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对当代人才观的启示

2011-04-08 14:49李长泰
关键词:天地人圣人孟子

李长泰

(1.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对当代人才观的启示

李长泰1,2

(1.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人才与精神形象,其核心价值观是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其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天地人和是君子最高理想价值观,智仁勇三德是君子内在品质价值观,尊道贵德是君子内在精神价值观,义以为上是君子精神外现价值观,德才兼备是君子人才素质价值观。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人才观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利于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二是利于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三是利于确定人才的价值取向。

儒家君子 ;核心价值观 ;天地人;德才兼备;人才观

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与精神形象,言必称君子,余英时认为“儒学事实上是君子之学”。[1]儒家君子在儒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原因是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在当时现实社会中具有合理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良性推动作用。笔者拟从哲学视阈探讨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对当代人才观的启示。

一、天地人和是君子最高理想价值观

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首先是能通天地人,意思是精通天地人三道,达到天地人三界“和合”的境界。《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周易·说卦》)圣人作《易》的目的是将天地人三才相结合以确立人自身在世界的存在。周敦颐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太极图说》)周敦颐将天地之道称为太极,君子与太极合一就是“吉”。张载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语天地阴阳,情伪至隐赜而不可恶也。诸子驰骋说辞,穷高极幽,而知德者厌其言。故言为非难,使君子乐取之为贵。”(《正蒙·大易篇十四》)君子遵从“天地人”三道,是阴阳、刚柔、仁义的结合。张立文先生认为:“天地人‘三才’中人本身是和合的化生。”[2]儒家君子是天地人三才的“和合”。

君子的最高价值取向是达到圣人境界。圣人的内涵主要是指通天地人之人。“圣”是通的意思。“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周礼·地官司徒》)郑玄注释说:“圣,通而先识。”[3]707圣的境界在于通识。“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曰圣。”(《礼记·乡饮酒义》)郑玄说:“圣,通也。”[3]1683即指圣人要智慧亨通,知识广博。“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大戴礼记·曾子天圆》)[4]100扬雄说:“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5]514孔子说:“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圣人通大道、应变无穷,配参天地日月,境界超然,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通天地人,君子向往成为圣人,君子之志在天下仁义,孔子说:“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君子志在仁义,达到圣人通天地人的目标境界。君子圣人知识不同,其才不同,一般称尧、舜、禹、汤、文、武、孔为圣人,孔子多称尧、舜、禹、汤、文、武为圣人,“圣人爱百姓而忧海内,及后世之人,思其德必称其仁,故今之道尧舜禹汤文武者,犹威致王,今若存。”(《大戴礼记·用兵》)圣人少,现实多君子,因此圣人成为一种价值追求目标,“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扬雄说:“好尽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法言·寡见》)君子以圣人境界为至高境界。

君子追求天地人三道统一,以圣人境界为最高境界,圣人又是通天地人的代表,能够实现天地人的合一,因此天地人和是儒家君子的最高核心价值观。

二、智仁勇三德是君子内在品质价值观

儒家君子追求智仁勇三德,智仁勇三德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基本要求。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因此智仁勇三德是对君子之道的完美概括。“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朱熹注释说:“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6]149君子智仁勇三德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孔子以玉比喻君子之勇,“折而不挠,勇也。”(《荀子·法行》)孔子说只好勇则乱,“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朱熹注释说:“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6]105勇和不仁都易生乱,必须以仁限制勇。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必须有“知”德,因此告之学以成“知”,说明君子智仁勇三德缺一不可。《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君子是天下、国家之才,于内要有仁德,于外要有智德与勇德,智仁勇三德是治家治国必备之德。

孟子认为大知就是大智,大智就是仁,“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大智就是大仁,无“仁”不算是智。孟子反对匹夫之勇,赞成安天下的大勇,勇是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之勇,大丈夫之勇有仁义,是智仁勇的结合,“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君子有大勇大义,也就是有仁德于人。

荀子比较完整地诠释了君子的智仁勇三德关系。“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荀子·性恶》)君子之“知”是大智若愚,“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正矣。”君子之智是恰到好处,“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荀子·儒效》)君子之知是“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这是大智。君子之勇在于行礼重法,君子血气刚强,勇胆猛戾,但要顺道,遵道行道是勇,“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真正的君子之勇是行大义,“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君子大智是仁义,大勇是行仁义,智仁勇相统一。“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荀子·性恶》)荀子以上勇与中勇为要,是大智大勇,大智大勇是仁之所在,大勇上勇有天下观,超然之乐。

