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女诗人庄盘珠家世考

2011-04-02 09:42刘红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常州家族

刘红霞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明清两代江浙女学极盛,而常州历来人文荟萃,有“诗国”之称。“毗陵多闺秀”①,《江苏艺文志·常州卷》中,仅清代收录的武进、阳湖二县闺阁诗人便达147位。胡文楷在《历代妇女著作考》中,列出的清代阳湖、武进二县的女性诗词集有126种,其中,仅庄盘珠所在的庄氏家族就有20种著作:

庄玉嘉撰《联香集》、《翠香吟草》,庄玉芝撰《兰荪阁遗草》,庄如珠撰《凝晖楼稿》,庄芝馨撰《逸韵轩稿》,庄芬秀撰《宛芳楼诗钞》,庄若韫撰《遗徵集》,庄素磐(《武进阳湖合志》作庄素馨)撰《蒙楚阁遗诗》,庄婉娴撰《筠怀小草》,庄贲荪撰《悟香阁草》、《玉照堂集句》,庄德芬撰《晚翠轩诗遗稿》,庄盘珠撰《秋水轩集》、《紫薇轩集》、《莲佩诗草》,庄静芬撰《吟兰稿》,庄环玦撰《深柳堂诗钞》,庄镜清撰《椒花室诗草》,庄宝珠撰《翠环仙馆诗钞》,庄氏(庄存与次女)撰《操缦室诗稿》。②

庄盘珠,字莲佩,清乾嘉年间女诗人、女词人,出身常州庄氏望族。庄关和女,举人吴轼妻。正如徐珂在《近词丛话》中指出:“毗陵多闺秀,世家大族,彤管贻芬,若庄氏、若恽氏、若左氏、若张氏、若杨氏,固皆以工诗词著称于世者也。”③由上文列出庄氏家族的闺秀著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闺阁诗人的家族性特征,美国学者艾尔曼对此也有评说:

庄氏家族的女性尽管被排除于以男性为轴心的宗法制度以外,但是也享受到中国传统社会富有家族能够提供教育机会的好处。妇女缺乏行动自由,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职,只能在家精习文辞,庄氏家族就是以闺阁诗人辈出而享誉于世的。

据徐珂估计,若将嫁入庄氏家族内的妇女计入,清代庄氏家族出了22位女诗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庄存与的二女儿庄盘珠,她或许是常州18世纪最著名的女诗人。在士绅文化生活中,诗词最重要的功用是帮助族内男女在艺术陶冶中打发光阴。④

文化的差异带来叙述角度的微妙不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庄盘珠并非庄存与的二女儿。依据族谱记载,庄存与为庄氏第十二世,而庄盘珠是第十三世庄关和之女。

另在《毗陵庄氏增修族谱·闺秀艺文附》中,庄氏家族仅清代有著作传世的女性就有23人之多。庄盘珠是众多闺秀中的佼佼者,她的诗词创作正如王蕴章所言:“兼金双玉,美不胜收”,“以词著,有清中叶以后,闺阁倚声,不得不首推苏之庄、浙之吴为眉目。《秋水》一编,艺林传播。”⑤常州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世家大族重家学的传统,与个人颖慧的资质以及对诗词的痴迷相结合,使得庄盘珠写出了众多令人叹赏喜爱的诗以及才情颖秀的词。家族及家庭氛围给女诗人的影响极大,考其大略,或有助于对其情思的空间层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世家大族,彤管贻芬”——家族考略

常州在清代学术文化极为繁盛,以地域命名的学派中,就有“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提到“常州学派”则不可不提庄盘珠所在的毗陵庄氏家族。

庄家是当地望族,该家族“自宋南渡时自丹徒徙金坛,明永乐中始定居武进”⑥。在美国学者艾尔曼的《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清代,庄氏家族成为常州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集团(若以科举成绩衡量)。仅有清一代,这个家族就出了90名举人,而明代仅7人;出了29位进士,明代仅6人;有11人任职翰林院。1644—1795年,武进有34人入仕翰林院,其中9人(占26%)来自庄氏家族。⑦

