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中国钢琴语言艺术特色研究

2011-05-04 10:41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五四钢琴曲音乐创作

迟 冰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自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金尼阁将古钢琴献给明神宗开始,钢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初期,一些致力于发展民族化事业的音乐家就已开始创作我国自己的钢琴作品 (包括钢琴伴奏曲)。他们将国外先进的作曲理论技术同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展示出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神韵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这推动着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民族化进程的继续发展和繁荣。所谓民族化,就是要体现和表达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根本特性。民族化的概念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借鉴和利用外来的艺术形式和经验,使其本国化;二是继承和革新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适应于新时代的需要。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其本质内涵在于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民族化,就是要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来体现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内涵,传达本民族的精神、意韵和风格,其实这是一个“舶来—融合—弘扬”的过程。

中国最早致力于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应当首推赵元任、萧友梅、李荣寿、沈仰田等人。他们开始尝试采用欧洲作曲技法,冲破中国传统以线性思维单音体系为主要音乐表现特征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开始注重和声、旋律、曲式结构和调性布局的安排。

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1915年)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钢琴作品,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萌芽。开始有意识地将欧洲传统功能和声与中国民族音调有机结合。1917年,创作了钢琴曲《偶成》;1919年,又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

李荣寿创作的钢琴曲《锯大缸》,是最早的以民间曲调为主题的中国钢琴曲。作品在民歌旋律基础上,配置以欧洲传统和声Ⅰ—Ⅳ—Ⅴ级进行。

还有,沈仰田的《钉缸》等。

萧友梅1916年创作的钢琴曲《哀悼引》,则可以看出欧洲葬礼进行曲的创作痕迹。1923年的大型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基本模仿唐代大曲的结构形式,但在旋律音调、和声色彩等创作手法上,力求展现出中国民族风格,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民族题材的钢琴曲。尽管他们的作品构思简单、曲式短小、专业技巧相当于儿童钢琴初级教材程度,还是较多地以欧洲古典和声为基础,表现出来的却是东方色彩的和声美感。这些作品虽还不具备完全意义的中国音乐风格,但是毕竟迈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第一步,成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性标志,为后来中国钢琴曲的专业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纵观欧洲钢琴音乐表现手法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音乐世界里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等各个时期的不同乐派,终未超脱出和声与调式调性的创新发展。直到20世纪初,现代派才开始追求新的音乐色彩。当钢琴音乐在中国萌芽之后,在探寻民族和声的同时,有一些作曲家先后进行了用钢琴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特有色彩、表现中国传统的特色内容和特殊音乐结构等方面的探索。正是这种探索,产生了西洋钢琴音乐特色中所没有的浓厚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特色,这些特色既体现在作曲技术上,又体现在钢琴演奏技术上,它推动了钢琴创作技术与演奏特色技术的发展。

作品与时代血肉相连,是创作成功的重要基础。音乐作品向来是时代的产物,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音乐作品,而每个作品都包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冼星海从1935年开始创作抗战歌曲,到1939年写出《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才5年,但其作品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因正如周恩来为 《黄河大合唱》演出的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描写俄国战胜拿破仑侵略的交响序曲 《一八一二》至今久演不衰;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时期,前苏联伟大作曲家肖斯塔柯维奇写的《列宁格勒交响乐》一经上演,成为正义战胜邪恶的颂歌。这些作品产生于时代风云之中,作者也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洪流,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作品反映了时代,时代造就了伟大的作曲家。如同关于“时代性”,早在清朝初年石涛就提出过“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观点,而现在来看,成功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因此它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作曲家,无论是谁都不愿也不能成为先贤的附庸,都必然感受到他生活的时代气息,描绘讴歌他生活时代的风物人情。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史来看,每当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都会产生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犹如中国画,隋唐之前,其艺术表现均以线描为主,宋元之后,随着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写意的艺术风格。此后历代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本时代的人文思想与艺术特色。综合起来看,这些变化包括技法风格的变化、题材的变化、人文精神的变化和绢本与纸本的变化等,这些变化无不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代表时代变化的艺术特点,其作品才得以传世,并且成为代表一个时代风貌的艺术珍品。反之,那些抄袭前人、摹仿前人,脱离时代、毫无艺术建树的作品,由于毫无保留价值在千百年来人为的筛选中遭到遗弃,逐渐被历史所淘汰。由此可见,每一件艺术作品必然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在创作上主要运用、借鉴18、19世纪的主调作曲技法,在风格和和声配置上基本按德奥古典音乐的写法,织体也很简单,表现现实生活和民族斗争。此时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刚刚开始探索、实验,欧洲的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单声部音乐思维的结合还不够成熟,缺少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他们借鉴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手法与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创作出反映时代进步精神、追求崇高理想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这些作品采用了文化与音乐融为一体的创作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或是表达友情与爱情;或是抒发思念与感慨;或是反映各族人民的风貌;或是歌颂人民的战斗生活,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创作的基本思想倾向符合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进步要求。然而,有的作品拘谨平庸,缺少独创性,这就说明当时我国作曲家在对外来的作曲技法和艺术形式上还处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能同我国的本土文化融会贯通,这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历史的必然过程。但就当时尚处于选曲填词为主的乐歌水平而言,他的创作具有历史性的开拓意义。正是:“青峰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4]魏廷格.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J].中国音乐学,1987,(03).

[5]魏廷格.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J].钢琴艺术,2001,(02).

[6]魏廷格.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1983,(02).

[7]汪毓和.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2—04).

[8]黄岑.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机构及钢琴人物[J].乐府新声,2001,(04).

[9]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03).

[10]冯效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D].南京艺术学院,2007.

[11]常晓玲,陈永.浅论1934年前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J].艺术教育,1997(03).

猜你喜欢
五四钢琴曲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