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问题刍议——基于湖南1395个村的调查

2011-04-08 14:49刘志成翟新倩
关键词:村级设施农民

刘志成,谭 英,翟新倩

(湖南农业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问题刍议
——基于湖南1395个村的调查

刘志成,谭 英,翟新倩

(湖南农业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利用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基于湖南1395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的同时,存在文化设施总量供给不足,质量不高,部分设施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融通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及时更新、修葺村级文化设施;加强管理与队伍建设,建立对文化设施的长期跟踪和农民使用意见反馈机制,提高村级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村民满意度。

文化设施;农村文化;农民生活;利用率;湖南

农村文化设施既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农民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状况不仅反映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而且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与速度。徐学庆认为,我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阻碍了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程。[1]邵翰认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分布不均、项目不齐、供求失衡等问题。[2]为此,孟蓓、路宁、张秦、黄莹莹等提出了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农家书屋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整合农村现有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设施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议。[3-9]

基于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村一级的文化设施建设,至今仍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因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0年7月以湖南省各地市行政村村级基本文化设施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采用随机分层取样法,随机抽取16个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1500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各村的艺术表演设施、学习阅览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等四大类农村文化设施,具体细分为 45小项,以了解各村的拥有情况和村民对各项文化设施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395份,回收率93%。除对1500个村进行问卷调查外,课题组还在多个村落进行走访访谈,力求全面了解湖南农村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供参考。

一、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根据文化活动的内容、性质和文化设施的作用,农村文化设施可分为艺术表演设施、学习阅览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四类。其中,艺术表演设施既包括硬件文化设施,如公园、广场礼堂、戏台等,又包括软件文化设施,如电影放映队、腰鼓队、戏班子(剧团)、舞龙队、秧歌队等;学习阅览设施包括黑板报、阅报栏、电视台、展览室、宣传橱窗、广播、电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红色革命基地、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既包括少年儿童游艺室、老年之家、舞厅、网吧、棋牌室、农家乐、寺庙、卡拉OK厅等固定文化场所,又包括庙会、灯会、花会、赛歌会、体育比赛、劳动技能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体育运动设施则主要指篮球场、乒乓球台、小型田径场、健身器材、羽毛球场、排球场、台球室、秋千等。

湖南省一直以来就是文化大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加之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组织实施了基层文化扶持工程、湘西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万村报栏工程等文化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即使按照上述文化设施详尽的分类标准,部分经济水平较高地市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也可谓初具规模,种类较齐全。调查中未出现占有百分比为零的文化设施(某项设施的占有百分比=拥有该项设施的行政村数/调查的行政村总数,下同)。但总体而言,湖南农村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存在如下问题。

1.总量供给不足

(1)文化设施总量不足。首先从艺术表演设施建设的情况来看,各项占有百分比都未超过50%,远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对艺术表演的文化需求。在农村发展相对较好的传统文化项目有舞龙队和腰鼓队等,但其所占百分比并不令人满意,分别为51.44%、45.32%,其他科技含量较高的艺术表演设施发展状况更是滞后。其次从学习阅览设施建设的情况来看,黑板报和宣传橱窗是该项设施中占有百分比最高的两项,分别为72.30%和54.68%。可见黑板报和宣传橱窗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基层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但从此数据可以发现,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的黑板报尽管总体分布较为普遍,却仍有近20%的行政村付之阙如。资金投入相对较多的宣传橱窗其比例自然更低。值得注意的是,实地走访调查的多个行政村很少有阅报栏。科技含量高的文化设施如电子阅览室(19.42%)和电教室(23.38%)等占有百分比也都不高。再次,从体育运动设施发展的情况看,村民最常利用的体育锻炼设施主要有乒乓球台和篮球场,二者占有百分比分别是 73.74%、70.86%,比例明显高出其他设施。但总体而言,体育运动设施仍处于短缺状态。如已有调查所述,湖南农村从乡镇到村一级社区体育运动设施,一是数量少,二是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学校、集镇、新建小区和各居民委员会的大楼里。虽然一些体育管理职能部门十分重视体育场地管理与建设,但是由于体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等原因,乡镇除新建居民小区能够增加部分必要的配套体育设施外,其他地方很少添置体育器材设施,甚至业已损坏的体育设施都无法得到及时修复或更换。这种体育场馆“量少不均”的状况与居民体育健身对体育场馆日益增长的需求构成了当前农村社区体育的一对基本矛盾,以致居民在健身场地早晨要“占”,晚上要“抢”。[8]最后,灵活性强、最易带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的流动文化娱乐活动总体发展情况也不佳,如体育比赛仅有34.89%,庙会仅占29.14%,花会只有12.95%。

