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双语者的语言选择因素及有关理论

2011-04-01 18:49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语码语域变体

陆 萍

(中国药科大学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09)

影响双语者的语言选择因素及有关理论

陆 萍

(中国药科大学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09)

双语者常面临语言选择尤其是语码转换的问题。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双语者的语言选择包括语码转换。本文综合现有的文献,对影响语言选择的一些因素和理论作一总括,最后也介绍了语码转换研究的新方法 – 会话分析。

语言选择;语域;情景;性转换;寓意性转换;标记模式理论;会话分析

一个讲双语的人常常面临着语言选择问题。在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还常常会出现语码转换的问题,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双语者的语言选择包括语码转换。本文综合现有的文献,对影响语言选择的一些因素和理论作一总括。

1 影响语言选择的因素及理论

1.1 语域和语域理论

说到语言选择,不得不提及Fishman的语域理论理论。Fishman(1972)指出:“语域试图总结不同的多语环境集下发生的主要的交往集并涉及不同类别的交谈对象。”他举出了一系列的语域例子:家庭、友谊、教育、就业和政府管理。在一个多语社会,存在一些社会规范来控制根据语域选择语言。一般来说,这些社会规范是约定俗成的。Gumperz(1982)曾指出:“出生地、居住地、社会阶层和职业地位等因素对定义这些规范起作用。”显然我们可以想见在家庭或朋友这两个语域中,人们会使用母语或是低级变体,而在另外三个语域中会使用标准语言或是高级变体。

虽然语域这个概念很重要,必须意识到语域只是一个描述社会交往的便利的原型术语。语域理论似乎隐含着构成一个语域里的成分的恒定,而在实际的交往中,除了场景这一因素相对稳定外,话题可以不停地变化,交谈双方的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用Holmes(2001)的话而言,“语域并不总是一贯的。”事实上任何构成成分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语言的使用。语域理论的另一缺陷是它暗示了语言和语域的一一对应,这一点Swann(2000)认为是不适合一些言语社团的。

1.2 情景型转换和喻意型转换

尽管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语域仍是一个有用的术语,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总结语言选择的一些模式。从Fishman对语域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语域理论和 “情景型转换”之间的关联。“情景型转换”和另一术语“喻意型转换”对立使用,这两个术语都是由Blom和Gumperz(1972)首先使用的。他们是根据他们对挪威双语码现象的研究中首创这两个术语的,双语码这一词由Ferguson (1959)提出,指两种语言变体用于完全不同的功能的现象。

情景型转换容易理解,尤其是在一个双语码社会里,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变体充当不同的语言功能并用于完全不同的社会情景。但是Fasold(1984)认为,即使是在一个这样的语言社团,说话人可能在看似同样的社会情景中在不同的语言变体中转换,这就是“喻意型转换”。以下是Blom和Gumperz说明喻意型转换的经典例子,这一例子常被社会语言学家引用,虽然Romaine(1994)对此解释不同:

在社区行政办公室度过一天早晨的时间里,我们注意到了职员根据他们是否在谈论官方事务既使用标准词语,也使用方言词语。同样,当居民步入到职员的办公桌时,招呼和关于家庭事务的问询一般是用方言交流,而公共事务性交流则是用标准语言进行。

可能由于Blom和Gumperz并没有清楚地给这两个术语下定义,或由于到底什么是情景很含糊,模棱两可,后来的社会语言学家对这两个术语的使用解释不尽相同。Fasold(1984)对情景型转换的解释似表明Blom和Gumperz认为情景是和言语事件的正式程度有关,而对于Romaine(1994)来说,情景由会话人、场景和话题组成,似乎情景只是语域的另一个说法而已,虽然她并没有点名这一点。因而,跟大多数其他社会语言学家不同,Romaine认为Blom和Gumperz的这个例子是情景型转换的例子,但是其他社会语言学家对于到底什么是喻意型转换的解释并不一致。以下即是他们对喻意型转换的一系列解释。