常州庄氏是常州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据家谱考,其始祖邦一,北宋元佑间自镇江徙居金坛第八都观庄村,后世庄秀九(毗陵第一世祖)元末自金坛迁武进居佘宅桥北横堰村,第四子庄怿是庄氏宗族中产生的第一个进士,于明弘治九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山东参政,并迁居郡城。庄怿生有整、齐、严、肃四子,这就是庄氏的四分。二分庄齐自城徙乡再居佘宅,庄齐生庄宽,庄宽生以临、以莅、以礼、以正四子,第八世以临次子庄起元和以莅长子庄廷臣同中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再次徙居城中。庄起元居织机坊,庄廷臣居太平仓,这便是著名的常州东西庄之始,庄氏后人成进士的基本上都出自这两支⑧。庄盘珠系第八世庄起元之后,谱系中庄盘珠父庄关和为十三世。

在庄氏谱系中具体可考的,明清两代,这个家族出了82名举人,35名进士,其中状元1人,榜眼1人,传胪1人⑨。庄氏家族的庄存与系第八世庄廷臣之后,谱系中为十二世,于乾隆十年榜眼及第。庄存与在乾隆帝身边40年之久,从礼部侍郎至内阁学士,后因不满和珅专权,退守家乡常州,潜心教导庄氏族人,研究“春秋公羊学”。在学术中曲折表达其政治观点,“以经议政”,达到经世的目的,开创了常州今文经学派,是今文经学派(常州学派)的开山大师,开一代风气之先。

庄存与的学说与明代唐顺之的经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唐顺之娶庄家庄齐之女为妻,其女又嫁给庄齐的孙子庄以临。庄以临次子庄起元的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并传承了父亲及唐氏的经世之学。庄氏家族作为唐顺之学术的传承者,他们研究历律、算术、医药、天文、地学、水利、典制等。庄存与是庄氏家族的杰出代表。

谭献对“庄氏之学”评价甚高,极为赞叹庄存与遗著的“闳深博大”,认为“国朝诸儒,如惠氏一家,王氏一家,庄氏一家,皆第一流”,“庄氏家学精于惠,大于王矣”⑩。李兆洛也赞叹庄存与“鸿识卓学,甄综天人,经纬圣哲”。

在整个江南文化氛围浓郁,常州才士辈出的大环境下,世家之所以成为望族,不是因为家财万贯,而往往是凭借其学术文化上的影响或科举及仕宦来提高家族的声望。就像庄存与,其父庄柱为雍正五年进士,以名进士而为名臣,任职翰林院。庄存与及庄培因兄弟前者于乾隆十年榜眼及第,后者于乾隆十九年状元及第。据《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四“庄培因”条,“乾隆间毗陵人以鼎甲通籍者,如杨述曾、汤大绅、钱维城、庄存与、赵翼、刘跃云、孙星衍、洪亮吉是也,而培因与存与又兄弟鼎甲,可谓盛矣!”兄弟双双及第,成为当地科举的奇迹,被传为美谈。

庄存与的学说,主要通过他的侄儿庄述祖,传授给他的孙子庄绶甲、外孙刘逢禄、宋翔凤等。庄存与开创的常州今文经学,到了他的外孙刘逢禄手里已发扬光大,广博而精深。梁启超称刘逢禄发扬了庄存与开创的学术,大张其军,间接引起思想界的革命,终于使常州学派拥有了“一代学术转捩之枢”的地位。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常州之学,起于庄氏,立于刘、宋,而变于龚、魏,然言夫常州学之精神,则必于龚氏为眉目焉。何者?常州言学,既主微言大义,而通于天道、人事,则其归必转而趋于论政,否则何治乎《春秋》?何贵乎《公羊》?亦何异于章句训诂之考索?故以言乎常州学之精神,其极必趋于轻古而重时政,则定庵其眉目也。