董仲舒对智仁勇三德诠释突出了智与仁,“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辩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智仁勇三德达到统一。扬雄以孟子为勇,他说孟子“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于勇也,其庶乎!”(《法言·渊骞》)以行义为君子之勇。西汉刘向认为君子有勇而以立节行谊,能杀身成仁,流名于世,“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说苑·立节》)由此看来,汉代以力行义为君子之勇。朱熹认为“为学”是“勇”,“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为学不进,只是不勇!”[7]133立志为学工夫是勇,勇在行。

综上所述,君子有知仁勇三德,大知实际上是大智,知仁勇三德后来实际上演变为智仁勇三德,使君子得以立人、达人,智仁勇三德互为整体才能成为君子的高尚德性,有此三德才能达到至善,儒家君子以此三德为基本品质,智仁勇三德始终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三、尊道贵德是君子内在精神价值观

君子成就其名以道为尊,道德境界是君子境界的重要方面,君子心系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道贵德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朱熹将道与德分开解释:“故《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为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为天下之达德。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德便是个行道底。故为君主于仁,为臣主于敬。仁敬可唤做德,不可唤做道。”[7]135君子尊道贵德,心系道德,价值选择以道德为准。《易》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圣人追求道德仁义的境界。儒家君子以行仁德为道,《周礼》说:“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天官冢宰》)《中庸》说:“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之道在其有德性,言行以道德,言必称三王道德。“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君子之道就是入德,有道德境界。孟子非常重道重德,其境界高昂,形成了大丈夫人格思想境界,没有高尚的思想境界,不可能有大丈夫形象的形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认为道德境界是赢得威望、快乐的重要精神源泉。“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荀子·强国》)“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荀子·乐论》)君子之乐在乐得其德。《孝经》说:“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孝经·圣治章》)君子的仪表不同凡响,君子不贵不德之财。汉代陆贾说:“故圣人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不损其行,以好其容,不亏其德,以饰其身,国不兴不事之功,家不藏不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新语·本行》)圣人以道德为至高境界,以仁义为容,以德饰身,其风范在于境界的提升。张载说境界提升在于自己,“富贵之得不得,天也,至于道德,则在己求之而无不得者也。”[8]280(《经学理窟·学大原上》)真正求道德没有得不到的。王阳明把道德的提升完全归于心,心志是道德的根本,立志于道德就不计功名,“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9]161功名、富贵累于心,则没有道德境界。董仲舒说仁人志士都有至圣的道德,“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10]268董仲舒的道德境界与王阳明的道德境界相同,不计功名利禄。因此道德境界的提升都归于心,心在德。《礼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学道就是提升道德境界。

尊道贵德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社会现实对君子之才的心理及德性要求,道德境界使君子立人以德,行道以德,言行必以道德,不计功名利禄,一心为家为国,道德使君子在价值判断与选择时以身殉道,以道为乐,以道德为价值选择,不贵不善之物。道德境界是君子提升容颜风范形象的内在根由,道德是本,以道德促进容颜的改变。

四、义以为上是君子精神外现价值观

儒家君子的价值观还体现在义上,义以为上是君子精神外现价值观。君子有仁,以义为体现。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重在“义”。“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周易·上经·需》)有义就不以穷困为忧。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君子重义不怕陋。孔子将义提升为君子的本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人有义方称之为君子。又说:“见得思义。”义已经是道德标准。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始终是君子的致思趋向。以孔子为开端,高扬了君子义为上的精神境界,“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君子之心在于忠信仁义,志于义以成其名。

孟子义的境界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大丈夫的境界观就是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孟子强调舍生取义,义大于生命,义的境界具有至上性。“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义是人的路,必以心求之,时时有义。荀子说士君子之勇在义,“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说明义大于权、利,宁死守义,义的境界高于功利与生存。

董仲舒将义作为养人的重要材料,以义养人大于以利养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义的境界是至高境界。因此孔子、孟子、董子三者在义的境界上是一致的,都是义以为上,义重于生,道德境界高昂。张载说:“君子行义以达其道,精一于义,使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如介于石,故能见几而作。”(《横渠易说·系辞下》)君子义以为上,居仁行义,时时以义为最高道德境界,能致中和,能见几而作,智能在其中,这是对义的境界的最好概括。