Fasold (1984)声称喻意型转换中的语言选择对于持续的关系是个符号或“比喻”,Hudson(1996)强调语言选择对于情景的决定性作用,说话人可以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Wardhaugh(1998)来说,喻意型转换是由话题变化引起的。Romaine(1994)对于喻意型转换的定义是“它同说话人想传递的种种交际效果有关”。 Holmes(2001)举了一个巴布新几内亚的一个“大人物”在新美拉尼西亚语和布昂语之间转换而情景没有发生任何表面变化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寓意型转换。她的解释是这个人“在利用这两个语码之间的关联来取得修辞的效果”。Swann(2000)认为Blom和Gumperz的例子是“交际性地使用语码转换来传递社会意义”。

不过,对这些看似不同的解释进行仔细的分析会发现一些相似之处:他们似乎都表明这些转换是有意义、有目的的。这同情景型转换不同,情景型转换很明显,可以预测。在深入探究寓意型转换的意义之前,我们先来澄清一下语码转换这一术语本身的意思。因为同其他社会语言学术语一样,语码转换在某种程度上也模棱两可。

1.3 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

虽然对于多数社会语言学家来说,语码转换指的是“在一次谈话过程中使用几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Franceschini,1998)。一些社会语言学家对这一概念持更宽泛的观点,对他们来说,语码转换不局限于一次交际过程中语码的转换,而是指交际中所出现的任何转换语码的现象。这种非即兴的语码转换无疑即是情景型转换,容易理解。而使即兴语码转换复杂化还在于语码混用这一术语的引入。

这里我们又会发现Stockwell和Hudson对此不同的解释。Stockwell(2002)把即兴语码转换等同于寓意性转换,而Hudson(1996)则把语码混用或口语语码转换加入到即兴语码转换中。

语码混用,在Holmes(2001)看来,是指“人们似乎无区别地把两种语言变体混在一起”这一现象。在实际情况中,要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绝非易事。笔者赞同Myers-Scotton(1998)不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的做法,没必要引入一个新的易混淆的术语,完全可以把语码混用包含在语码转换中。

1.4 影响寓意型转换的社会因素

因为非即兴的语码转换很明显,而且可预测,多数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侧重于即兴语码转换,尤其是寓意型转换,寓意型转换常常是通过会话者主动选择完成。关于语码转换中会话者的积极作用,有几个理论有所涉及。

就语域理论而言,会话者可以直接改变一个语域中典型的话题,导致相应的语码转换,这是语码转换明显的原因,有些时候,会涉及更微妙的因素。

Holmes(2001)提到:除了语域中的社会因素,还有一些社会纬度同会话者有关或可以由会话者控制。同会话者直接有关的社会纬度是社会距离这个尺度和社会等级这个尺度。会话者还可以通过或侧重于指代功能、或侧重于情感功能来操控一次交际中的功能尺度。甚至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也可以改变。因而,虽然在某一时间、某一语域,情景是固定的,会话人可以通过寓意型转换选择像Wardhaugh (1998)所说的那样 “重新定义情景 –从正式到非正式、从官方到个人、从严肃到幽默以及从礼貌到团结。”

说话人选择语码和语码转换也同社会心理有关,Swann(2000)认为这是因为语言变体不仅可以传递关于说话人的种族和社会背景,而且可以传递出说话人的社会价值观以及这些语码及语码转换发生的社会场景。更重要的是,说话人可以用语言来控制与谈话对象的关系。Romaine (1994)断言“在选择语言变体时‘我们’和‘他们’有着象征性的不同。”Gile的顺应理论、Bell的听众设计模式和Goffman(1955)的“面子”这一概念都很有效地通过抓住说话者的社会动机解释了语码选择。

1.5 Myers-Scotton的标记模式理论

不过,在解释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方面,却是Myers-Scotton的关于口语语码转换的更全面的标记模式更有影响。在这个模式中,Myers-Scotton区分四种语码转换的模式:语码转换作为无标记的选择,语码转换作为有标记的选择,语码转换行为本身是无标记的选择,以及语码转换作为探究语码的选择。