上文所提到的“龚”为龚自珍,“魏”为魏源,是刘逢禄的门生。常州今文经学通过研究今文经传的“微言大义”而“托古改制”,以求经世致用。龚、魏二人又充实弘扬其变革思想,开展改良主义的启蒙运动。到了康有为、梁启超时代,常州今文经学又成了探索国家救亡道路的工具,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今文经学也因之风靡海内。庄家作为经学世家,对经学新派的形成,为常州学风在嘉、道以后的独领风骚,做出了贡献。其之所以成为望族,与科举及第之盛,开学术风气之先,有着直接的关系。

同时,学术与文学的影响又是相互的。学术思想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常州经学家的经学著作更注重文辞之工,显示出经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特点。庄存与撰写《春秋正辞》多用韵文,刘师培曾多次提到庄存与的文辞“深美闳约”。庄述祖也能诗善赋,谭献在《复堂日记》卷一中有这样一段评价:“夜诵珍艺宧文,琅琅真作金石声,说《诗》、《书》数篇,风发泉涌。”说经之文能写得如此之美,与其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庄盘珠的父亲庄关和为庄存与族侄,同样也致力于“实学”的研究,李兆洛的《养一斋文集》之《庄君酉君传》中有文字记载:

采汉唐以来诸家,断以己意,著《诗说》;又从事《尚书》,……通星历家,……治天官书及中西算法,博览河渠舆地诸书,旁究风角占验之术……

……所著《诗说》四卷,《古本〈大学〉讲义》一卷,《〈中庸〉讲义》一卷,《双州杂记》一卷,诗文若干卷。

庄氏家族素重女学,家族的学术氛围,其关注世态民情与重“实学”之家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庄盘珠,并在她的创作中有所反映。

二、“娟好颖慧,父母钟爱”——家庭考略

庄盘珠祖父庄暎,《毗陵庄氏族谱》中记载如下:

暎,行一,字兼讷,号学晦。乾隆壬申顺天举人,历任陕西汧阳、醴泉、临潼县知县,商州直隶州知州,己卯陕西同考官,诰授奉政大夫。娶徐氏,州同讳纯昭女;侧室杨氏、孙氏。子六,关和、文和、泉和、廷绶、庆和、同和。女七,长适吕兰枝,山东济南府经历;次适吴锡绪,甘肃安西州州判;四适钱塘倪时庆,金坛县知县;六适汪和鼎,州同。生于康熙戊戌二月二十七日,卒于嘉庆辛酉九月十七日。

庄暎有六子七女,庄盘珠父亲庄关和为其长子。《毗陵庄氏族谱》对庄关和记载如下:

关和,行一,字有钧,一字怀山。太学生。娶蒋氏,广东嘉应州知州讳龙昌女。子三,颖增、显增、睪增。女一,盘珠,适吴轼,嘉庆戊寅举人。生于乾隆庚午(1750年)五月十三日,卒于嘉庆戊寅(1818年)九月初一日。

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刻本《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庄关和”条中,则述及“配蒋氏,户部侍郎讳炳孙女,广东嘉应州知州讳龙昌女”。

按金捧阊《客窗笔记》中所说,庄盘珠为“庄友钧上舍之女,余姊丈蒋南庄刺史之外孙女也”,可知庄盘珠系庄关和德配蒋氏所出,蒋家亦毗陵望族,庄盘珠外曾祖蒋炳任户部侍郎,其墓志铭中有如下记载:

蒋炳为仓场总督,长子蒋麟昌,翰林院编修;次子蒋龙昌,山西永宁州知州;三子蒋熊昌,户部广东司主事;四子蒋骐昌。

蒋龙昌为金捧阊姊丈,与其婿庄关和跟“毗陵七子”中洪亮吉及赵怀玉等人多有诗文往来,因曾任广东嘉应州知州及山西永宁州知州,故金捧阊有“刺史”之称。庄盘珠外祖母出自江阴(清代亦属常州府)金家。

蒋家是诗书之家,庄盘珠外祖父蒋龙昌亦雅好词章,庄盘珠词作中便有一首《采桑子》,题为“奉和外祖南庄先生草堂即事韵”。蒋龙昌族弟蒋立庵,行六,即盘珠诗中多次提到的六外叔祖,擅写七律,盘珠多有和韵、次韵之作。