(2)文化设施标准低,设备简陋,质量不高。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最为普遍的黑板报和宣传橱窗大多陈旧不堪,黑板报斑驳陆离,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宣传橱窗严重变形,里面张贴的是有关卫生、科技、安全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大都褪色发白。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现代化水平不高,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设备仍比较少。在走访的多个行政村中,有几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比较丰富,有乒乓球室、报刊阅览室、电视室、老年活动室等,但大多数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都比较简陋,均由村委会提供一个房间,只有两张桌子、几个凳子,几百本书、杂志,而且都是热心的群众东拼西凑而来的。设备相当简陋,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谓的活动也只是大家围着喝茶、聊天、打麻将等。在体育运动设施方面,村民最常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是打乒乓球和篮球。据调查材料,乒乓球台的设施简陋不堪。其中不乏在露天空地处安放一到两个自制的篮球框和水泥砌成、用砖块做网的自制乒乓球台这样的设施,却很少有标准的乒乓球桌和乒乓球室。篮球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大部分的村篮球场都在室外,球场由水泥地筑成,且有的场地已闲置长草,而经过日晒雨淋后,木板拼成的篮板已变形,油漆也都脱落,篮球架锈迹斑斑。

2.利用率低

(1)在学习阅览设施图书室(包括农家书屋)一项中,调查发现,图书室借阅率低,人气不旺。很多村民从未去过村图书室看过书甚至还有村民不知道图书室的存在。其中,图书室里的藏书多为社会各界捐赠的旧书籍,数量少之又少且少有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对于村民吸取知识,形成学习型农村社会的氛围大有阻碍。村级文化活动室的使用率也不高,尚未成为农民文化活动聚集的中心。如:某村文化活动室有一个近百平方米的乒乓球室,目前出租给某个体户办电脑培训;某村文化活动室仅供村干部内部使用;另外还有一些村级文化活动室处于铁将军把门的状态。

(2)一些资金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的文化设施的闲置浪费情况较严重。如电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的占有百分比尽管不大,但在部分农村出现。这类设施的使用能极大地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一是相对杂志、书籍等纸质文化产品而言,可以提供更及时、更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其内容展现的形式更加丰富,除有文字信息外,还有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这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信息使农民更感兴趣也更易理解。作为农村文化设施本应为农民文化生活服务,但这类设施一般很少对农民开放,闲置率较高。

(3)一些“空心村”的文化设施未充分发挥其作用。“空心村”是指村庄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留守人员稀少的村落。这导致原本建设在此的文化设施基本空置。此种现象在偏远落后地区尤为突出。此外,山区村级文化设施利用率也较低。山区和边远地区,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住处远离文化设施所在地,无疑增加了村民使用文化设施的时间、体力等成本,迫使村民放弃使用这些公用文化设施,从而削弱了文化设施功能的发挥。

