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的思考

2011-05-04 10:41孙银河冷泽兵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课堂纪律小班化小班

孙银河 冷泽兵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学小班化教育既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又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随着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已经回落,学龄儿童减少并趋向平缓,社会发展和教育投入的不断累积和增加教学规模的扩大,原班额严重超编的学校也明显出现了班额回归小班的现象,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学校实现从小班额的教学向小班化教育的顺利转变,直接影响初中教育的发展前景。但人们对小班化教育理解偏颇,认为小班化教育只是单一的教师工作的解放,这样会使教育走向一种新的资源浪费。笔者认为开展小班化教育必须要从课堂管理形态的转型为切入口,这样才能开展有效的小班化教育。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及环境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师生在课堂中通过交互影响完成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人们对课堂往往关注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了课堂组织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可惜的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以及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而且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因此,研究小班化教育必须先研究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本文将就以下三个维度谈小班化教育下的有效课堂管理,期望能为推进小班化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

一、当前学校课堂管理的缺失分析

目前很多教师对课堂管理缺乏认识,错误地认为课堂管理就是课堂纪律管理。同时教师们受传统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的行为单一指向于铲除或消灭课堂中的不良行为,准“军事化”或“军事化”的管理行为成为学校课堂管理的标签。笔者在广泛的调查中发现,学校的课堂管理不仅被课堂纪律管理行为所替代,而且课堂纪律管理单一采用课堂规则的处罚条例。班级课堂规则绝大部分千篇一律,采取“十条”制,以“不准和严禁”为条款开头。这些规则根本不能体现对学生的主体的尊重和积极的期望,校风、班风崇尚“净、静、竞”,罚成为课堂管理的主要手段,师生关系、校园人际关系普遍紧张。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长期实施大班额的传统教学,社会、学校、家庭、教师把学生当成分数的奴隶,管理便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育的种种决策演绎成课堂管理的失策。

课堂管理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纵观课堂管理的国内外理论的论述和发展,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课堂人际关系管理则包括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课堂环境管理包括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即硬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即软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管理,主要是指良好课堂气氛、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由于当前人们对课堂管理要素功能和价值的理解偏颇,非但没有促进科学的课堂管理的落实,而且产生了专家们描述的课堂气氛中的微波效应,教师成为人际关系紧张的制造者。教师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分数而波动,学生的创造力商数处于意想不到的缺失状态。僵化的硬环境使课堂软环境无法体现积极、快乐和幸福,而替代是消极、痛苦和沮丧。课堂管理已经是当前教育的迫切要改变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初中小班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现状

小班化教育是以最大限度让每位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为目标价值指向,它的核心内涵分三个层面: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小班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具体指教学班的班额要较小。目前全世界没有具体划定界限,但一般我国以35人以下,上海地区则在20—24人左右。小班教育是指小班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教育特点,具体以增加学生个体支配的学习时空,师生教学互动的密度、强度、效度,师生人际交往机会,个体享受的教育关爱递加,以及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内容的动态演变为具体目标。小班化教育是指以各国各时期的特定教育价值论支配下的小班教育的实施。小班化教育是教育资源现代化的象征,国内外对小班化教育有着不同的诠释,但是对小班教育的特点认同是一致的。小班化教育的价值指向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程度。学校的班额呈现小班的条件时,我们教育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否则教育将出现混乱和浪费。

笔者对班额控制35人以下的初级中学,运用下列小班化教育的特点设计量表进行调查,得到小班化教育特点的体现度数据如下:

表中数据标准值的期望预设为“1”分,按学生受到特点的体现度分为四级:好、良好、合格、不合格,分别予以1、0.75、0.5、0.25给分,再取平均值。

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小班教育五大特点的体现度与大班教育下的体现度没有呈现显著性变化,目前初级中学的小班化教育仅是学校生源不足的表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

三、探索小班化教育下的课堂管理,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实现小班化教育目标

小班化教育的五大特点体现度的高低,决定了小班化教育的成功与否,但如何实现小班化教育的特点,我们的目光大都聚焦于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笔者从实验区的报告中大致归纳了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所取得的经验:以小组讨论促师生互动;动态分层实施分类指导;以机会均等原则实施每个学生的“阳光普照”;倡导个体参与原则和个体充分发展原则,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的激发;强化学情的备课、空间设计、角色转换的备课,强调练习作业要“多元”、考试测验实行“无节”调控,次数不限考到满意止的评价方式。从以上几个维度我们似乎看到小班化教育的实现难度系数并不是很高,但为什么现实中的小班额条件下的学校无法实现小班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实现小班化教育的最大障碍是课堂管理保障系统的支持层面缺乏,理由是现行课堂管理的严重缺损,使人们对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更是无所适从。针对以上的理证分析,做好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尽管非常复杂,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将会是优质教育的标志。