情景型转换在语码转换中是无标记的选择,而寓意型转换是有标记的选择,它传递特别的意义或取得特别的效果。有时,是语码转换行为本身具有意义,而不是被转换的语码。因而,通过转换语码,说话人“既在利用语言之间的关联并且也在指明双重身份”(Swann,2000)。这类语码转换可能出于团结的需要 (Wardhaugh,1998),也可能如Romaine(1994)所提,“是一个中立的策略。”有理由认为在多语社会里,这会频繁发生,因为多语社会的语言接触很密集,人们对语码转换更宽容。Romaine(1994)认为,在这样的情景下,一个跟没有任何关联语码特色的新的语码可能会出现。与此观点密切相关的是,Franceschini(1998)甚至暗示“语码转换是语言丧失的一个步骤,是语言变化的一个力量。”Myers-Scotton关于语码转换的最后一种模式指的是以下一种情形:当拥有共同语码的两个说话人不确信使用哪个语码时,他们可以不断转换语码来确定合适的语码,这就是语码转换的探究性选择。这种语码转换适用于Romaine(1994)所讨论的加拿大情景。人们发现,加拿大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接电话时用法语和英语‘Bonjour,hello’来问候,这显然是探究恰当的语码继续电话谈话的一种方法。

当然,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模式解释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而且也获得了一些相关的因素,并不意味着每一次语码转换都有特别的含义,而且,人们也不见得对所有的解释都赞同。此外,正如Wardhaugh(1998)指出的那样:“说话者并非总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语码选择中动机。而且说话者有时并未意识到自己使用了某种语言变体,或是话语间或话语中进行了语码转换。”

2 语码转换研究的新方法

最近一些年里,对语码转换的研究除了有在宏观上对社会动机的探究外,也出现了新的方法。Myers-Scotton(1997)在她对语码转换的述评中,让我们注意到了语码转换研究中的一些新方法。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把注意力转向语码转换的语法结构,而另一些则通过会话分析侧重于话语层。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把语码转换同二语习得相结合。在这些方面,会话分析产生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成果。Auer(1984)认为任何语言选择行为都会对后来的选择有影响,对语码转换进行会话分析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分析会话特色尤其是话轮发现语码转换的意义。

会话分析的价值在于它把注意力转向语码转换本身。同样,如同动机分析,会话分析也不能指望给每一次语码转换一个含义。正如 Franceschini(1998)所指出的,语码转换的有些情形非常微妙,他们几乎就是自由变体。

3 结语

本文对影响双语者的语言选择尤其是语码转换的因素和理论作一简单总结,主要相关的因素有语域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和寓意型转换的关系尤其密切,相关联的理论有种种社会动机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社会动机理论莫过于Myers-Scotton的标记模式理论。当然,在近些年里,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也开始侧重于对语码转换中语码本身的研究,如:会话分析。当然,无论是动机分析,还是会话分析,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每一次语码转换都有一个特定的动机或会话含义,毕竟,语码转换非常复杂、微妙,综合多种方法的研究应该成为未来这方面研究的趋势。

[1]Swann,J.Chapter 5.In R.Mesthrie,J.Swann,A.Deumert and W.L.Leap 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 [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148-183.

[2]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sitics[M].3rd Edition.Oxford:Blackwell,1998.

[3]Holmes,J.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2nd Edition.Edinburgh:Pearson Education Ltd,2001.

[4]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M].Oxford and Cambridge,MA:Blackwell,1984.

[5]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2n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Romaine,S.Language in Society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Franceschini,R.Code-switching and the notion of code in linguistics:Proposals for a dual focus model[M]//.P.Auer.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51-75.

[8]Stockwell,P.Sociolingusitics: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9]Myers-Scotton,C.Structural uniformities vs.community differences[M]//.R.Jacobson.Code-Switching Worldwide.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8:85-108.

[10]Myers-Scotton,C.Code-switching[M]//.In F.Coulmas(ed)The Handbooks of Sociolinguistics.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imited,1997:217-237.

[11]Li,W.The ‘why’ and ‘how’ ques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M]//.P.Auer.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156-179.

HO-06

A

1674-1102(2011)02-0099-03

2010-12-20

陆萍(1969-),女,江苏射阳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和社会语言学。

[责任编辑:余义兵]

猜你喜欢
语码语域变体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大学生口语语码转换句法形态研究——以维汉语码转换为例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