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

2011-04-13 04:12
关键词:道家特质老子

何 光 辉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

何 光 辉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港台新儒家之后,以人文为关注议题的学术景观,即学术研究的“人文向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在大陆学界出现。随着当代道家哲学多元化阐释的不断深入,从“人文”切入的研究正成为学界探索道家哲学发展、诠释道家现代价值的新途。学界对于道家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爬梳经典文本发掘道家人文内涵,融入现实关切探讨道家人文价值,在比较视域中揭示道家人文特质。尽管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包括道家人文的基本理念、核心诉求、理论主旨等基础性理论尚未得到系统理清。

道家哲学;学术研究;人文向度

一、 引言

近年来,有关人文精神的理论探讨,包括“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思想”、“人文关怀”等等,已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议题之一。这一议题的出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一些人文学者在探索中国文化的特质时提出的。至90年代初,上海学界一些人文学者通过对当时文学现状的剖析,指出中国社会呈现人文精神低迷的态势,并发出拯救“人文精神危机”的呼声[1]。由此也掀起了波及学界、影响至今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后,此议题又陆续受到哲学界的关注,成为哲学各研究领域探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一方面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当下人文现状进行反思,一方面对中西传统人文资源进行发掘。可以说,活跃于当今大陆哲学界的学者对此话题大都作过程度不同、侧重各异的探讨:或阐释中、西、马人文之内涵,或揭示中国人文之特质与价值,或比较中西人文传统之异同,或探索当代“新人文”之建构。显然,这一现象说明,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港台新儒家之后,以人文为关注议题的学术景观已在大陆学界出现。此学术景观,可称为学术研究的“人文向度”。

就中国传统哲学而言,“人文向度”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人文资源,即儒、道、佛“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价值”的发掘与阐释上。学者们的考察重点以儒家哲学为主,儒家人文的内涵、特质、价值及其基本理论得到了较系统的探讨。不少学者把儒家伦理性教化人文看作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典型代表,把中国“人文精神”归结为“仁学”精神。而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提出的“人文儒学应该成为当今儒学的本体形态”,及由此而产生的学术争鸣,无疑会进一步深化儒学“人文向度”的探讨。相形之下,对于道家人文的探讨,显得“门庭冷落”,但仍有一些学者热心于道家人文传统的发掘与阐释工作,像陈鼓应、刘笑敢、王博等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过专门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认为道家人文把文化层面的“人文思想”提升为哲学层面的“人文精神”,道家人文是“教化之外”的人文等。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在有关论文或专著中论及道家人文的相关议题。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下,中国人文传统的话语渐渐有了道家的声音,道家人文的内涵、特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揭示,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也受到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道家哲学多元化阐释的不断深入,从人文切入的研究正成为一些学者探索道家发展、诠释道家现代价值的新途径。由此,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也渐趋形成。

已持续十多年的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这一新景观,值得学界给予足够的重视,也需要从哲学思想或学术史的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认真的梳理与总结。这对于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内涵,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及探索传统哲学的当代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道家哲学研究“人文向度”述要

当前学界对于道家人文的研究主要沿着“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两个层面展开。从学者们的表述来看,人们对于道家“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并未作出严格的区分与界定,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二者的论域大体相同。故为行文方便,统一使用“道家人文”来指称。

就已有的成果看,道家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讨上,具体体现在:爬梳经典文本发掘道家人文内涵,融入现实关切探讨道家人文价值,在比较视域中揭示道家人文特质。

(一)发掘道家人文内涵

对人文内涵的发掘与阐释,是学者们进行道家人文探讨的重点所在。当然,由于持论的立足点有别,也就有了各异的道家人文内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于大陆与台湾的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积极致力于道家哲学思想的现代诠释。对于道家人文,陈鼓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给予了较深入的分析。关于道家人文的内涵,他认为老庄以“道”为人文世界存在活动的理论根据,由此展开了各自的“人文世界”。老子是“将文化层面的人文思考带进哲学领域的第一人”,通过“以道观之”的人文视野,把“人间关怀之诸种思考纳入他的宇宙视野之中”,具体呈现在“道为宇宙生命的人文意涵”、“道为万物根本的人文意涵”、“道性自然的人文意涵”三方面,从而首开了哲学“宇宙视野的人文关怀”。庄子则通过对老子哲学的转化与发展,展现了道家人文的思想深度,具体表现为:通过对“老子道体之‘无’转化而为精神境界之无限性开展”,对老子“治道的‘无为’转化而为安然适意的生活情境”,庄子实现了“对老子之无及无为的转化”;通过发展老子的哲学理念,打开了“为学”通向“为道”的途径;经由“开放心灵与审美心境”、“齐物精神与多边思考”,体现了其“内圣外王之道”的人文世界的理想[2]75-123。