3.配置不合理

(1)文化设施配置建设时忽略了整个农民群体的实际需求。一些受农民欢迎且客观需要加强建设力度的文化设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建设,而不受农民欢迎的文化设施在建设时没有及时调整。调查表明,目前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现代村民不仅需要学习新的种植、养殖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需要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以提高文化素养。农民不仅喜欢看,更喜欢参与,所以群众的集体性和参与性活动很红火,如秧歌、腰鼓,还有篮球、乒乓球比赛等,这些文体活动都需要场地。但在农闲时,村民们所能做的,就是自发组织自乐班进行吹、拉、弹、唱,村级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根本没有条件满足村民们的文化需求。比如,农民对戏班子(剧团)的需求度较高,但农村剧团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戏剧文化的需求。又如,黑板报、宣传橱窗这样的传统文化设施正在淡出农民的文化需求。但实际进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时还是首先考虑建黑板报、宣传橱窗等,致使其占有的比例相当高,农民却认为并不太需要。再如,政府部门认为,电子阅览室、电教室以及科普知识普及这样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设施应当优先建设,以逐渐取代传统文化设施,所以将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建设此类文化设施,但因为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而致使其闲置率较高。

(2)文化设施配置时忽视了农村留守人员的需要。在农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享受文化设施的主要群体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调查发现,适合此类留守人口的文化娱乐设施却不多见。如少年儿童游艺室和老年之家的占有百分比分别只有26.26%和31.29%。仅有的一些少年儿童游艺室里娱乐项目少,玩具旧、脏,破损情况严重。大部分老年之家内没有适合老年人娱乐的项目,反倒成了农村游手好闲之人抽烟、喝酒、赌博的场所。

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问题的原因

1.总量供给不足的原因

文化设施总体短缺的原因在于,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欠缺。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省、市、县三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新增财力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然而由于目前乡镇重视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而且历年国家对于农村文化设施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大,不少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多年徘徊在1%以下,使得有些地方的文化设施的更新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由于经费不足而告终。一些行政村财政上得不到充裕的供给,文化活动的开展则需要靠村民凑集资金来开展。这就导致了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设施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却不能得到及时维修而任其损坏,直至报废,导致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制约了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从而形成不良循环。二是部分县、乡镇领导对村级文化设施建设认识存在偏差,往往只重视其作为推进社会发展手段的一面,而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另一面,在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思路下,对文化设施的作用只谈服务,不谈建设;对文化设施建设只重应急,轻视长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投入明显不足。这正如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所说:“一些地方基层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还不够,许多地方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没有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导致大多数农村文化投入少、设施不完善、文化资源匮乏、文化活动较少。”三是地方相关部门维护力度不够。文化设施不是建成后就一劳永逸,它还需要维护,不然年久失修的设施不但不能帮助农民丰富其文化生活,还极有可能产生某些意外事故危害农民生命安全。四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除了必须具备文艺才能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然而调查发现,湖南省农村地区特别是湘西农村地区的文化工作队伍在整体上素质相对较低。这些地区的文化专干人员主要是由文艺爱好者所组成,有文艺才能但缺乏对文化设施进行管理的相关经验和水平,且部分农村文化工作者观念陈旧,存在着“等、靠、要”的旧思想,不能将特长与管理相结合起来,整合和发挥出本地区所拥有的文化设施资源,使用有限的设施来发展自身的文化建设;另外,个人定位、待遇偏低、办公条件差等因素,引起许多农村本地文化工作者人心浮动,工作极积性不高。调查发现,大多中青年在职干部都不愿从事文化工作,而且已经从事这个行业工作的部分同志深感追悔莫及。工作热情不高,自然不会积极组织花会、灯会和赛歌会、体育比赛、劳动技能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也无心思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电脑知识普及和科普培训。

2.利用率低的原因

村级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有的文化设施所处位置较偏,不处于村民居住和出入的中心,群众还不习惯去这些地方娱乐;活动室开放缺乏人员管理费用、水费电费等支撑;村级图书室的图书大多很陈旧,农民需要的农业科技书籍、实用技术书籍极少。再说,目前电视、电脑已进入百姓家庭,人们的文化信息大多从电视、电脑中得到,传统阅读方式自然不断弱化。主观原因是:村级基层组织对电教室等设施过于关心与爱护。鉴于建设此类设施投入的资金大,损坏后维护困难,村委会难免会对此类设施爱护有加。由于农民不会使用设施而造成设施无故损坏,村委会更加加大了对设施的监管,以至出现不让农民使用设施的情况。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场所也缺乏充分利用活动室和图书室的对策措施,在进一步建设完善村级文化硬件设施的同时,还没有在硬件的使用和作用发挥上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不太会使用某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文化设施,也就不能充分利用此类设施丰富文化生活。

