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1-04-13 04:26张国清
关键词:艺术类课程体系院校

李 萍 张国清

(1.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体卫课部,湖南 长沙 410012;2.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系,湖南 岳阳 414000)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8QTM001)的研究成果。

随着体育事业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越来越普遍,体育与艺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艺术与体育不断融合,推动着体育向着理想的完美境界发展。早在现代奥运会创始之初,其创始人顾拜旦就提出了体育应与文化艺术结合,以达到身心均衡发展的重要思想,从而大大丰富了体育的内涵。[1]另一方面,现代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是对一些以前不属艺术范畴的自然物或人类活动的审美特性的研究,它们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育即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

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是体育化了的、具有体育性质的艺术课程,而作者则认为其意思应该是艺术化了的、具有艺术性的体育课程,“体育艺术类课程”只是一个命名的习惯,随着艺术与体育的相互渗透、融合,就出现了“艺术类体育项目、艺术体育或体育艺术”这一新的名词。

一、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价值

体育艺术类课程是体育与艺术的有效结合,在人类的漫长实践过程中,体育和艺术不断的交融,从而出现了一种展现人类身体和精神朝气的独特方式,推动着人类的进步,通过体育与艺术的有效结合,便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学价值。因此,加强对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及课程的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能够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较好地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体育艺术类课程可以促进人们在生活中展示体育的独特魅力,使其自由快乐地展现自我、突破自我,为揭示生命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体育艺术类课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形式把体育中的真善美展现出来,例如通过艺术体操、拉丁、有氧健美操等形式来诠释运动的美,揭示了体育的丰富内涵,将体育带上了感受美的精神层面,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

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现代教育观点,体育艺术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既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艺术类项目是运动与艺术的有效结合,课程的开设既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健身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力途径。

二、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手段,它要求先整体考察课程体系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然后再具体地确定课程体系目标,收集课程资源,最后完善课程体系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评价。[1]其构建应遵从“健康第一”的宗旨、实施“全面教学”、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终身体育”的有效开展。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学科本身发展的信息反馈,以及接受来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成果等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体系内容。同时,要做到贯彻教育思想,制定课程实施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任务。

(一)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特点

第一,塑身、娱乐的特点。体育艺术类课程项目多样、内容丰富,多数以健身美体性项目为主,传统的体育项目所具备的特点在它的身上也同样有所体现,[1]例如长期的系统性练习能够强化关节的灵活性、增强肌肉的收缩性,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提升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和平衡性,可以帮助塑造人体健康的曲线美,促进养成优雅、大方的姿态,指引人们以正确的方式塑造自身的形体美,更进一步促进心灵美的展现,培养特殊的气质表现力。

第二,欣赏美、感受美的特点。通过学习体育艺术类课程、参加体育艺术类项目的锻炼,加深对艺术成分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展现人体的先天性东西,例如男人在运动中的体现出来的坚强美、阳刚美,女人在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柔和美、细腻美,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此外,体育运动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体质,促进人们健康成长,通过不断参加体育运动,使人强健的体魄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给人一种人体健康美的享受,给人一种愉悦的“欣赏美”感觉,从而有效提升人们的审美乐趣,让人们在自身参加体育运动或者观赏别人的体育运动的时候,都深深地感受着美的体验。在体育艺术类教学中,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最终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第三,愉悦身心的特点。幸福的含义不仅是在精神层面有美的享受,而且还得包含有内心愉悦的因素。通过对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以及对体育运动的观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够带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使人们心情愉悦、精神放松,例如人们在观看体育艺术表演或体育竞赛的时候,会比较集中的关注运动员的技术表现、战略战术、团队的配合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充分享受了审美带来的内心愉悦感和畅快感,这即是体育艺术类课程愉悦身心的作用。

第四,教育创新的特点。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体育艺术类课程的许多项目内容都是符合创新型教育的要求,如审美能力的培养、带有艺术性的动作编排等等。都是创新型课程的内容,其丰富的内容更多体现创新的方面在于动作的编排、队列队形的变换及音乐结合等元素上。

(二)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教师在体育艺术类课程方面的授课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学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还有待提高。尽管如此,体育艺术类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还是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因为它追逐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了当代青少年追求时尚的个性特点。[1]因此,近年来体育专业院校也越来越重视体育艺术类项目的课程构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师资人才以便服务其他各级各类的院校。

(三)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拥有健康体魄。学生在学习艺术类项目的运动技能时,掌握了多种体育艺术类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健康体育保健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下,体育成为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媒介和基本手段、增强体质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学生对体育锻炼明确的认识。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构建,在于帮助学生矫正不良姿势,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艺术敏感性,此外,它更能帮助学生减缓疲劳和精神压力,充沛精力,焕发青春的光彩。使学生在锻炼中体会到健康体魄是“我健康我快乐”的真谛。

三、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体育艺术类课程包含的项目内容丰富多样,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课程体系实施的框架构建上,就必须从主要的影响因素入手,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只有整体布局合理,实施效果才能最佳。整体布局的方法主要从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结晶。该课程的内容复杂多样;因此要求任职普通高职院校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师必须要有能胜任此课程的功底,要求教师有相对较高的素质,要具备各种体育艺术类动作技术的教学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能用简洁流畅、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规范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教学,在具备多种体育艺术形式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教育方法、理论及技能。[1]

(二)课程建设

普通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教材一般都采用一个大纲模板,再具体分出了概念部分、原理部分、实践部分、能力提升部分以及工具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导读、学习目标、课后小问题总结,反馈等内容,还提供了效果表供学生自己做对照,以便学生检测自己的相应学习情况,在实践部分中,所有套路都是经过了专家的统一规划,以便其适用于各个不同阶段的学生练习。在工具篇中则会有学习卡、学习光盘等学习工具。普通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不同的阶段的学生,其定位标准也有所不同,对于小学群体里来说,其主要目标是促进身体健康与娱乐;对于中学群体来说,则是注重身体健康部分,而相对减少了娱乐方面;对于大学群体来说,其目标定位则更多注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2]

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设计是一项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杂工作。[3]作为课程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细化和深入。在引进高质量的教材前提下,要求教师充分吸收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编写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教材,从而更好地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便进一步推动体育艺术课程体系的全面实施和具体落实。

(三)教学模式的建立

体育艺术类课程主要采用技能掌握式教学模式、互动学习型模式、反馈型教学模式、比赛型教学模式、放松型教学模式;在校内积极开展“以赛促教”型教学模式,此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建设和推广。[1]“以赛促教”型教学模式,是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学教学模式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其他普通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种深化,是众多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型模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系统开设体育艺术类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时机基本成熟。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理论框架的体系架构已基本成形。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特色教学模式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一种拓展,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本研究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体育艺术课程体系的推广需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更大力度地强化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的能力培养;加强在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探讨;更新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设施设备。

[参考文献]

[1] 邱建钢. 普通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D]. 西南交通大学,2009.

[2] 王伶俐. 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艺术课程设置的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2008.

[3] 何爱红.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导向及方案设计[M]. 南京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艺术类课程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