关于庄关和,李兆洛的《养一斋文集》中有《庄君酉君传》:

君讳关和,字有钧,亦字酉君。武进人。幼而聪颖,十二三即善骑,能释辔驰骤。十五工举子业,继而为穷经之学。

旧时读书人,讲求“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因“省试屡荐不售”,庄关和转而研究学问,所学甚博,却并非腐儒。“善骑,能释辔驰骤”,曾效徐霞客出游,途中见闻及口占之诗合而为《粤游纪程草》。《旧言集》中收录其《粤游纪程诗》24首。

《养一斋文集》中有记载,在其弟庄文和任广东罗定州知州期间,州界山民殴官,拒交赋税,“罗定忧之”。庄关和受邀处理民变,“召诸生父老委屈开譬,令遍告乡人勿惧”,核户籍,除弊端,详察隐情,“尽革增耗选钱诸弊”,“民踊跃赴甫,半月数十年积负遂清”。父亲的见识与学问影响到庄盘珠,金捧阊《客窗笔记》有记载:“友钧故善说诗,莲佩听之不倦,每谓父曰:‘愿闻正风,不愿闻变风。’”她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并不像一般研究文章所说的那么狭窄,而自有其丰富的层次与情感厚度。

父兄之诗词造诣直接予盘珠以影响。庄盘珠跟随其父学习“汉唐诸家诗”,跟随兄长颖增学习“汉魏六朝唐人诗”。其兄庄颖增,家谱中记载:

颖增,行一,字芬佩。嘉庆辛酉拔贡,安徽英山教谕。娶赵氏,山东青州府同知讳怀玉女。子一,敏。生于乾隆辛卯元月十六日,卒于道光癸巳十二月二十日。

第十四世讳颖增字芬佩著《云岩山房稿》、《词草》、《骈体文钞》、《听松楼试帖》。

庄颖增岳父赵怀玉,“年十二能诗,以世家子少负重名”,学者尊之为“味辛先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任编校;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为山东青州海防同知,署登州、兖州知府。因父丧归,遂不复出。为“毗陵七子”之一,论诗主张诗歌要书写真性情,“诗不苟作,作必言之有物,声情沉郁,寄托遥深”。其诗与孙星衍、洪亮吉、黄景仁齐名,时称“孙、洪、黄、赵”。与庄关和交好,复为儿女亲家。

庄颖增诗词文皆工。其父庄关和之著作今天多散佚不得见,《旧言集》述及庄关和时曾言:“先生诗多散佚,仅从令子芬倍得《粤游纪程诗》数十首耳。”庄关和亦言:“明年旋里,家人为余理行囊,得之败麓中。儿子颖增欲为钞录成秩,请删改其字句之未雅驯者。余笑曰……”因有庄颖增的“钞录成秩”,故而庄关和的诗作在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一二。而《旧言集》,也是迄今保留庄盘珠诗作最全的一个版本。

庄盘珠的丈夫吴轼。《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中记载:

盘珠字莲佩,阳湖人关和女。同邑吴轼室,母梦珠而生,故名盘珠。

吴轼与盘珠不仅同邑,更是中表之亲。金捧阊《守一斋客窗笔记》中提及:

嫁中表吴生,字承之。翁远宦,姑早丧,仍依母家。育子女,兼操家政,吟诗稍辍,时填小词。

吴轼亦出自名门,“毗陵吴氏大族也,明季科甲联绵,簪缨络绎”。庄盘珠与丈夫吴轼是中表之亲,因为“翁远宦,姑早丧”,婆婆去世得早,公公又在远方做官,故而婚后仍居住父母家中。可是,在盘珠的作品中,许多由情思凝结出的词句,流溢出一种伤今感旧的生命隐痛,那种只能由自己含濡的命运感伤,许多爱读她作品的人因此与其婚姻联系起来。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五中便有一段记载:

