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思想发展特点学科性质与创新领域

2011-04-11 07:33王荣成
地理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区位区域理论

王荣成

一、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思想发展特点

1.区位论的发展对学科的深刻影响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现代生产方式的革新使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危机的出现与企业对最大利润的追求,合理产业布局与最佳区位选择成为发展前沿:由最佳产业区位的选择走向“企业生产区位—市场区位”的相结合,如19世纪初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0世纪前半期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研究等,有关区位论与区域经济的研究引起经济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注意,导致区位经济学的直接形成。

二战后,区域经济的研究由单一厂商区位决策向地区总体结构优化、由抽象的纯理论模型向区域的应用性模型、由利润最大化向效用最大化、由部门区位向区域总体均衡及各要素的影响方向发展。区域经济的总体研究方向分为应用经济学的区域科学方向(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分析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

2.区域问题将学科推向应用领域

1920年以后,全球经济危机与市场两极化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问题突出,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提出了诸多理论:老工业区的结构性衰退、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赫希曼的“核心—边缘论”等,这些思想受到二战后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共同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艾萨德、胡佛等。

1960—1970年,世界迎来了新一轮的区域问题——世界和各国的贫困与发达地区的矛盾,这引起了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对传统生产布局理论、市场体制下的国家干预思想进行反思,区域均衡發展问题(如区域开发与规划、区域政策、区域管理等)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罗德温、布代维尔和赫希曼等经济学家逐步将195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

1980年以后,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理论,如点—轴系统理论、梯度(反梯度)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动态监测等。

3.学科面临诸多问题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地方经济主体得到确立,发展战略由速度型、粗放型转向效益型和集约型,取得了巨大成绩:经济重心大规模东移和南移,由沿海向内地梯度推移转向全方位开放与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机制复杂化,新兴工业地区和增长极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引进外资加大,由产业经济增长机制转向以区域经济为主体的增长机制,地方性力量得到大力培育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因。

与此同时,区域问题更为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地方保护主义日益明显、区域分工不明确与产业结构趋同、老工业基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与相对萎缩、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缺乏有机配合等,这集中体现在国家整体的产业结构失衡和生产布局不合理上。

因此,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一直面对着几大问题:①欧美等发达国家区域科学、区位论、社会学等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的启示。②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又存在研究内容庞杂、缺乏研究深度和理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学科的继承与创新提上日程。③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地理学解决具体区域问题的能力受到怀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症下药、手到病除”就成为学科发展的追求。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地位

1.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950年以来,世界与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1990年以来,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地区积极寻求适宜的发展道路,一些高度计划经济的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向,广泛的区域实践与现实要求、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等使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向交叉性边缘学科日益发展。

在新的人地关系思想——“地球表层系统”思想的指导下,突破了苏联区域地理学体系的束缚,把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经济地理的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确了两者间关系的性质,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科新的理论框架体系,形成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地理特色。

经济学不断推陈出新的理论陆续被吸收到区域经济地理学中,面对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等新老学科的挑战,在地理科学内部以及与地理科学外部其它学科之间走向新的学科交叉,向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活力的边缘性学科发展。区域经济地理学不再满足于地理条件的描述和分析,而是创新性地应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理论来解释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经济外部性理论解释地理环境恶化、区域发展关联,运用成本与利润理论解释经济的地理分布和空间扩散。区域经济地理学对“资源”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自然资源,而是包括资本、技术、劳动等传统资源以及体制与制度、对外贸易、信息技术等新经济因素在内的、具有更宽泛涵义的资源,并将它们归结到生产要素和比较利益的经济学角度加以思考。

地理科学模拟技术、地理现象科学表达方法的巨大进步使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区域认知、分析并预测地球表层系统各要素运动过程的有效工具。在区域现象分析、症结诊断、动力机制识别和表现方法手段方面的不断进步,使区域经济地理学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地方政府主导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重新迅速崛起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地理科学和经济科学不断关注各种区域经济现象,努力发掘其中的理论内涵,力求紧贴实践,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地理科学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基本上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相符合的理论和思想,成为国内研究区域发展的特色学科之一。