(一)从课堂时间分配管理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凸显小班化教育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福克(A.Wollfork,1993)提出课堂管理的三个具体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加大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课堂中的实践因素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及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因而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必将把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作为主要的因素加以科学分析。不同的学习模式有不同的课堂时间分配,学生的学习的时间的分配和专注时间与学业成就的高相关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特点对课堂的时间分配更为关注,小班化教育的成功性标志也主要是教学时间的合理、有效分配。

如何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分配目前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全班授课,小组教学和个别化辅导的时间比,德国的马尔卑主张3∶4∶3;美国的“特拉姆普制”为4∶2∶4;英国的布莱莫尔却认为应该是1∶3∶6;多数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为3∶5∶2。我国小学则提出班级授课为整堂课的三分之一,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时间占三分之二。课堂时间分配,统计是个难点,浙江省杭州市的教研室一位专家提出个别化的学习时间,应该由学生的个别提问的次数和独立练习的时间来决定,并提出初中课堂的提问学生次数应在12—15次之间比较科学。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了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时间分配大致应该以美国的“特拉姆普制”为参考,即:

班集体授课时间:小组教学时间:个别化学习时间=4∶2∶4。

同时,个别化学习时间=课堂的个别提问次数的时间+独立练习、思考、发言的时间,个别提问次数应控制在12次左右。以上课堂时间分配模型既能体现初中教学的特征,同时又为小班化教育特点的体现提供了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平台。

(二)开展课堂硬环境的变式管理,营造课堂教学管理中良好的软环境。

课堂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课堂中的物理环境如座位、光照、活动区域等;后者主要指课堂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如课堂气氛、学习目标定向等。

课堂硬环境主要针对课堂座位安排,目前有较多研究,座位安排大类有四种方式:秧田式、分组式、环式、马蹄式。在大类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又进行变式,可达40多种,并且研究发现,座位的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整个教学活动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秧田式的安排,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环式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式的安排,以生生互动为中心;马蹄式则适宜辩论。

理论上,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硬环境进行变式管理,就可以营造课堂良好软环境,实际我们对以上的硬环境的变式存在很大的质疑。首先,初中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以及校本课程。术科课程和校本课程有专用的教室,许多专用教室是可以较为容易地进行变式。例如:音乐室、美术室、科技室、心理健康室等,但实验室就无法进行桌子的变换,同时班级的教室因上、下两节要上不同类型的课,如果教室座位进行变换,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笔者在初中实施差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中提出的班级课堂教学的差异教学座位式,对于班级课堂硬环境的变式提出了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对于消除学生课堂学习的消极和对抗的课堂气氛均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同时为解决课堂学习气氛中的“约拿情结”也有很好的帮助。班级课堂教学的差异教学座位式的简图可用下图加以描述(此座位式同样适用于实验课的教学)。

○表示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座位

△表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B区学生的座位

本设计是针对班额在标准人数为48人设计的,对于小班可以设计为5组,每组中的8个人是进行同组异质进行分组,一般以学生的智能差异进行分类,智能的差异采用多元智能的8种智力的特质进行区分,组员的确定由班级学生进行民主讨论基础上加以组建,本设计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突破口。同时也使教育民主化成为现实,使个性化教育得到了一个实践的平台。

(三)构建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突破课堂纪律管理的瓶颈。

课堂纪律管理指为了保障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为它们设置的行为标准和施加的控制,其形成的途径可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纪律的发展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而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要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同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注意做好课堂的监控。显然,随着班额的增加,学生课堂纪律的维持难度也会明显增加,有学者进行研究,课堂纪律中的问题行为的次数是随着班额扩大的倍数的立方,理由是课堂纪律中的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即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与学生的个性关联,我们在课堂硬环境的改变中,可以使学生的个性产生很大的改变,但是对于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我们采用方法则是惩罚、强制教育为主,但初中学生正趋于青春期,很容易产生青春期综合症,惩罚强制会产生正如学者们提出的“微波效应”。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品行问题行为均与教育有关。如果教育的班级的班额减少,但教育的行为没有改变,“微波效应”可以在校园内扩散,因此以陈旧的教育思想,以及前阶段我们采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小班教育的课堂纪律仍然得不到改变,小班化教育必须要有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来价值引领。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而兴起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 “在个人层面上的研究领域就是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勇敢、正直、乐观、幽默等二十四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在“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这六种美德中,这六种美德广泛存在于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文化中,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理论正是消除“微波效应”产生的最好的良药。笔者认为课堂纪律的维持不应该锁死在班级的制度与规则上,课堂纪律的维持与发展,在教师管理、教育的理念的转变,在于学校文化的转型。小班化教育课堂纪律的发展和维持更需要从积极心理学中去思考。这样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纪律的管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上对于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实现品质化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仅是本文对现实中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的浅析性的思考,小班化教育本身是现行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课堂管理同样是新课改研究的新方向,这两个内容综合了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仅从以上几方面思考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引发人们对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的关注,从而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1]袁振国主编.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毛放.小班化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课堂纪律小班化小班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