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任务课程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1-04-12 22:50
关键词:工程专业课程

张 琳 琳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系,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增多,目前我国各类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或就业不理想的现实状况,同时企业也面临岗位招聘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1]。

近年来,为缓解这一矛盾,解决上述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教育与行业脱轨、理论与实践脱轨的问题[1]。笔者结合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提出以工程项目课程化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创业型人才,使得毕业生能够适应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很快融入职业人的角色,为社会创造价值。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约因素

1983年,“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出现于文育林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1993年刘明浚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首次对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界定。1998年,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直接表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

就目前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计划相脱轨的社会现实来说,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更不用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改革势在必行,但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1 教育教学理念陈旧

教育教学理念是一些教育行为的根本,目前的教育教学理念仍受计划经济时期影响,理念较陈旧,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教育职能机构对教育规范的制定也制约了教育理念的发展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是高校自身定位与变革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2]。

1.2 教育资源的限制

一方面我国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为基础加工、自主知识产权较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准,技术落后或不适用当今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情况较多,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另一方面是本身教育经费的不足与师资力量的薄弱,致使教育改革进展缓慢。

2 以工程任务课程化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出路之一,如何将工程教育理念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是目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研究对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实践技能知识为辅,配合一学期的工作实习,完成专业培养计划,修满学分,即可毕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仍是重点。

所谓“以工程任务课程化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工程任务细化分解的前提下,将工程任务的各个部分与实际理论课程相关联,将理论学习与工程项目融为一体,学生根据软件专业工程任务的具体要求,实现工程任务开发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使其职业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实用性、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2.1 工程任务课程化的具体含义

工程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重视的教育模式之一,我国高校对教育教学的定位多处于研究型人才培养阶段,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软件行业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包括技术知识更新速度迅速、人才需求量大、市场前景较好等,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改革往往很难跟上行业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

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工程任务课程化理念的提出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只是在知识结构方面做文章,工程技术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同样重要。

2.2 以工程任务课程化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以工程技术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为核心,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完善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为此需要重新分配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对于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本模式强调工程任务的真实性、可行性,通过切实参与工程任务,学用结合,形式更加贴近于真正职业人角色,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并锻炼其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积累经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优势

我院的办学理念是“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建立校企合一办学机制,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我院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3]相区别,专业与实体公司是一个整体,立足为地方经济服务,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强调校企双赢。学生在专业公司实体工作的过程中,将生产与学习融为一体,产学相长,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促进企业公司的成长壮大。这是工程任务课程化能够得以实施的坚强后盾,专业公司是工程任务的来源,学生工程任务的完成也是专业公司发展的保证。

3 工程任务课程化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

一般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通常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岗前培训、市场调查和社会调研等实践环节[4]。这些环节主要具有验证书本知识、初步接触社会、了解专业业务流程等作用,是理论教学的一种扩展。而本文中的工程任务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根据真实工程任务或真实工程任务的简化或模拟,将理论知识融入工程任务的各个部分,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积累软件工程任务的开发经验、熟练应用各种专业知识,锻炼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软件行业知识的快速更新。

工程任务课程化建立在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基础上,其本质是在工程任务开发的过程中融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在大部分专业知识学习过后再进行工程项目的开发,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的理论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高职高专的大一、大二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时期,一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进度,在不同阶段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工程任务课程化适用于所有学习阶段,学生在大一即可接触工程任务,按照软件工程各个阶段的一般划分: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与维护[5],严格进行工程任务的阶段实施,实施主体是学生,工程任务需要的大部分理论知识植入课程,教师作为主导,适时指导,工程任务的划分、设计、开发、进度掌握、质量校验等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开发过程遇到的技术问题也由学生自主解决。指导教师在工程任务初期,应精心设计工程任务指导书,包括工程任务的需求、工程任务的进度规划、工程任务开发的质量控制、工程任务成果的评价等等。

经实践总结,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工程任务课程化组织实施方式有以下三种:

3.1 与专业公司合作的软件工程任务

软件技术专业具有自身的实体软件开发公司,工程任务的来源主要是专业公司承接的项目。学生通过对实际工程任务的完成,将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并综合应用。

3.2 基于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工程任务

在高年级阶段,某些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在其课堂教学体系内设计一些小型的工程任务或实际工程任务的简化与模拟,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相应任务。其中以工程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团队组织形式,是围绕具体任务来组织开发团队,每个团队分工明确,成员各司其职,队长统筹规划,非常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

3.3 工程任务课程化与第三学期实习

我院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置第三学期为实习学期,在这一学期中,所有阶段的学生均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接受企业或个人的工程任务委托,利用实习期间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结合课程学习与教师指导,严格按照软件工程任务的开发过程进行,最后实现工程任务的同时,在工程技能与素养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在经济上有所得。

4 工程任务课程化实施的辅助条件建设

工程任务课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为基础,加强专业实践模式建设,以更好地实现以工程任务课程化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4.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利用政策引导青年教师承担工程任务指教工作,参与专业公司的任务承接与管理,加强其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引进行业工程师作为工程任务的指导教师,高级技术人员对于技术的理解与教师是不同方向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6]。

4.2 加强专业公司的建设

专业公司是工程任务的承接对象,同时也是专业发展水平的表现之一,专业公司是学生有效的实习实践场所,也是学生作为职业人受到锻炼的有效途径。

4.3 加强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

学生在技基础术掌握后可以到专业公司进行工作,但在入学之初是无法承担具体工作的,在这一期间,校内的实践实训场所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7]。软件技术专业具有多间实验室,计算机的配置属于中上水平,完全能够达到学生进行工程任务简化版或模拟版的开发实施。

4.4 加强工程任务课程化课程教材的建设

工程任务课程化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教材不能完全适用于这种教学方式,应鼓励指导教师将讲义、教案等资料收集整理,编制成册,作为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指导教材,并逐步完善。

4.5 加强过程管理

管理是一切事务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专业公司需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管理。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过程管理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阶段是必要的,过程资料的管理收集是今后有效工作的保证,有效的管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2]刘晓红.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09,(17):84.

[3]黄凤玲,唐幸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202~203.

[4]陈永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6]郑广成,王海军,朱翠苗.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24~26.

[7]张亮峰,曾永卫.基于工程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教育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43~44.

猜你喜欢
工程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