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通气方法在紧急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比较

2011-07-24 03:31陈文彬
河北医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面罩气囊心肺

陈文彬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建立人工气道并实施有效通气是心肺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1]。本文通过回顾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处理资料(分别采用了持续气囊-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两种不同通气方式),比较此两种人工通气方式在紧急心肺复苏中的复苏效果,探讨早期最佳复苏方法,现将相关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诊内科学[2]中的诊断标准:①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②大动脉搏动或心音消失;③呼吸停止或出现叹息样呼吸;④心电监护证实心室纤颤或无脉性电活动。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和常规气管插管组。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共有病例3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8.7岁,病因包括:冠心病11例,肺心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药物过敏、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脑血管意外各l例。常规气管插管组共有病例3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46.9岁,病因包括:冠心病12例,肺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药物过敏、农药中毒、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脑血管意外各l例。排除口咽部解剖生理异常(如颈椎骨折、颈后伸困难、肥胖颈短、声门不能暴露等),恶性肿瘤恶病质晚期等患者。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构成,呼吸、心搏骤停时间,发病病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s)

组别 总例数 性别(n)男女年龄(岁)范围 平均年龄呼吸心搏停搏时间(min)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39 21 18 22-81 48.7±15.9 8.37±5.41常规气管插管组39 23 16 21-80 46.9±16.1 8.41±5.32

1.2 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均为在最短时间内即得到医护人员的抢救,确诊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开放气道,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常规予以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有房颤者及时行电除颤,应用冰袋、冰帽保护脑组织,脱水降低颅压,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按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3]处理原则,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采用双人操作:一人负责开放气道,即双手同时把持面罩,用双手拇指压住面罩的颈圈部,使面罩与面部紧密相扣,其余四指托起下颌,开放气道;另一人负责均匀、间隔性地双手挤压一个成人气囊(1-2 L),气囊与氧气相连,其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是否继续进行气管插管。常规气管插管组使用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确认插管成功后,先采用气囊通气,待呼吸机准备好以后,采用机械通气。两组患者均保证450±60mL的潮气量,18-20次/min的呼吸频率,每次呼吸周期送气时间>1.5-2s,通气压力为<25cmH2O。同时给予两组患者徒手心外按压处理,按压频率为100次/min左右,按压深度为40-50mm,按压与放松的时间间隔比为1:1,对于常规气管插管组的患者,因为导管置入及判断导管是否已在气管内,需中止胸外心脏按压50-100s。

1.3 心肺复苏成功判断标准[4]:①恢复窦性心律或心脏停搏前心率;②面色、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③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自主呼吸,或因机械通气心搏恢复正常,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④血压回升,≥90/60mmHg;⑤瞳孔由大变小,出现对光反射或眼球活动;⑥意识有所恢复,昏迷程度由深变浅,可出现躁动。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复苏存活率等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为 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心肺复苏方法的成功率比较:39例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的患者抢救成功9例,死亡30例;39例常规气管插管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的7例,死亡32例,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的成功率优于常规气管插管组,P<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种心肺复苏方法的成功率比较 n(%)

2.2 两组患者呼吸、心跳、意识及血气恢复的比较: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的呼吸、心跳、意识的恢复时间短于常规气管插管组,且分别检测1h和3h内的血气变化,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的改善情况好于常规气管插管组,P均<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呼吸、心跳、意识及血气恢复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呼吸、心跳、意识及血气恢复的比较(±s)

注:采用 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总例数 pH值1h 3h PaO2(mmHg)1h 3h PaCO2(mmHg)1h 3h呼吸恢复(min)心跳恢复(min)意识改善(min)气囊-面罩通气组 39 7.2±0.03 7.4±0.02 60.7±14.6 89.9±21.7 43.7±15.3 39.8 ±16.8 9.3±5.2 5.4±2.7 36.5 ±14.9常规气管插管组 39 7.1±0.01 7.3±0.03 54.7±12.3 83.9±19.6 44.8±15.4 40.3 ±15.2 11.3±6.1 6.1±3.0 40.1 ±15.93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针对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而采取的一系列短暂人工呼吸循环支持措施,其主要适用于机体重要脏器功能完好,经过一定的人为努力可以恢复自主呼吸循环的人群[5]。心脏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要给予时间,心脏骤停的前几分钟或前十几分钟为抢救病人的关键时刻,医学上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间”,其在心肺复苏急救的“生命链”中强调“四个早期”,即早期通畅呼吸道、早期人工通气、早期建立有效人工循环、早期除颤,其中早期人工通气,能紧急有效地补充组织供氧,同时配合胸外按压和及时有效的机械通气,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6]。气管插管是心肺复苏过程为改善通气而采取的开放气道方法,被公认为人工通气的首选方式,在院外的抢救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由于患者解剖、生理因素及病情、复苏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实施气管插管者需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与丰富的经验。有报道显示,在院外的紧急气管插管中起误插率为17%[7]。同时,抢救者在实施救助时可能会因为忙乱而出现气管插入困难或停止了胸外按压。众所周知,人的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极差,一般缺氧4-6min将致脑神经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最终造成复苏失败。因此,在心肺复苏的胸外心脏按压的过程中,应尽早实施人工通气,保证脑组织的氧供量,以保护脑功能[8]。

持续气囊-面罩通气是一种简易的人工通气方式,其设备要求相对简单,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便于医护人员的掌握与使用。通过连接面罩与气囊,根据挤压气囊力度的不同,每次可提供300-980mL的气体。但长时间面罩通气,不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容易引起误吸,这是由于在操作的时候如果气道开放不好或通气量过大,部分气体进入胃内引起胃内容物反流。一旦出现误吸,患者可在短期内出现呼吸窘迫,从而降低复苏的成功率。

本研究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通过早期迅速补充氧供量和心外按压,后期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是否气管插管通气,其治愈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纯早期常规气管插管组,无论其呼吸、心跳、意识的恢复的改善情况时间,还是3h内血气分析都明显好于单纯早期常规气管插管组,P均<0.05,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报道相似[9]。

[1]管军,杨兴易.危重病人紧急人工气道的建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1):68-69.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3]李春盛,樊寻梅.聚焦2005年ECC及CPR治疗推荐国际会议[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0):871-879.

[4]邵孝缺.现代急诊医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8.

[5]李春盛,杨铁成.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278-280.

[6]Berg RA,Hilwig RW,Kem KB,et al.“Bystander”chest compressions and assisted ventilation independently improve out come from piglet asphyxias pulsless“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00,101:1743.

[7]姜志安,张晓光,肖文良,等.心肺复苏的3种新途径[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75.

[8]陈英,黄大海,王清鸥,等.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附86 例报告[J].新医学,2008,39(5):320-321.

[9]罗宝全,陈崇宽,黄崇军,等.复苏初期不同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6,28(5):696-697.

猜你喜欢
面罩气囊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理想面罩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高田气囊案
自动变光焊接面罩的使用和保养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