有萧山女史天水氏(丁氏)爱其词,为付剞劂。因词旨悱恻,疑抱天壤王郎(按即婚姻非匹)之憾,序中深致惋惜。似不知为同邑孝廉吴轼室。门无尘杂,静好相庄。正如饮水词人身处华庑,而词极凄戾,自是赋才所近,非关遇之丰啬。

表兄妹而为夫妇,在那时是顺理成章的事。盘珠与吴轼,虽世人多有婚姻非匹的传言,丁绍仪却评价“门无尘杂,静好相庄”,应该还是其来有自的。比如《秋水轩词》的最早刻本为道光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费氏刊本,刊刻者费瑄在序言中说:

《秋水轩词》,吾师吴承之夫子德配庄孺人著也……犹忆癸未岁,瑄负笈从夫子游,手录孺人小词一帙授瑄,越今几二十年矣。

吴轼字承之,费瑄乃其门人。“癸未”为道光三年(1823年),距盘珠去世已近三十年,费瑄在提及盘珠时云“吾师吴承之夫子德配庄孺人”。古代社会重纲常,举人之妻有“孺人”之称。书香世家,家境虽不致贫寒,但要出版诗集,却非家庭财力之所能及,这或许也是庄盘珠之父庄关和、之兄庄颖增,二人的诗文及著作于今散佚只知书名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对吴轼来说,纵然盘珠故去后另有他人照顾子女及衣食起居,但“德配”的位置是始终留给盘珠的。在妻子去世近三十年之后,吴轼依然手录盘珠词作交给弟子,个中所蕴之情义令人感动。而费瑄之所以刊刻《秋水轩词》,是否也是因为师尊将手录之词相赠时,曾经感叹盘珠词作未有刻本传世而引以为憾呢?费氏本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这时盘珠已作古四十五六年,费瑄终究替恩师完成了心愿,亦是情义之举。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庄盘珠生活中有两位女子虽家谱世系表中未列出,但因有诗集行世,《毗陵庄氏增修族谱》之“闺秀艺文附”中有著录:

第十二世讳暎季女名玉芝著《兰荪阁遗稿》。

第十三世文和长女名如珠著《凝晖楼稿》。

她们分别是庄盘珠的四姑母庄玉芝和堂姊庄如珠。尤其庄如珠,盘珠与其感情殊深,多有诗词寄怀。

注释:

①③徐珂:《近词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4221页,第4221页。

②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55页。

④⑦(美)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8页,第37页。

⑤(清)王蕴章:《然脂余韵》,《清诗话访佚初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第37页,第27页。

⑥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十三,卷二十,清光绪四年刻本。李系道光《武进阳湖合志》撰稿人。

⑧《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卷一七《居徙》,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修本。

⑨此项数据经《毗陵庄氏族谱》八修本总纂庄小虎重作核实,去掉有记载但谱系中不可确考及同姓者若干。

⑩谭献:《复堂日记》卷一,光绪十一年刊本。

[参考文献]

[1]李兆洛.旧言集[O].清道光九年(1829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2]庄盘珠.秋水轩集[O].盛宣怀识思补楼校印,清光绪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3]李兆洛.养一斋文集[O].赵振祚序高承钰识,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4]庄盘珠.秋水轩诗词集:一卷[O].清冒俊辑《林下雅音集》五种,清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5]冒俊编选.林下雅音集[O].清光绪十年(1884年)如不及斋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6]庄盘珠.秋水轩词[O].徐乃昌辑.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四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南陵徐氏刊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7]金捧阊.客窗偶笔[O].清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8]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O].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本.

[9]谭献.复堂日记[O].光绪十一年(1885年)刊本.

[10]卢文弨,庄翊昆.常郡八邑艺文志[O].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

[11](民国)庄清华.毗陵庄氏增修族谱[O].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常州图书馆藏本.

[12]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M].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常州旅沪同乡会刊印.

[13]常州府志人物志[M].1948年铅印本.

[14]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金武祥.粟香随笔[M].《续修四库全书》1183—11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7]钱璱之.《江苏艺文志·常州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8](美)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M].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9]庄小虎.毗陵庄氏族谱[M].2008年八修本.

猜你喜欢
常州家族
常州的早晨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