义以为上是君子道德的外现,义在心中,以义养心,君子义的境界要求君子去利存义,见得思义。义为至尊,义重于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君子以义养心,义能成就君子之乐,有义君子才能安心。义以为上是君子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五、德才兼备是君子人才素质价值观

儒家君子是天地人的“和合”,有智仁勇三德,尊道贵德、义以为上,这一切都是以其志向为基础的。君子的志向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志向不在小的方面而在于天下国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拾遗·近思录拾遗》)[8]376君子气概宏大,心系国家。范仲淹的君子气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1]195君子成为天下之才,首先是因为其有通天地人之才能,又有智仁勇三德,能够治理天下国家,因此君子有德性和威信,使君子成就德才兼备之名。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朱熹注释说:“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6]99君子有“才”与“德”,使君子成就其名。君子才德出众,才德不出众不能成其为君子。以才德出众治理天下,天下都信服。朱熹说:“若偏于德行,而其用不周,亦是器。君子者,才德出众之名。德者,体也;才者,用也。君子之人,亦具圣人之体用;但其体不如圣人之大,而其用不如圣人之妙耳。”(《论语六·为政篇下》)[7]578由此可见,君子之才是全面的,体用皆宜,德才皆备。

德才兼备是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其社会存在的生命力基础,君子在社会中的现实作用不仅仅是其具有道德基础,更重要的是君子能治国治天下,是一个具有实用功效的人才,君子道德是社会精神的需要,君子才能素质是社会治理的需要。因此,德才兼备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六、君子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人才观的启示

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由天地人和、智仁勇全、尊道贵德、义以为上发展到德才兼备,君子范畴完成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由理想到现实的逻辑转换过程。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对当今社会人才观具有重大的启迪价值:一是利于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二是利于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三是利于确定人才的价值取向。

儒家君子以“天地人和”为最高核心价值观,能通天地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担当了社会管理、学术研究的重任,其责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此为启示,要求当代社会管理人才在知识体系上能通天地人,这对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管理本身要求管理者与对象达到一种“和合”,才能有效率、见效果,因此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体系的丰富程度,管理者若能建立通天地人的知识体系,其水平将明显提高。因此,要求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体系必须具有全面性,既通天文、地理、人文,又通科技。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科技突飞猛进,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管理者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通天地人的要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基本素质是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儒家君子基本的人才素质价值观。君子作为社会之才,既具有道德素养,又具有各种才能,是智仁勇的统一。当代人才观要以德才兼备为基本要求,有智能的人才利于国家的发展强大;有德性则利于把握发展的方向,利于国家的管理与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对各级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须以德才兼备为重要标准。

人才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儒家君子心系天下、国家,以天下为本,服务天下。其知识体系能通天地人、德才兼备,都是为了服务于天下,担当社会重任。当代社会在人才观上要以此作为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才为天下服务、为人民服务,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各级干部和各级技术人才的培养,都要以此作为首要价值选择。人才是“才”,但“才”必须能有所用,“用”即是服务于天下、国家、人民。

[1]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阮 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张 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9]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苏 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 gentleman and inspiration to modern talent value

LI Chang-tai1,2
(1.Hunan Research Base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hangsha 410128, 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Confucian gentleman was the important talent and mental image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core values is the root cause of its long-standing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Th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 gentleman are as follows:Harmony of heaven, earth and human being is the highest ideal of the gentleman, the three virtues of Zhi, Ren and Yong are the inherent quality of a gentleman, respect for the morality is the inherent spirit of a gentleman, morality and ability are the basic quality of a gentleman.Th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 gentleman can greatly enlighten the modern talent values.Firstly, it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direction of the talents training.Secondly,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basic quality of talents.Thirdly,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anagers.

confucian gentleman; core values; heaven, earth and human being; morality and ability; talent value

B222

A

1009-2013(2011)03-0077-05

2011-05-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ZX011)

李长泰(1971—),男,湖北大悟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曾凡盛

猜你喜欢
天地人圣人孟子
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德国卫德明《易经中的天地人》论释思想析论
禅机天地人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