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合虎七散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2011-03-31 10:25高晓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鳖甲虎杖太子参

高晓红

(邳州市中医院,江苏 邳州 221300)

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恶性程度高,大多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并且放疗、化疗效果差,5年存活率低。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虎七散[1]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2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均符合《实用肿瘤内科学》患者诊断中的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2],男19例,女9例;年龄30~60岁,平均(46.2±14.6)岁。所有患者均用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肝癌分期标准,Ⅱ期4例,Ⅲ期9例,Ⅳa期12例,Ⅳb期3例。肝动脉插管(栓塞)灌注化疗后6例,其余单纯中药治疗。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12例,湿热瘀毒型10例,肝肾阴亏型6例。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方法 1)肝郁脾虚型:腹部和胁肋胀痛,神疲乏力,纳减、大便溏薄,足部浮肿,按之凹陷不起,或腹部胀大,按之如囊裹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濡滑。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瘀利水,解毒散结,方以加味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白扁豆10g,炙黄芪15g,生薏苡仁30g,柴胡15g,枳壳10g,香附10g,八月札10g。大便稀薄者加石榴皮、炒苍术,阳气虚衰者加补骨脂、干姜。2)湿热瘀毒型:重度肤黄、目黄,右胁疼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差,腹部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便干甚至便秘或腹泻便薄,身热不解,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利湿热,化瘀解毒。用茵陈篙汤加减:茵陈30g,炒栀子10g,半边莲15g,垂盆草30g,山慈菇30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30g,七叶一枝花10g,石见穿15g,车前草15g。尿少者加猪苓、蟋蟀粉、气虚者加太子参;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吐血者加云南白药、仙鹤草。3)肝肾阴亏型:面色晦暗如烟熏,腹部胀大,口干舌燥,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尿少短赤,形瘦面干,舌质红绛,苔少光剥,脉弦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滋阴清热,化瘀解毒,方以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5g,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枸杞子10g,炙鳖甲(先煎)30g,炙龟版(先煎)30g,川楝子6g,百合10g,虎杖20g。兼潮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腹胀甚者加莱菔子、大腹皮、八月札。每日1剂,水煎服,1月为1个疗程。

2.2 虎七散 干壁虎70条,三七粉30g,共研细末,每次温开水送服4g,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近期疗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实体瘤近期疗效的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14例,进展13例,稳定率54%。

3.2 症状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中医临床症侯0~3级标准。观察肝癌的常见症状,神疲乏力、腹痛、腹胀、纳减、泄泻、身目黄染、腹水等,治疗前后症状表现程度积分,并计算积分值,治疗后症状平均积分值比治疗前下降1/3以上者为症状改善。神疲乏力25例,改善20例;腹痛16例,改善9例;腹胀20例,改善11例;纳减21例,改善15例;泄泻18例,改善14例;身目黄染8例,改善2例;腹水6例,改善3例。治疗前后对比有较明显的差异(P<0.05)。

3.3 生存质量 按照卡氏评分标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提高>10分为提高,下降>10分为降低,提高或下降<10分为稳定。结果:提高13例,稳定11例,降低4例。

4 讨论

肝癌属于中医“症积、黄疸、鼓胀”等病范畴。多因素体正气亏虚,复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积月累而成。正如《金匮翼·积聚统论》篇所说:“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另一方面,酒食不节,饥饱适宜,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之精微,湿浊凝聚成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气血相搏也成本病。肝癌患者病久气血耗损,肝肾阴亏,复因脏腑功能失调,湿毒蕴结化热伤阴,使肝肾之阴更亏。所以,本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机上既有正虚,又有邪实,治疗上需要根据临床表现辨证治疗,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正虚时以补为主,邪实时攻坚为主。在整个病程中,痰阻、血瘀、癌毒始终存在,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虎七散能抗癌解毒、消症化积,酌情伍以生薏苡仁、八月札、炙鳖甲、虎杖、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抗癌药物增加抗癌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宿主的免疫监控可以清除循环中的绝大多数癌细胞,中医虚证实际上是有机体免疫机能的下降,扶正中药具有提高肿瘤患者免疫机能的作用[4]。人参、太子参、白术、白扁豆、薏苡仁、茯苓、麦冬、生地黄、鳖甲均具有抗癌、调节免疫的作用[1]。因此在肝癌的治疗上,笔者认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探讨。

[1]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汇萃肿瘤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86.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8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8.

[4]年红梅,刘嘉湘.中医药抗肿瘤转移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2002,43(2):150.

猜你喜欢
鳖甲虎杖太子参
阳和汤加减合鳖甲煎丸治疗乳腺结节验案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特异性扩增技术鉴定龟甲与鳖甲
虎杖叶胶囊中2种成分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建立
虎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
鳖甲煎丸联合西药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
虎杖煎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NF-a,IL-1β表达的影响
多波长测定法在鳖甲煎丸提取物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