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2011-04-12 19:25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教育

苗 晓 辉

(长春大学 学生工作处,长春 13002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近几年,大学生创业被社会和政府提到一定战略高度,同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已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社会上大学生创业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对创业者、尤其是想当“老板”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机会,刻不容缓,这也是落实国家创业型就业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于吉林省地方高校,对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进行调研,并针对性地从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研分析

1.1 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面向吉林大学、长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发放调研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为93.5%。在问卷调查样本中,从性别来说,男生、女生分别占44%和56%;从学历来说,涉及到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学历群体,其中本科生约占99%;从专业来说,涉及面很广,分布在十多个不同的专业大类;从生源来说,吉林省生源占64%;从学生状态来说,在校大学生占76%,应届毕业生占14%,其余为毕业两年内大学生。

1.2 结果分析

1.2.1 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看法

调查显示,有38.2%的大学生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及价值而选择创业,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创业而创业,体现出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但被问及对“创业”的认识时,有超过65.5%的学生将“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22.5%的学生认为是“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仅有12.0%的学生认为“创业”还应当包括“与单位同命运、激情投入、共同成长”。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依然存在片面性。

对在校创业的态度方面,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很欣赏”,仅有7.6%的学生“不认同”;对毕业后直接创业的态度,同样有大部分学生持相同的意见。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正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德育可以借助创业这个平台,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素质。

在对创业前景的预测上,有38.0%的学生认为“有压力”,与此比例相近的是“迷茫”。虽然已有较多学生对创业持欣赏态度,但也暴露了学生创业心态不稳、底气不足的现象,这也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埋下了伏笔。

1.2.2 大学生创业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选择创业合作伙伴时,大学生的主要考虑对象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大学生这个团体具有考虑不周全、遇事易冲动的特性,在创业过程中若选择了具有良好的企业家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朋友,就会发挥良好的作用;而如果与此相反,创业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失范的情况。这也就要求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良好意识。

对于希望涉及的创业领域,56%的大学生都倾向于“喜欢的行业”,其中17.7%的受访者选择了教育培训,有14.7%选择了住宿和餐饮,其他也大都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行业。不难发现,这些“喜欢的行业”集中在服务业,这一产业对创业者也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公德、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而这些需要依靠德育在创业素质养成中进行培养。

对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5.5%的教师认为在创业教育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学生缺乏创业激情与意识,与之前学生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选择实现个人理想及价值和选择喜欢的行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既有理性思考,但在选择上又有盲目性,会存在感性判断。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这要求必须依靠德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并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创业热情和激情。

1.2.3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在创业教育中加强预防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道德失范现象非常重要。问卷调查显示,有40.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上存在凭借虚假项目骗取创业资金的创业失范现象,有30%的大学生选择了利用政策漏洞开展业务。为了获取在创业中的第一桶金,这种失范的现象随着创业大军的逐渐发展也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缺乏实践经验和创业资金;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较差的自律意识,这就需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依靠德育克服这种道德不规范问题和现象,使大学生创业健康发展。

学校是创业教育最主要的载体。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46%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缺陷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缺少吸引力”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创业实战经验”,38.2%的大学生倾向于创业模拟训练的创业教育方法。这两个方面说明,高校的课堂教育和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基础性知识,但仅靠课堂时间和单纯的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更要开发第二课堂战场,发挥以德育为主导的第二课堂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如通过课堂学习、专业讲座、相关职业人士座谈会这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多层次、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和自己适合的发展领域,为将来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家庭环境对辅助创业教育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学生家庭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家庭成员本身就从事创业,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家庭创业氛围,通过德育的引导顺利开展创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第二类,因家庭困难、经济压力大而创业,这部分学生更需要提供心理辅助,帮助创业大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增强其创业信心;第三类,愿意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而创业,这部分学生期望通过创业的历练来成为企业界的精英,对其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与单位同命运的责任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2 促进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2.1 政府部门

政府要不断健全创业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平台体系、培训体系、服务体系,实施“以实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引导青年学生创业模式,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建立比较健全的组织网络,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切实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学生选好切入点而成功创业。

2.1.1 政策支持上,要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政府应该进一步降低企业准入门坎,扩大市场准入范围,为创业教育提供充分的实践平台;出台政策文件明确鼓励民办力量举办创业教育机构;出台多种投资方案,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

2.1.2 文化环境上,要形成家、校、社(区)“三区联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政府应该进一步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充分重视利用“商业连锁网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充分利用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的资源来拓展创业教育的渠道和延伸面。

2.1.3 舆论导向上,要为建立德育导向的创业教育提供思想基础和社会认同

政府应该和高校、用人单位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一套完备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建立德育导向的有效创业教育机制,突出德育成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2.1.4 资源整合上,要设立专门机构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设立创业教育基金会、智囊团和创业教育研究会、创业家学会等专门的创业教育促进机构,支持和鼓励有关高校建立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学院;建立与非盈利组织的委托合作关系,搭建创业教育交流平台,调动各种社会因素促成创业教育的实现。充分利用社会各方的创业教育基金与资助,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教育资源。

2.2 教育行政部门

2.2.1 教育观念上,要树立科学发展的“大德育”创业教育观

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大德育”创业教育观,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素质育人”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让德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说教式”转向“实效性”。

2.2.2 教育思路上,要重点开展企业家素质的专业化、个性化培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不同高校类型,在德育目标上,充分体现对学生人生幸福的终极关怀。在德育内容上,要注重创业意识的强化和创业人格的优化。在德育方法上,既要继承传统,更要锐意创新,要用新时代的创业精神来开展创业教育,重点开展对企业家素质的专业化、个性化培养。

2.2.3 人才培养上,要将具有德育特色的创业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全程化的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融入正规教育体系和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中去,与学科专业教育形成有机联系;进一步构建具有德育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企业家素质。

2.2.4 工作整合上,要形成以德育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支撑平台

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现有工作资源,将创业教育归口到德育部门统一管理,将高教处的专业教学、科技处的创业政策扶持及科技转化、学生处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创业指导等与创业教育相关的配套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创业教育。

2.3 高校方面

2.3.1 教育意识上,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素质

高校应该面向创业学生,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素质,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相关的创业比赛等实践活动,重点培养一种与就业单位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创业精神。

2.3.2 教育思路上,要构建创业教育的德育同心圆,实现德育的新突破

高校应该将创业理念融入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将创业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调整和充实“两课”的教学内容;加强国内外创业教育专项交流,尽快完成从就业模式转向创业模式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实现德育教育的新突破。

2.3.3 教育教学上,要开设创业思想教育系列德育课程,探索构建课堂后非学分德育实践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不但要进行必要的创业指导,还要适当拓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业实践教育;要着力解决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连接问题,探索构建课堂后非学分德育实践体系,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创业实践平台。

2.3.4 教育宣传上,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德育典型示范宣传

高校应该注重通过示范启迪性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报告、创业成功事例的分析讲解,树立创业榜样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创业考察和市场调查等活动,加强创业教育的德育典型示范宣传。

[1]杨涌滨.论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2003,(4).

[2]刘文俭,李国宇.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李炳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策略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任江林.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思考[J].中国劳动保障,2009,(7).

[5]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8-04-10.

猜你喜欢
德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