近年来,活跃于香港和海外学界的刘笑敢先生潜心于道家哲学研究,对于道家人文,他亦有持续、深入的关注,多次从人文的角度,对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自然”一词作出新诠,认为老子之“自然”本质上就是“人文自然”。在他看来,“人文自然”虽然是一个新概念、新提法,但这个提法主要不是要创造新的概念,而是着眼于揭示老子哲学固有的核心意涵和意义,帮助现代人较准确地理解老子哲学的精髓。关于“人文自然”的内涵,刘笑敢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它是一种最高价值,表达了老子对人类以及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终极状态的关切,其次,老子之“自然”作为一种价值也表达了对群体关系的关切,即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各种群体之相互关系及生存状态的希望和期待,最后,老子之“自然”也表达了对人类的各种生存个体存在、发展状态的关切。总之,老子之“自然”不是天地自然、物理自然、生物自然、野蛮状态、原始阶段等任何负面的状态或概念,它表达的是对人类群体内外生存状态的理想和追求,是对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的向往,他所提出的“人文自然”是为了从本质上揭示和强调老子之“自然”的基本精神*参见刘笑敢的系列文章,包括:《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24-33页;《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12页;《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60页。。

洪修平对道家人文也有所关注。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烈的关注现实社会和人生的“人文精神”,这种重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反映在道家思想中就是:充分肯定人的地位、重视人的自然性,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精神自由;并通过挣脱伦理的束缚来实现逍遥人生*参见洪修平的两篇论述:《论中国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第81-90页;《论道家思想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37-43页。。何光沪从广义“人文主义”四大特征入手,通过与儒家的比较来阐释道家人文内涵。他认为:就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而言,道家并不弱于儒家;就第二个特征即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而言,道家虽然不太注重规范意义上的道德(即儒家的“仁义”道德,引者注),但很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就第三和第四两个特征即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而言,道家更明显地胜于儒家了[3]。

(二)探讨道家人文价值

从逻辑上看,宽泛意义上的道家人文内涵,作为对“意义”追问的人文价值,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就现实上言,作为一种评介性的关系范畴,道家人文价值理应成为反思当下人文现状的思想资源。故学者们在探讨道家人文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其人文价值,而且往往以现实的关切为指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董光壁在关于“当代新道家”的论著中,结合李约瑟、卡普拉、汤川秀树等西方自然科学家对中国道家的阐释,对道家人文价值作了探讨,指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一种文化对策而出现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老子那里找到了它的古典楷模。他认为“自然无为”思想足以成为“科学人文主义者”的格言,老子“自然人文主义”思想在沟通科学与人文,应对科学文明的危机中具有新的启发意义[4]。

结合现实的关切,陈鼓应对道家人文价值作了深入的阐释。他认为道家思想的天人视野开放了中国特殊的人文意境,老庄之道要在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体而言,老子的人文价值体现在:“道为宇宙生命、万物本根”的人文意义在于提升生命动力、涵养生命智慧;“道性自然”的人文意义在于伸张人的自由性、顺任人的本然性,以及发挥人的创造意志并收敛占有欲。庄子“内圣外王之道”人文理想的价值在于:“内圣”之功要在培养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外王”之道要在涵养齐物精神与多边思考;而齐物精神与多边思考的广大格局则根基于心灵开放与审美心胸,开放心灵才能养育一个多彩的世界,审美的心怀才能化育出一个有情而充满和谐之美的天地。老庄“人文世界”所代表的东方智慧,正是我们这时代所欠缺而需要的[2]75-123。

刘笑敢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对“人文自然”三个层次的意义作了阐释。他指出:“人文自然”的最高目标是对人类整体状态的自然和谐的关切;中间层次的目标是对现实的社会自然和谐秩序的关切;最基本的目标是对个体自然而然成长、发展的关切。为实现“人文自然”的理想,刘笑敢创新性地提出了两大原则:“自然”的秩序高于强制的秩序和“人文自然”的原则高于正义、正确、神圣等原则。可见,在某种意义上,“人文自然”所蕴涵的时代价值已成为刘笑敢先生设计理想社会的一种根本性原则。正如他在文中所言,过去认为道家的“自然”、“无为”是过时的、消极的,如果我们理解了《老子》思想的真意和深意,就会发现“人文自然”的概念对现代社会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积极意义和作用[5]。

冯达文认为老庄道家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老庄对社会文化及其进步史观的批判与反省,老子的宇宙论及其回归自然的价值理想,以及庄子的世间观及其荒诞意识与艺术心灵三个方面[6]。赵行良认为,道家哲学从人文关怀出发探讨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我们今天重新彰显本真性的人性自由,消除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异化现象,探寻生命的价值意义,寻求理想社会以及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开辟一片博大清远的理性天地[7]。

(三)揭示道家人文特质

同是作为中国人文传统,道家与其他诸子相较有怎样的不同,其人文特征是什么,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也是一些学者力求探寻的话题。

