT状态。我国每年由确诊的IGT患者发展成糖尿病的患者150~180万[2]。最新全国糖尿病流行病调查:糖尿病患病率已经接近10%,糖尿病前期即IGR患病率近达15%,并呈快速上升和年轻化趋势。WHO指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约有80%的慢性病可以预防,在慢性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均可实施预防措施,但相差很多。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应采取一级预防,可减少35%~60%的发病率。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因其价格便宜、耐受性好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糖调节受损的首选用药,阿卡波糖适用于所有的糖调节受损,尤其是IGT和老年糖调节受损者[3-5]。但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存在腹泻、腹胀等消化道不良反应,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有钠水潴留引起水肿的毒副作用,而且除二甲双胍外,其他药物价格昂贵,由于经济问题,有很多患者中途放弃治疗。在此情况下寻求患者能够长期依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价格适中的药物来干预治疗IGR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医药干预治疗IGR具有明确的可行性。

2 IGR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IGR的认识不多,对其研究散见于各类消渴病的文献中,早在《内经》中就有脾瘅、消渴、消瘅名称的记载。如《素问·奇病论篇》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脾瘅是发展成为消渴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常人成为脾瘅是由于过食肥甘厚腻,饮食不节,胃肠的受纳腐熟负担过重,脾脏运化水谷精微障碍,饮食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积食”于体内成为致瘀、痰、毒的“毒素”壅阻经络血脉而致病。生理方面中医中的脾脏功能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的功能,人体进食后有赖于胃肠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转化为精微,运输于全身脏腑、四肢百骸,使机体内环境维持平衡。脾虚时,胰的功能亦低下,“积食”中的糖分不能被充分利用转化为精微,聚集体内,致使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而成IGR。

脾脏虽是IGR致病的关键,肝脏功能是否正常也是重要因素,《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转为消瘅。”肝为刚脏以疏为健,情志失调、喜怒无常、卒然暴怒使肝疏泄功能失调而形成肝气郁滞,致使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紊乱,而使精微上不能输于清窍,中不能转输,精微积于体内成为致病的“毒素”。现代医学研究[6]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以及突发性精神创伤等,可引起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素皮质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高,而使血糖升高,易患疾为IGR。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肝藏血,主疏泄;脾气健运生化精微濡养肝血,肝得以调畅,升降协调;肝气调,助脾气运化功能、运输精微功能健旺,正气健邪气难侵。因此,脾失健运,肝气郁滞,使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利用,积聚体内壅阻经络血脉,是产生IGR重要的病因病机基础。

3 中医药防治IGR从肝脾论治思路

中医药治疗疾病主要的学术思想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目的是使机体达到气血阴阳平衡。中医药在诊治疾病时强调个体化,针对性强,随患者的具体症状用药;中医药这一特征注定在诊治病患时可以从多方向、多脏器进行调控,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引起消瘅者不仅是单个脏腑功能问题,而是某种致病因素造成某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整体失衡而发病,只是肝脾功能失调是脾瘅发病的重要基础。不论是古籍从上、中、下三消论治,还是现代医家从脏腑、气血阴阳、痰瘀方面论治,都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治IGR和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从何方面论治,能使脾化生、运化精微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升降协调,水谷精微能充分被人体利用就不致造成IGR状态。

吾师陈晓雯主任在教学、科研、临床一线工作数十载,对诊治内分泌疾患方面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多数IGR的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体型一般偏胖,腰臀围比和体质量指数异常升高,食欲亢进,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不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异常;国内有报道,糖耐量减退餐后三酰甘油(TG)明显高于空腹TG水平[7]。其实质是水谷之物没有充分利用积聚体内致痰、瘀壅阻血脉而致。因此治疗IGR时以疏肝健脾为主要环节,同时化痰瘀之浊气,使脾得以健,肝得以条达,血脉得以通畅,“积食”得以化废为益转化为精微被充分吸收利用,脾健肝疏而不致发病为脾瘅;另外,痰瘀同治化浊气可能够早期防治消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8]。吾师根据IGR临床、症候特点创建具有健脾化浊通脉的复方健胰方药,方中黄芪善补脾气,助脾运化;山药平补脾气,是食药共治佳品,半夏为化痰浊之品,痰祛正易安;丹参活血祛瘀,有通达血络之功;苦丁茶清热生津、化痰、活血脉,共奏化浊通络之功,葛根生津止渴、鼓舞胃气、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肝郁轻者酌加佛手、郁金、香橼,甚者加青皮、枳实;阴虚者酌加养阴清热之品。吾师强调临床用药目的是对症施治,对于IGR无论怎样治疗关键在于脾气健运,肝和条达,浊气消除,血脉通畅。鉴于患者的经济和服药的坚持情况,吾师把复方健胰方药变为价廉、简便的颗粒剂和胶囊,临床应用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和社会价值。

目前IGR的治疗和糖尿病一般从5个方面着手,饮食控制、适当运动、教育宣传、监测血糖、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及适当运动患者一般难能坚持,依从性差,药物治疗往往排在首位,鉴于西药的价格和不良反应,中医药研究已是众多学者、专家研究的对象,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IGR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1]胡英华,李光伟,潘孝仁,等.大庆糖尿病发病率调查及21世纪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的预测[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3):173-175.

[2]张莹.糖耐量低减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4):533-534.

[3]Knowler WC,Barrett-Connor E,Fowler SE,et al.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or metformin[J].N EnglJ Med,2002,346:393-403.

[4]Ramachandran A,Snehalatha C,Mary S,et al.The Indian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me shows that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meformin prevent type 2 diabetes in Asian Indian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DPP-1)[J].Deabetologia,2006,49:289-297.

[5]曾艳霞.糖尿病前期的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1):981.

[6]吕雄,杜育冰,卢洪梅,等.从肝脾不和探讨糖耐量减低的机理[J].新中医,2009,41(8):123-125.

[7]杨玲,陈军建,王东,等.糖耐量减退患者餐后三酰甘油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9(1):28-30.

[8]郑海霞,衡先培.痰瘀同治对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血、尿β22微球蛋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146-148.

猜你喜欢
糖耐量血脉中医药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血脉里的眷恋
血脉之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尿靛甙测定对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应用价值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