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而生的伟人

2011-07-23 01:54伍立杨
四川文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中山孙中山

□伍立杨

伟岸的气魄与文辞风格

中山先生初著文,并不刻意为词章,取达意而已。在民国八年以前,专精政治、经济之学,旁及兵法、舆地、外文之属。后以自撰《孙文学说》,乃取《史记》、《汉书》、《古文辞类纂》温习之,胸中丘壑,腕底波澜,遂命笔沛然,如长河大洋,无阻滞矣。先生出口成章,更添文采风流。故其著述不特道理贯日月,即文辞亦如精金美玉。为那种“破坏内行,建设外行”的“革命家”所难以望其项背。先生天赋大才,亦学力使然;至于他的学养,又有兼融百家的阔大包容性。《孙文学说》尝谓:“当萍醴革命军与清兵苦战之时,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思飞渡内地,身临前敌,与虏拼命。每日到机关部请命投军者甚众。稍有缓却,则多痛哭流涕,以为求死所而不可得,若莫甚焉。”活画当时情景,并革命者之心志。实则早些时候由先生改定之兴中会会章,即有思想与文采、气势两相高之致,文章气节,坚毅沉挚,雄浑痛愤。今仅录章程之前序一段,尝鼎一脔,可以知味——

“中国积弱,至今极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夫以四百兆人民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繁,蚕食鲸吞,已见之于已事;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呜呼危哉!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急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他族,用特集志士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订章程,胪列如左……”(参《孙中山全集》第一卷,19页。另《类钞》以兴中会在光绪壬辰——1892年成立,实应为1894年)

孙中山先生素重西学,深谙洋习,对设议院、变政治更有深刻的理解。1896年伦敦蒙难(为清公使馆绑架),获英国人民及政府营救,对英国人民所崇尚的正义及公德良心更确信无疑,也使他对文明国家的进步、教育、民意的认识更加坚定。他对中西文化良性传统方面的有机继承发展使他不但建树伟大,更以献身国家的同时,表现出一种罕见的人格魅力,而时势给他的名利,却弃如弊屣,绝不介怀。彭西先生《国父援助菲律宾独立运动与惠州起义》(传记文学,台湾,7卷5期)尝谓:“他伟大人格的特质,是在他个人立身行道方面的谦恭、朴实和克己的态度与精神。就是我们兴致来的时候,于日本的茶屋式中国料理中,在大批花枝招展的艺伎里面休息的时候,他正襟危坐,态度谦和庄重。对朋友们他是一往情深,在宣传说理方面,谁也比不上他坦率、雄辩及说服的能力。他说明及宣传他的主张,温和而动听,并且以绝对诚朴的态度,含笑答复与他反对的意见。”

1901年6月至7月间,中山先生在日本接待来访的留日学生,有吴禄贞、钮永建(惕生)、程家柽、马君武、张雷奋、王宠惠等数十人,他们中多数尚未见过中山先生,一些人更倨傲轻狂,以为中山不过是龙蛇起陆的草泽英雄罢了,甚至懒得往访一晤。但很快,他们的看法转变了。深深感慨到中山先生大木百寻,沧海万仞的伟岸气度,这转变的过程,颇堪说明问题。据《吴稚晖文存》记述:“余三月至东京,五六月间,钮惕生偕吴禄贞、程家柽去横滨晤先生,我未以为甚合,及闻惕生言彼气度如何之好,我始惊异。”又在其《总理行谊》中记述:

一天,有位学农科的安徽程家柽(一个最大胆粗莽的革命家,民国三年被袁世凯骗了,杀在北京彰仪门),又有一位湖北吴禄贞,来寻钮先生,要邀我同到横滨去看孙文,我虽不曾骇成一跳,暗地里吃惊不小。我说:梁启超我还不想去看他,何况孙文,充其量一个草莽英雄,有什么讲头呢?他们三人微笑而去……傍晚他们回来了,我马上就问孙文状貌,是否像八蜡庙里的大王爷爷?钮先生说,一个温文尔雅,气象伟大的绅士。我说与梁启超较如何?程摇头道:“梁是书生,没有特别之处。”其时钮先生说道:“你没有看见,看见了定出于你的意料之外。”其时钮先生,以书院有名的学者,与后来《申报》的主笔陈冷血——梁鼎芬所称为二雄,亦受到张之洞看重,我就问他:“难道孙文就有张之洞的气概么?”他说:“张之洞是大官而已,你不要问;孙文的气概,我没有见过第二个,你将来见了,就知道了。”