王树人通过对比儒道两家思想,揭示了道家人文的超越性特征,认为儒道在精神内涵上是有共性的,这就是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不过,虽然同是人文精神,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儒家是继承“礼乐”文化,倡导执著现实的人文精神;道家则是批判“礼乐”文化的异化,倡导超越的人文精神。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没有执著现实的人文精神,就不能生存;而如果没有超越的人文精神,就不能发展。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久维系和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两种精神的并存和互补[8]。

以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为基础,王博对道家人文特质作了揭示。他认为,如果着眼于人文一词的中国传统用法,道家可以说具有明显的反人文倾向。但是,以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为尺度,道家思想则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不同于儒家的“人文精神”,即教化之外的人文。具体表现为:在政治秩序中,道家通过无为与自然的观念以及对教化的否定,表现出了对个体性的肯定与鼓励;在生命关怀中,道家通过对生命与外物关系的思考,表现出对于生命价值重要性的承认[9]。

三、道家哲学研究“人文向度” 评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经过学者们的努力,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诸如内涵、价值、特质等有关人文的话题得到不同程度的阐释。这改变了中国传统人文研究中偏于儒家的学术倾向,让人们看到了道家人文的魅力。

关于道家人文内涵,尽管各自阐释的立足点不同,但各家都能内在于道家哲学思想作出解读。其中“对自然人性的重视,对逍遥自由人生的向往,对生存、发展状态的关怀”等内涵,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关于道家人文价值,学者们能从现实的关切出发来探讨其人文价值,认为道家人文能够为人类生存和人类和谐发展提供终极关怀和启发,在应对科学文明的危机、提升人的生命与精神境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道家人文特质,尽管涉足者不多,但王树人、王博等学者的探索,让我们对道家人文的超越性与“教化之外的人文”特质有所了解。

上述成果中,陈鼓应、刘笑敢、王博三位学者的探讨颇具特点和代表性。他们分别从历史、范畴和问题的进路对道家人文作了较深入的专题研究,有力地推进了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陈鼓应以历史的进路,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文孕育、产生、发展过程的考察,在比较视域中,揭示了道家把文化层面的“人文思想”提升为哲学理论的“人文精神”,进而阐释了道家人文的内涵、特质与现代价值;刘笑敢以范畴的进路,通过对老子“自然”范畴的新诠,深入地发掘了道家“人文自然”的内涵及其具有的现实意义;王博以问题的进路,对道家“教化之外”的人文特质作了较深入的揭示。可以看出,三位学者的探索及其成果,说明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学理意义和学术价值都值得学界关注。

也应该注意到,尽管当前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只是就道家人文的某些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或是在从事其他问题的探讨时论及道家人文。已有的内涵发掘、价值探讨和特质揭示,也多为概括性的总结或归纳,缺少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与说明。特别是学者们大多以西方“人文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诠释道家人文,立足点的多元性,往往也导致对道家人文的解读莫衷一是。总体上看,道家哲学的“人文向度”缺少专门、系统的理论探讨,尤其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包括对人文意涵的阐释、对其基本理论观点的揭示,都未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因此,如何对道家人文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以突破目前偏于以“问题”为中心的零碎探讨,值得认真思考。

从理论上讲,作为道家人文,应该有基本的理论观点,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即道家“人文观”——诸如道家人文基本理念、核心诉求、理论主旨等有关人文观点。如何内在于道家哲学经典揭示这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对道家“人文观”作出探讨,应是道家人文首先要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进一步展开、深化道家人文诸议题的基础。因此,探讨道家“人文观”,对道家人文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就成为进一步深化道家人文研究的理论立足点。

此外,与道家人文有关的重要议题也应展开讨论,包括:第一,道家人文与西方人文的比较。近现代以来,道家哲学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这种关注很大程度上在于西方人文学者看到道家思想对救治西方现代病所具有的启示意义。因此,应通过比较道家人文与西方人文的异同,在跨文化视域中探讨道家人文在当代“新人文”建构中可能具有的价值。第二,“人文向度”与当代道家哲学发展间的关系。任何哲学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新景观,“人文向度”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的折射,也有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因此,如何通过现实与理论的双向关照,来探讨道家哲学“人文向度”与当代道家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展开的重要议题。

[1]张汝伦,王晓明,朱学勤,陈思和.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J].读书,1994(3):3-13.

[2]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G]//道家文化研究:第22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何光沪.中国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G]//张志伟,干春松.在人大听国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讲座精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159.

[4]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118-127.

[5]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01-304.

[6]冯达文.老庄道家的人文价值[G]//温惠琴.大学问.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2-270.

[7]赵行良.论老庄道家的人文精神[J].广东社会科学,2004(3):78-84.

[8]王树人.研究道家的方法论与道家历史地位问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6(1):46-47.

[9]王博.道家人文精神的特质[G]//道家文化研究:第22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50-74.

[责任编辑张家鹿]

B223

A

1000-2359(2011)02-0001-04

何光辉(1970-),男,安徽霍邱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道家哲学研究。

2010-11-23

猜你喜欢
道家特质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