2.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按照主要研究方向大致可将地理学划分为五个研究方向或领域:①区域(空间)方向——区域(空间)地理学。通过对各地理要素(自然、人文等)在特定区域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该区域的结构、功能、特征及时空规律,从而把握区域内人地之间的作用机制。这是地理学的最基本研究方向,是地理学长期以来研究的核心领域。②理论方向——理论地理学(通论地理学、普通地理学原理等)。从理论上探讨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的作用、功能及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探讨不同层次地理环境的时空(分布、变化等)规律,探讨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体系、方法论、学科发展史、学科哲学基础等重大理论问题。内容上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两大学科。③历史(时间序列)方向——历史地理学。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从时间序列揭示地理环境演进过程。④应用方向——应用地理学。实用性较强,是地理科学体系中最活跃、最有发展生命力的一个研究方向。⑤方法论学科领域。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方法与手段的支持。

由表1可见,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表现为:①在地理科学内部具有跨分支学科性质,与其相关的分支学科有: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等;地理科学外部又与经济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技术科学等,体现了交叉学科性质(表2)。②充分体现了地理学发展中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研究。③在区域实践、区域决策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④在地理学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相对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而言,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提高课程,其理论与方法论是从事经济地理研究的基础,能够引导学员加深对国别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理解,同时,区域经济地理学更是一门应用课程——涉足热门专业如金融、贸易、信息等,能够增强区域意识、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区域发展实践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三、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创新领域

1.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地理方向与经济方向的进一步融合

区域综合性与差异性是进行区域研究的基础,解决具体的区域实践问题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归宿。传统的地理方向必须坚持,但其经济方向也将加强。

●传统方法与新技术及新手段的有机结合

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域(区域)及经济地域系统极其复杂,表现出非线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具体区域问题决非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传统研究方法与新技术、新手段的有机结合必将使学科成长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描述—解释—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如规划、预测、管理与设计等)的“实用”学科。

●多层次教学的指导作用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提高中外区域地理和中外经济地理的理论水平、学科水平与教学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应不断发挥学科在培养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专家和专家型领导方面的骨干学科作用。在培养方式上应注重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远程与网络教学等的研究与应用,注重不同层次的在校培养与网络培养及函授等相结合。

2.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领域

●基于方法论与学科交叉发展的理论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对区域差异性、区域功能性的科学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手段,区域发展实践对不同地域功能的科学认知与科学表达的迫切要求必将促使学科方法论的不断发展。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要求学科坚持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不断丰富学科理论。这表现为地理学科内部各学科的相互交融,以及与外部学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位论等,及其与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交叉渗透。这些学科在参与经济实践方面富有成效;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学科的交叉滲透方面走在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前面;在理论与方法论上不断推陈出新,中外有关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区位论等方面产生了众多的理论与科研应用成果。因此,其它学科的重大理论突破必将带动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面向区域实践的内容创新

我国差异巨大、类型多样的各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求学科不断进行广泛的区域实证研究,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与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问题紧密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增强学科理论发展的预见能力。

因此,学科应突破传统研究模式,拓展实践领域,如全国与地方各级经济区划、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开发与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工业与农业综合布局以及重大项目论证、投资评估等。学科应坚持在面向广阔的实践领域中探讨学科发展的途径,如对区域发展的规划、管理、预测与设计等。同时,紧跟世界潮流,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纳入学科新研究领域。

●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创新

在地理教学体系中,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交叉性边缘学科与理论提高课程,是区域地理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其重要作用显而易见。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需求学科的推广与普及。因此,在教学体系中,不但要在地理学的教学中加以安排,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教学中亦应给予广泛重视,尤其是在综合性高等院校更应如此。▲

猜你喜欢
区位区域理论
分割区域
擦桌子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区域发展篇
区位分析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