甚至有仅见先生书法即已悦服者。章士钊记:“一日,吾在王侃叔处,见先生所作手札长至数百言,用日本美浓卷纸写,字迹雄伟,吾甚骇异,由此不敢仅以草莽英雄视先生,而起心悦诚服之意。”(见《辛亥革命回忆录》1集,243页,中华书局)

中山先生不可思议之人格魅力,除有天赋奇智以外,更由其素养、学识、敏锐、识力、亢爽、深情、沉着、率真、勇毅综合而成。那些后来成为大功臣、大革命家的留日学生,在当时与先生识,亲炙教诲,也就从“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的小隧道,一下子进入了土地平旷、阡陌纵横的桃花源,顿有豁然眼明的开朗了。个人的行为绝非沧海一粟,当其涌上社会行为风浪的顶尖,即带动生命力寻求更为良性的循环。值此万木萧疏的时代,回望那智窍大开的时分,令人何等眷念不置啊!

为时代而生

1905年秋天,胡汉民第一次接触孙中山,感受到了先生的言论风采,当时他在同盟会中是做秘书,他说各省党员都用这种民主选举制来选举同盟会的分部长。

胡汉民和汪精卫因为在孙中山身边工作,几乎每天可见到。开会时候,孙中山先生先听取众人的言论,然后掺杂自己的意见折中处理。胡汉民等人还没有见到中山时候,以为他像汉高祖和明太祖一样的人物,到了亲自耳闻目睹,看到了他待人接物态度,没有丝毫的矜持造作,而是一种自然的崇高博大,对于这种高不可及的素养,佩服得不得了。孙中山对人从不说敷衍塞责的话,如果涉及革命种种问题和细节,他总是诲人不倦,让人听了以后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们就认为中山先生和蔼可亲当中有一种凛然难犯的节操。

在中山先生的政治哲学专著中,贯穿这样的理念:文化科学、实业经济、民主政治,而此三者,正与近代英国土地上所出现的——牛顿科学、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契合,它们的合力造就了“现代化”这种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力量。在中山思想的启导影响之下,大量涌现出政治、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创新人才,杜甫诗谓:“莫取金汤固,常令宇宙新。”中山先生注重根本,眼光高远,真正能救国的原动力即在此。

晚清的革命者之所以为夙昔不可多得的典型,就在其先天与极权思想的对立。党人革命家,要皆为知识分子,而且是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他们习惯于公众生活的比较自由和节制的环境,即在从事暗杀事务之际,集中营、大规模强制迁徙是他们想都未曾想过的。他们鼓励自由发展与竞争,创导以仁制暴的先例,一开始他们就是为了反独裁、反专制,反对那种因为少数人的弄权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集团。

这在中山学说里面纵横贯穿。

中山先生是一个兴趣能力都多方面的人,从外交政策到战略系统,从和平计划到民权法案,从植物虫害到牛羊疾病……他都有成套的计划与看法;他要为中国在世界上寻找一个相称的地位并使之发挥作用。在作家系统他是一个杰出的政论家,对思想抗暴与人类的前途,都提供了清楚的答案。他以为,更进一步地说,社会中只有民主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有自由和立宪。民主制度力求做到政府基于民意,并对人民负责。但民主也应该是自由的,即保证人们的个人权利和自由并奉行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人民主导国家,而不是国家主导人民的原则。民主制度还必须依宪法运作,即必须有确保贯彻宪法准则的手段。他的文字,以民主关怀来贯穿,是罕见的开明而理性的典型,他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国的心蕴,早在1909年接见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顾维钧时,就已显露,顾氏说:“我知道,他一直在按照美国的民主模式建立一个共和国,他特别强调发展工业和经济的重要性。”(《顾维钧回忆录》,中华书局,首卷67页)

