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15例

2011-03-31 10:25黄慧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冲脉天枢经期

黄慧玲

(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痛经[1],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发病率为33.19%[2]。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本病属于中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1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妇产科学》[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1周内)出现下腹部疼痛,并伴随月经周期发作,连续3次以上,而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及已婚者妇科检查、未婚者行肛门指诊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确定为原发性痛经。2008年11月-2010年6月平顶山新华区人民医院门诊针刺治疗痛经患者15例,均符合痛经的诊断标准;年龄15~30岁,平均(23±7.0)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25.2±10.5)月;症见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畏寒,纳差,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等。

1.2 疼痛程度评分标准[1,3]经期前后小腹疼痛计5分,腹痛难忍计1分,腹痛明显计0.5分,坐卧不宁计1分,休克计2分,面色苍白计0.5分,冷汗淋漓计1分,四肢厥冷计1分,需卧床休息计1分,影响工作计1分,一般止痛措施不能缓解计0.5分,伴腰骶疼痛计0.5分,伴恶心、呕吐计0.5分,伴肛门坠胀计0.5分,伴大便次数增多计0.5分,疼痛在1d以内计0.5分,疼痛每增加1d计0.5分。重度:积分在14分以上;中度:积分8分~13分;轻度:积分在8分以下。

1.3 疗效标准[1,3]痊愈:经针刺治疗后积分为0,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者;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2以下者;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3以下者;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未见改善者。

1.4 排除标准 1)符合继发性痛经者。2)不愿接受上述任何一种疗法者。3)有针刺禁忌者。

1.5 治疗方法 根据辨证,使用经验组合:内关配公孙、天枢、中极、地机、足三里,经前或经期疼痛,用毫针泻法,在月经来潮前的3~5d开始针刺,针至月经来潮为止,寒凝者可以加灸法;若经至仍腹痛者,可继续针刺1~2次。经后疼痛,宜用毫针补法,多于月经将净前几天开始针刺。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观察疗效。

2 治疗结果

本组15例,临床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7%。

3 讨论

历代医学家所论述虽有侧重,但多数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病邪入侵冲任、胞宫后,待时而发,导致痛经,并与素体情况及经期或经期前后的特殊生理环境有关。通常分为5种证型[4]:1)气血虚弱型。2)肝肾亏损型。3)气滞血瘀型。4)寒凝血瘀型。5)湿热瘀结,并处以相应治法。

针灸治疗痛经在中医古籍中即有相关论述。早在《针灸甲乙经》[5]中记载:“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时休止,天枢主之。”总结古代取穴经验,可知本病偏重于从经络论治,特别强调选用冲任二经、脾经穴,配合调治肝肾经脉。明代杨在《针灸集书·卷之上·腧穴治病门类·妇人血气痛》中记载有:“四满,石关治子脏积冷,或有恶血,内逆满痛,中极,下极,曲泉,阴交并治血结成块。《针灸则》[6]曰:“经水未行,临经将来作痛,血实郁滞也,针:天枢、阴交、关元”,后世医家不断完善针灸治疗,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公孙与内关相配是用八脉交会穴法:公孙为脾络,足太阴脾总领三阴之脉,冲脉是奇经八脉中主要的经脉之一。脾主后天营卫之气,冲脉与足少阴、足阳明相联系,与任、督脉为一元三歧。肾为后天之根本,任督总领阴阳,故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之说。后天二气相连,冲脉与脾经相通。内关为心包的络穴,手厥阴心包统领全身血脉,奇经八脉之阴维,维诸阴经,起于诸阴之交,交三阴而行与任脉同归。血脉有形之体属阴,故阴维脉与心包络相通。公孙、内关四个穴位,能通达脾、冲脉、心包、阴维四经,故能主治四经所过胃、心、胸、腹部位的疾病。二穴相配为治疗痛经的主穴。天枢乃局部取穴,属近治法;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故刺之可调理冲任,温通胞脉,且中极位于小腹部,且善治下焦血瘀,为治疗痛经要穴;地机乃脾经郄穴,,为血中之气穴,能活血祛瘀,健脾祛湿,又可调经止痛,故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穴,可补脾益胃,以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则冲任自调;故针刺以上要穴分别能起到通经活血、理气止痛之作用,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另外,许多研究[7]认为,心理因素与原发性痛经有密切联系。抑郁与焦虑等情绪因素可影响痛觉,使痛阈值降低。青春期少女生活无规律,冬季衣着单薄,经常饮用生冷食品,极易受寒而发生原发性痛经。故嘱患者消除经前恐惧心理,少生气,保持心情舒畅;经期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尽量少食辛辣寒凉刺激之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运用以上穴位针刺治疗痛经,取得了明显疗效,且成本较低,减轻了病人负担,医生容易学习和掌握,故值得广泛推广。但由于例数少,未设对照组,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其作用及其机制尚需更深入的探讨,对其疗效需更长时间的观察。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0-341.

[2]高东华,杨泽山,宋文丽.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疗效观察[J].社会医学杂志,2006,4(3):5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2.

[4]栾玲玲,林国强.浅析痛经的辨证论治[J].黑龙江中医药,2009,1(2):57.

[5]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90.

[6]周圭氏.针灸则[M].宁波:东方针灸书局,1936:78.

[7]华水庆,洪敏,朱荃.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1):62-63.

猜你喜欢
冲脉天枢经期
中医名言拾粹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中医名言拾粹
经期如何穿衣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尊敬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