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莱特注射液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2011-03-31 10:25包三裕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康莱特胸腔肝癌

包三裕,张 洪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的成熟种仁,性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止泻、舒筋、清热排脓之功效。康莱特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从薏苡仁中提取的薏苡油,是抗肿瘤制剂,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杀伤癌细胞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可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1],缓解疼痛,稳定病情,抗癌症恶液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在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已于2004年在美国正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包括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治疗[2]。

1 作用机理

1.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恶性肿瘤共同的生物学特征为失控性生长,其主要的分子机制是细胞周期紊乱导致细胞增生过多和凋亡减少,因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3]。苏伟贤等[4]研究表明,诱导肿瘤凋亡与促进肿瘤坏死同为康莱特抑瘤的机制,提示不同肿瘤其凋亡规律亦不同,为康莱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5~15μL/mL康莱特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抑制及诱导凋亡效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分析处于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多,处于G2/M期的细胞减少;Bcl-2表达下调。康莱特可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其增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基因,从而影响细胞周期,进而产生抗癌作用。

1.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梁铁军等[5]通过实验发现,康莱特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具有与时间、剂量成依赖关系,其机制为通过抑制下游cyclinD1、cyclinE的表达而阻止细胞进入S期。

1.3 抑制肿瘤原发灶生长与癌转移灶的形成 黄挺等[6]通过接种W256癌肉瘤建立大鼠肝癌转移模型,观察康莱特注射液与肝动脉结扎法对大鼠荷瘤脾质量与肝癌转移灶的抑制效果,并测定其对瘤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1)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转移的新途径。结果显示康莱特注射液可显著抑制肿瘤原发灶生长与肝癌转移灶的形成,其重要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MMP21表达。

1.4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降低是化疗后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张爱琴等[7]通过测定小鼠外周血中TNF2α、IL21、IL26的活性,探讨康莱特注射液在抗肿瘤的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康莱特注射液不仅有杀灭肿瘤细胞作用,而且对机体的免疫器官及免疫功能也具有保护作用。

1.5 镇痛 谭煌英等[8]对康莱特注射液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表明,其具有镇痛作用,并且能对疼痛相关的细胞因子产生影响。

2 临床应用

2.1 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肺癌 经动脉导管介入化疗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治疗恶性肿瘤手段之一,介入治疗是目前肝癌、肺癌治疗的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浙江省中医院等[9]单位共同进行的“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对1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对照观察发现,化疗+康莱特注射液介入治疗肝癌有效率可达69.23%,而单独介入化疗有效率只有38.23%。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介入治疗肝癌无论症状的改善还是卡氏评分、体质量评分、免疫功能改善、外周血白细胞的保护均显著优于单纯化疗介入组。

2.2 联合氟脲嘧啶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癌 解放军第161医院肿瘤科[10]采用康莱特联合氟脲嘧啶腹腔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3例,结果33例中CBR评分有效者26例,24例伴疼痛患者中15例止痛有效,其中4例疼痛完全缓解;KPS评分有效者18例,体质量增加≥7者6例。

2.3 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 肿瘤发生骨转移十分普遍,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其中骨转移发生率约为20%~95%[11],仅次于肺、肝转移。王兴文等[12]观察康莱特注射液联合放疗对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康莱特注射液联合放疗对骨转移癌的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总有效率为93.9%。其中对重度疼痛完全缓解率为94.4%优于单纯应用放疗组62.5%(P<0.05)。

2.4 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郝晶等[13-14]观察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单用康莱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其效果明显低于康莱特联合顺铂组和单用顺铂组(康莱特组有效率为58.3%,顺铂组有效率为76.8%,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95.0%)。

2.5 改善晚期肺癌患者恶液质症状 恶病质是晚期肺癌患者的一个主要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极度消瘦、贫血、无力和衰竭等,有近50%以上的晚期肺癌患者往往死于恶病质。应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42例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分别评价患者KPS评分、体质量、外周血象及免疫功能。其中76.2%KPS评分提高,59.5%体质量增加;患者在康莱特治疗后免疫功能得到提高,且外周血象无明显变化[15]。

2.6 提高机体免疫力 姚莉等[16]比较康莱特和高聚金葡素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康莱特组与高聚金葡素组比较,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联合放疗有非常显著的增效减毒作用。

3 小结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化疗新药的层出不穷,手术治疗及放化疗在原发灶控制方面发展迅速,但在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尚无新突破[17];而中草药有效组分抗肿瘤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因此加强筛选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并联合手术或放、化疗等手段来提高抗肿瘤的效果,探明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目前乃至今后的研究热点[18],这不仅仅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依据,也将为进一步筛选抗肿瘤药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1]Normile D.The new face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J].Science,2003,299:188-190.

[2]Basu P.Trading on traditional medicines[J].Nat Biotechnol,2004,22(3):263-265.

[3]Rodriguez-Nieto S,Zhivotovsky B.Role of alterations in the apop totic machinery in sensitivity of cancer cells to treatment[J].Curr Pharm Des,2006,12(34):4411-4425.

[4]苏伟贤,朱光辉,肖焕擎,等.康莱特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能力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89-90.

[5]梁铁军,秦成勇,谭艳蓉,等.康莱特抑制肝癌细胞Hep G2增殖的实验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3):743-746.

[6]黄挺,陈震,杨雪飞,等.康莱特注射液抗恶性肿瘤肝转移疗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8,25(1):12-15.

[7]张爱琴,马胜林,孙在典,等.康莱特注射液对Lewis肺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4):199-200.

[8]谭煌英,李园,于莉莉,等.康莱特对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152-155.

[9]李大鹏.康莱特注射液(KLT)的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4):300-302.

[10]余治国.康莱特联合氟脲嘧啶腹腔化疗治疗晚期胃癌[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3):357.

[11]张天泽,徐光伟.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75-2580.

[12]王兴文,洪士强,韩俊庆.康莱特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50例骨转移癌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2):311-313.

[13]郝晶,刘松江.自拟中药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2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78-378.

[14]张虹,王居平,封继宏,等.康莱特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3):278-280.

[15]陈友云.康莱特注射液改善晚期肺癌患者恶液质症状[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2):306-307.

[16]姚莉,姚冬青.康莱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师,2007,10(1):33-35.

[17]庾庆丽,洒荣桂.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现状[J].吉林中医药,2010,30(5):456-457.

[18]Patwardhan B,Warude D,Bhatt N,et al.Ayurveda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 comparative overview[J].A dv Access Publ,2005,2(4):465-473.

猜你喜欢
康莱特胸腔肝癌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康莱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
化疗联合恩度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康莱特注射液对Lewis 肺癌小鼠TAM及HIF-1α的影响
尿激酶联合抗结核药胸腔内注入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