1895年3月,清廷与日本议和,割去辽东、台湾,赔偿巨款。

旧历8月,孙先生举行第一次革命,约期举事广州,9月10日,清廷侦破机关查获械弹,陆皓东等遇害。

1898年,孙先生在伦敦,考察欧洲政治、经济、民俗心得,确定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中国革命之方针。

1900年,10月8日,中山先生举行第二次革命,郑士良发难于惠州,屡挫清军,以外援不继而失败。1907年农历正月(春3月)日本驱孙先生,先生将同盟会工作交付黄兴,转赴越南,联络两广会党,发动武装起义。5月22日起,先后发动了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港起义,镇南关起义,此后数年,连续不断,迭仆迭起。

1924年1月29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召开,会期八天。邹鲁回忆说,每日会前后,总理(中山先生)照例到校长室休息,有一天,总理问邹鲁:现在准备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你有什么意见?

邹鲁回答说,这是合乎本党宗旨,很应该的。

中山先生又问:固然如此,但是你不怕各国压迫么?

邹鲁说:世界上一切事情,得其平然后才会安定。因为这种条约说到底对谁都没有好处。但有人怕事。

中山先生赞扬邹鲁有胆量,于是说,这案在大会里提出的时候,假使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

因此大会宣言正式宣布了国民党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这段话成了后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1925年3月,在讨伐陈炯明的东江前线,蒋介石有一通演说,其间谈到“我们孙总理是中华民国的国父,国父死了,我们应该作如何感想?国父这次晋京,是因为要开国民会议,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使得我们中华民国成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

在这里,可以清晰看出中山先生革命心曲的指向。

当代法国学者这样为孙先生定位:真实的孙中山不是被他的赞美者所描述的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通过他自己的一言一行,成功与失败所表现出来的孙中山几乎是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一个传播者,一个媒体天才,他几乎是为喷气式飞机、传真机和电视的时代而生,尽管他在当时只能依赖轮船、电报和报纸。虽然17世纪末叶的法国可以称为“路易十四的法国”,20世纪早期的中国却不是“孙中山的中国”,但孙本人仍为他所处的历史情境所规定,而他也正象征了这一历史情境:一个正在走向现代的中国。

今有迂儒侃侃而谈:“应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喜欢‘天下为公’的就是孙中山。他一生题写‘天下为公’计39件,如果将字异义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天下’、‘世界大同’、‘共进大同’等36件计算在内,共计75件。然而,对于孙中山来说,发动打天下、抢天下的暴力革命的最大障碍,并不是大清王朝家天下或私天下的专制制度和国家暴力,而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必须拥有的自私自利的生存空间和私人领地。天下为公的话语圈套和人权黑洞,提供给他的正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地化私为公再化公为私的强词夺理的神圣借口。”(张耀杰《天下为人人之私》)

正因为此公不懂得孙中山的先知型的勇毅坚忍,不懂得孙先生的良苦用心,才钻寻在被宰割被奴役的命运怪圈中无法自拔。置身非人的境遇里挣扎,作者痛苦非常,切齿腐心,推原祸始,却又将原因反推到孙中山那里。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恶性笑话。

造成作者这样在悲惨境遇中反而不明悲剧就里的原因,一是教条多年渗透的结果,蒙骗既久,人们多少受其熏染,而不自知;一是作者自身头脑有限,难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有甚者,拿美国独立宣言的思想来反驳孙先生的理念,殊不知,中山先生的理论正是综合了上述宣言的精髓而产生的。

中山先生先知型的宏观视野,带领同盟会实现其政治抱负。但在专制极度发酵的国度,灌注着见不得好人的政治文化与政治思维,跟不上民主政治多元化发展的脚步。在泥淖中,先知型的卓见遭遇寂寞独行,高远的国际视野、政治判断一时间被看作政治狂想、大炮,并遭受保守阴暗人士的抹黑与曲解。

猜你喜欢
中山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孙中山的绰号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中山君有感于礼
历史上的“中山人”
拓宽思路巧思妙解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彰显气度
大公至德 千古一人——冷遹挽孙中山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