3.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一是相关职能部门未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农民需要和当地民间文化特色。湖南各地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群众的喜爱也不可能都一样,如有的地方是武术之乡、花鼓戏之乡、民歌之乡,有的地方爱扭秧歌、剪纸,文化设施的建设就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尽量地融合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在当地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人员以老人、儿童为主的实际。三是未能对文化设施的使用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缺乏对农民文化设施使用意见的及时反馈机制。

三、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的建议

(1)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和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并举。农村文化设施的落后、短缺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有相当大的关系。多元筹措资金,积极融纳政府拨款和社会资金,才能有效破解农村文化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的难题。首先,村级基层组织要善于把握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契机和根据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关于“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积极争取政府财经拨款,加大资金投入。其二,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有条件的农村要主动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采取减税或免税等经济政策,促成各种有利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社会资金形成合力。譬如,对企业来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乡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发展,既利于提高企业自身在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丰富群众的生活,又能赢得百姓的拥护。所以,有条件的农村应善于利用招商引资、旅游、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拓展多渠道资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上。

需要注意的是,加大建设文化设施力度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已有的陈旧、滞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整改与更新;要重视对文化设施的维护与修复,延长文化设施的使用年限。

(2)加强管理,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如前所述,湖南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总量太少,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设施已经成为制约湖南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遗憾的是,调查发现,村级文化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出现同一辖区文化设施“紧张与闲置”并存现象。为了有效提高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以缓解文化设施总量相对不足和资金投入短缺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设施资源向村民开放的制度。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及积极性。一是扩大农村文化服务队伍数量,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以满足农民文化生活。二是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采取各种形式提高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并对文化人才队伍进行培训,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建议定期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并增加其工资,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4)因地制宜建设,抓住农民的兴趣与需要。一是应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实际需求。一般来看,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需求相适应。集体经济比较强且农民确有需求的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设施器材的现代化水平可以高一点;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乡村,由于财力有限,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农民对现代化的文化设施需求暂时不大,文化设施建设时更应因地制宜,而不能一味要求高科技、现代化。二是建立对文化设施的情况长期跟踪和农民使用意见的及时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文化设施建设思路,避免资金浪费,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村民满意度。

[1]徐学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问题、成因及推进思路[J].中州学刊,2008(1):141-145.

[2]邵 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228.

[3]孟 蓓.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的可持续运行[J].农业经济,2007(8):19-20.

[4]路 宁,朱晶晶.我国农村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考古,2007(3):168-170.

[5]杨慧芬.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农村文化建设[J].人民论坛,2010(8):95.

[6]张 秦.陕西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当代图书馆,2007(1):20-22.

[7]赖作莲.陕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村级文化、体育和卫生公共设施的调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0-33.

[8]王冬冬.长沙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的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44-47.

[9]黄莹莹.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合肥周边农村的调查[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1):83-85.

Cultural facility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rural areas:Based on the survey in1395 villages of Hunan Province

LIU Zhi-cheng, TAN Ying, ZHAI Xin-qian
(College of Busines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facilities in rural areas is a symbol of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t has effect on the quality and speed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The survey in1395 villages shows that the supply, utilization rat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ural facilities are defective though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come into existence.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raised some suggestions: repairing and updating cultural facilities while constructing new ones,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facilities, setting up a follow-up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system,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cultural facilities.

cultural facility; cultural life in rural area; peasants’life; utilization rate; Hunan

G249.27

A

1009-2013(2011)03-0042-05

2011-03-16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JD23)

刘志成(1964—),男,湖南华容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管理。

陈向科

猜你喜欢
村级设施农民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民生设施非“摆设”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