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认知过程的认识

2011-03-31 10:25杨巧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灵枢谓之黄帝内经

杨巧芳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认知(cogni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词co(透彻的)和gonscere(去认识),有深刻透彻认识之意。不同学科对认知有不同的理解,哲学中的认知即是指认识;而普通心理学中则是指学习和理解的过程;认知科学对认知的理解有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范式的区别,信息加工理论把人脑比作计算机,认为认知就是“符号的操作与处理”过程,而联结主义范式把认知的过程与人脑的神经网络相类比,认为认知是神经网络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过程;认知发生论的倡导者皮亚杰认为认知是在对复杂环境的适应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认知不仅仅是对经历事件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了关于现实世界的心理结构;认知心理学则把除情感、人格、意志之外的几乎所有心理过程都看做认知,认为认知是“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本文所引用的认知含义主要来源于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理解,认为认知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

《内经》对认知过程的认识,集中在《灵枢·本神》篇,提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也就是说,客观事物首先通过“任物”活动反应于心神,所接受的信息受到注意而进入记忆系统(意),记忆信息被保存成为巩固的记忆(志),在记忆基础上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思)等思维过程,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可对眼前未及的事物进行判断推理(虑),通过思维把握客观规律,从而按客观规律行事(智)[1]。《内经》把认知这一过程中的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加以论述,而每个环节都是心神的机能,均需要有脏腑的和调作为生理基础,均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1 “任物”是认知的基础

1.1 “五官”为“任物”之器 “任物”即感知外物,所谓“任物者谓之心”。“任物”是心的功能活动的表现,属于“神”的较低级部分,如范缜《神灭论》说:“手等亦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中医学把与感知有关的精神心理活动称为“识神”,神产生的基础首先是人体的感官,通过感官接受外物刺激而产生感知觉[2]。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参与感知的功能活动,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在认知过程中能感受到事物的不同性质,正如《灵枢·脉度》篇所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1.2 心脑是“任物”之官 感知必须有心脑的参与,心神是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医学原始》曰:“五官居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说明要完成感知活动,除五官接受外界刺激之外,还需要心神的参与与对外界刺激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形成感知觉。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曰:“按此数者,各有所主之藏,今皆生于心,此正诸藏为之相使,而心则为之主宰耳”。否则,如果心不接受导入的信息,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

1.3 外物是“任物”之源 人能感知客观事物,必须感官与外物相接触,没有外物的刺激就不会有感觉,所以张载说:“感亦须持有物,存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所感”。说明感官的活动是有客观事物引起的,感知是与外物的刺激分不开的。

总之,人要感知客观事物,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即外物、感官、心脑,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物感”和“心应”,就不会有感知。感知的过程即是指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导入于心,即所谓“任物者谓之心”。

2 “意、志”是认知的重要环节

《灵枢·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志是对信息的回忆以及存储,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谓的记忆。正如《三因方》曰:“意者,忆所往事;《灵枢·本神》曰:“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前言”,“意”即记忆,“志”即储存。

记忆是一个基础的认知过程,几乎每个认知活动都会用到它,包括编码信息、储存信息以及之后从储存中提取信息。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意味着信息不是“静止地放在”一个仓库中被提取,而是被精细化加工者,有时还会被扭曲或建构[3]。

3 “思、虑”是认知的核心

《灵枢·本神》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虑”是认知的核心。《内经》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思”加以认识,“因志而存变”之“思”,是与思维相关的心理活动,属认知范畴;由脾所主之思,与其他情绪并提,属情感范畴。“思”是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属性的反应过程和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喜怒忧悲恐惊等情志都是通过“思”的认识而产生的,如思而担心产生“忧”,思而肯定产生“喜”“思”既为认知的中心,又是情感产生的中流。思为七情时空之合,属脾土,主四时四方,思为七情时空的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属点[4]。虑,《墨子·经上》曰:“虑,求也”;《说文解字》曰:“谋虑也”。“虑”是有目的地谋求之思,有深入思考的意思。“思”在意志的参与下,对存储的信息发生了变化,产生“远慕”,对事物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谓之“虑”。简言之,思虑是认知过程的核心成分,在感知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后,必须经过思维的整合进行适当的评价,才能得知事物的真正内涵。

4 “智”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灵枢·本神》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智”是指在思虑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合理的认识评价。墨子把认识区分为“知”与“智”,实际上可以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墨子曰:“智,明也”,即以感知与思考为基础经过类比、推理等理性思维最终明白事理的过程,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5 “五神藏”是认知的重要脏器

“五神藏”的理论源于《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曰:“神藏五”,明确指出人体的五脏为藏神之脏,而《灵枢·本神》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则进一步说明了五个神藏的具体内容,即“心、肝、肺、脾、肾”五藏分别藏“神、魂、魄、意、志”。外界刺激的信息进入到心,产生感觉,感觉到的信息经肺魄输送到脾,输送到脾的信息形成短时储存,并被脾意的信息加工机制处理,在加工过程中,“脾意”根据判断标准可以确定将信息储存肾志中,形成长时储存。其中,心负责认知加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负责接受外界环境的信息,负责经过加工系统处理过的作出决策的信息的输出;肺负责认知加工信息的向脾的储存,负责将短期储存于脾的信息进一步储存于肾志中;脾负责储存于心的认知信息短时储存,也能设置判断标准,起中枢执行功能,判断储存于记忆中的信息是否应该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并提取相关的信息以供参考;肝负责将肾志储存的信息提取出来,将脾作出决策的信息输送到心[5]。所以,五神藏是认知的重要脏器,分别在认知的各个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黄帝内经》中对认知过程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认为“任物”是认知的基础,“意、志”是认知的重要环节,“思、虑”是认知的核心,“智”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五神藏”是认知的重要器官。

[1]贺娟.《内经》对认知过程的解析及认知与五脏的对应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3):153-159.

[2]翟双庆.脏腑与神关系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

[3]Kathleen M,Galotti.认知心理学[M].3版.吴国宏,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8.

[4]王米渠,黄信勇.中医心理学计量与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57.

[5]贾宏晓,唐永怡,张继志.中医“五神藏”理论的认知心理学内涵及其精神科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2):1-3,19.

猜你喜欢
灵枢谓之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钱本草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