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干预对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2011-04-20 09:41戚惠娟曹新妹
上海护理 2011年3期
关键词:体质家属饮食

戚惠娟,曹新妹

(1.上海市闸北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436;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30)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终身性疾病[1]。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患者容易饥饿,因此控制饮食往往是糖尿病患者最难做到的,而精神病患者由于自知力缺失,对疾病的危害缺少认识,受精神症状的支配,自控能力及自理能力差,饮食更难控制,因而导致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并造成各种急慢性并发症[2]。我们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8月 1日—12月 31日我院420例住院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 52例,按入院先后排序,单号为实验组26例,双号为对照组 26例。其中男34例,占65.4%,女18例,占34.6%,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6.9+9.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 32例,大专及以上 2例。空腹血糖 ≥7.0mmol/L,餐后2 h血糖≥11.1mmol/L,确诊病程6个月以上,符合WHO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有严重低血糖反映和酮症酸中毒,心肺肝肾脑并发症及其他内分泌代谢障碍等严重躯体疾病者。两者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维持原药物治疗不变。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 20周的饮食干预。将 26例患者分4组,6~7例为 1组,由4名经统一培训的精神科护师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①首先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制订膳食计划。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餐热量合理分配,按四餐分配为 1/7,2/7,2/7,2/7。干预过程中,按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血糖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每日饮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不少于 40 g为宜,鼓励食用绿叶蔬菜、豆类、粗谷物及含糖成分低的水果。②病区所有食物由专人专柜集中管理,定时定量发放,防止患者携带和向其他病友讨要食物回病室食用。③每餐有专人看护,严格控制饮食量及种类。④对患者采取群体教育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群体教育每周 2次,每次30 min,观看录像或上课,宣传饮食管理的目的及必要性,讲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表现,降糖药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让患者消除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使其在发生异常时及时主动向医师护士汇报并得到有效处理。个体指导每周 2次,每次不少于10 min,发放宣传手册和谈心,与患者真诚地沟通并获得信赖,以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注意观察、判断患者的求治欲望和合作程度,及时鼓励、支持和表扬患者。⑤家属管理:在饮食干预前召开家属座谈会,进行宣传指导,要求家属每周至少1次探望患者,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支持;要求家属所带的食品必须经过检查后,由专职护士保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定量分发。

1.3 干预效果评估

1.3.1 临床指标评估 护理干预前后进行糖代谢指标的测定,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以及体质指数测定。以上血样标本均采自晨空腹静脉血,采集时间分别在干预前 1周和干预结束后1周。

1.3.2 采用自制饮食干预效果调查问卷,包括饮食教育、糖尿病知识和自我应对技能 3个项目,3级评分,分一般(0分),了解(1分),掌握(2分)。分值越高说明饮食干预效果越好。

1.3.3 由不参加实验的精神科护师进行测评,自制问卷在实验前进行了2次预测试,测评一致性Kappa值为0.81~0.8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及体质指数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及体质指数 (±s)

表1 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及体质指数 (±s)

实验组对照组内容P值入组前 20周后 入组前 20周后空腹血糖(mmol/L) 10.18±2.28 7.53±1.13 9.69±2.16 8.04±1.06 <0.01餐后2 h血糖(mmol/L) 14.13±2.15 10.78±1.60 13.28±2.03 11.85±1.62 <0.01糖化血红蛋白(%) 8.62±0.89 6.53±0.64 8.68±0.86 8.35±0.93 <0.01体质指数 27.24±3.68 25.15±3.09 26.48±2.97 26.52±2.56 <0.05

2.2 实验组干预前后的认知状况 见表2。

表2 实验组干预前后的认知状况 (n=26)

3 讨论

3.1 饮食干预能促进患者主动控制血糖,改善症状 表1显示,实验组经饮食干预后患者的血糖平均值明显下降,两组患者20周后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饮食干预对糖尿病有改善代谢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改善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3];这与齐丽[4]的研究相一致。精神障碍患者常常自我忽视,缺乏合理饮食并且久坐少动,换言之,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血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本研究通过饮食干预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量,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了家属和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使被动监测血糖转变为主动监测血糖,从而改善了血糖及相关代谢指标,保护了胰岛功能,改善了症状,预防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2 饮食干预能改善体质指数,增强抗病力 饮食干预后患者的体重得到改善,体质指数的改善对稳定血糖非常重要。通过20周的饮食干预使肥胖者减少了热量摄入,使体重下降以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5];使消廋者提高热量摄入,使体重增加,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对抗疾病的能力。

3.3 饮食干预教育能提高患者的应对技能,促进血糖控制 表2显示,有效的饮食干预教育使患者对饮食控制重要性以及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和应对技能有了明显提高。首先通过教育使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对疾病的应对和康复有了正确的认识,其次由患者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和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治疗信念,使其能自觉地配合治疗护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自觉地控制饮食,这对控制血糖起到了重要作用。

3.4 饮食干预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对血糖的关注 干预前大部分患者对饮食控制存在误区,有人认为糖尿病绝对不能吃水果、不能吃饱,更不懂得如何按标准热量摄入食物及正确使用食品交换,还有的患者认为已经服用了降糖药就不需要控制饮食了。我们通过饮食干预教育,提高了家属和患者对糖尿病的关注度,有效地控制家属所带食品的种类,同时控制了数量,做到了总量控制。另外通过家属的鼓励和支持,稳定了患者的情绪,使其树立起信心,积极主动地控制饮食。

4 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伴随的疾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精神障碍伴发糖尿病患者更要积极治疗和干预[6]。实施有效的饮食干预能改善患者体质指数,维持血糖稳定,改善症状,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盛俐军,李玮,庄鵷,等.运动干预对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2009,9(5):9-11.

[2] 张笑萍,江素娟.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护理[J].全科护理,2009,7(33):3035-3036.

[3] 叶锦,官淑琴.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2):109-110.

[4] 齐丽.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3):185-186.

[5] 舒伟洁,王祖承.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1):48-51.

[6] 徐帼瑛,陈颀,李华芳.精神病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及监测[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53-55.

猜你喜欢
体质家属饮食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何为清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