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个体差异探究

2011-04-11 07:33李兰芬
地理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智力因材施教差异

李兰芬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先前生活经验、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水平、成就动机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其心理、认知、情感、能力等的个体差异,在地理学习上也就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地理教学要因材施教,地理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而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地理学习个体差异的研究。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个体差异的主要表现

1.学习智力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结构即智力是单一能力还是多元能力构成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多数专家倾向于将智力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最为流行。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以及自然智力。在多元智能的理念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都有其“优势区”和“薄弱区”。如有的学生视觉空间智力强,那么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章节要显得轻松些。有的学生身体运动智力强,那他的各种感觉器官功能协调,并喜欢身体力行、动手操作,热衷于地理游戏、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从地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看,有的学生属于迟钝型,有的学生属于敏锐型,敏锐型的学生善于发现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善于进行地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地理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了解,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

2.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百灵鸟型的学生早晨学习效率高,猫头鹰型的学生晚上至深夜学习效率高。视觉型的学生擅长通过自己读或看来学习,听觉型的学生则善于通过听来学习。场独立性的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在感知时,倾向于以自己独立的标准来觉察、判断地理事物,善于区分相似的、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偏爱自然地理。场依存性的学生学习时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受外在动机支配,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在感知时,充分考虑背景因素,注重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偏爱人文地理。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冲动型的学生急忙做答,认知速度快,但犯的错误多些,沉思型的学生则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做出的答案比较准确。另外,不同学生思维方式也不同,有的学生习惯于发散性思维,善于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则习惯于聚合性思维,善于总结规律,对原理的理解深入透彻。

3.学习动机的个体差异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地理学习动机的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受内部动机(需要、兴趣等)支配的学生,学习地理的持久性强,即使得不到高分,也会持之以恒地钻研。受外部动机(家长的期望、教师的要求、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逃避惩罚、取悦教师)支配的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要差一些,但是学习效果却不一定差。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随着情境的变化会发生转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创设外部动机并设法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让学生真正爱上地理学习。

二、关注中学生地理学习个体差异的意义

1.教育教学规律的需要

因材施教是千百年来教育的主题,其教学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必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并面向每一位学生。有人提出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认为学生的差异在幼儿园,小学阶段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差异越大,正是大家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为特征的因材施教,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曲解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含义。首先,教育并非是要将学生全体培养成一个模子,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差异大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优势,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其次,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的今天,也并非说班级有多少名学生就要用多少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要适合于班级学生的总体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实施。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

3.中学地理教学基本现状的需要

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为赶教学进度,教师顾不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身上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其次,有的地理教师和学校领导存在理念误区,总认为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人为改变不了,所以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管不问。这种想法,实际上就默许了差距,导致差异变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还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再次,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高考指挥棒下培养出同一模式的人,难以满足社会对其成员多种类型的需要。基于此,教育教学行为也必然要由以前的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

三、如何关注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个体差异

1.课前准备好差异

这种准备工作包括:备课中吃透教材,备教材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了解不同班级的整体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甚至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取适合于不同班级的教学方法。有的班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愿意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这样的班级,采取讨论式、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而有的班级课堂气氛沉闷,不太愿意响应教师的提问,但这并不代表学生没有思考问题,这类学生更习惯于用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在这样的班级,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然后进行交流讨论。

2.课上照顾好差异

虽然在备课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预想之外。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使不同水平学生都有收获,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挖掘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时,要注意把每项活动都设计得富有吸引力且活动量相当,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感受。

3.课后评价好差异

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中学里学生的诸多“差异”大多是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在传统的唯分数的评价方式上形成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新课程提出的地理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在实施多元化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组合差异,同时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猜你喜欢
智力因材施教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欢乐智力谷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