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

2011-03-31 10:25廖华聪王升旭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病证夹脊腰痛

廖华聪,黄 泳,陈 莹,王升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慢性腰肌劳损(简称腰肌劳损),是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慢性损伤性炎症而引起的疼痛性疾病,是腰背痛常见原因之一[1]。笔者自2009年8月-2010年6月运用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5月因慢性腰肌劳损就诊的患者30例,女19例,男11例;年龄21~35岁,平均(25.80±2.89)岁;病程3~48月,平均(16.73±12.10)月。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慢性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1)有长期腰痛史,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发作。2)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3)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相关计量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指标采用秩和检验。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取穴:L1~L5夹脊穴(双侧、深刺)。选用一次性针灸针,3寸毫针,30号。操作:令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垂直进针至针下有触骨样硬物的感觉后,缓慢提插捻转,令患者感觉针处酸胀得气即可。留针15 min。注意事项:针刺在毛孔处时会发生疼痛,应重新调整进针方位,针刺出血者,起针时压迫出血部位。

2.2 手法治疗 在腰部行理筋正骨法手法治疗。令患者俯卧位,行拔、伸、转、旋手法,操作1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4周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临床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无效:症状未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分级指数: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cGill量表进行测评。疼痛分级指数(PRI):含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以0、1、2、3分表示,计算出PRI总分。

3.2 结果 本组30例,治愈4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疼痛分级指数治疗前(8.30±4.83),治疗后(3.80±2.5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有明显疗效。腰部夹脊穴具有特殊的解剖位置,其每个穴位都与脊神经和血管相对应,故深刺腰夹脊穴,对局部的神经和血管进行刺激,能改善局部的神经调节和血液调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而局部手法治疗又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0.

猜你喜欢
病证夹脊腰痛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