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2011-08-06 02:51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5期
关键词:血管性阿司匹林实验组

吴 瑛

江西省萍乡市萍矿湘雅合作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 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常在50~60岁发病。可由各种急慢性脑血管病引起,患病率逐年递增,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功能不全、情绪和行为的异常、记忆功能减退。目前对治疗VD尚无特效药物[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江西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神经科住院及门诊病例70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00例。实验组中男女各1750例,年龄52~84岁,对照组中男女为1925例,1575例,年龄50~85岁。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痴呆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并随机纳入7000例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3850例,女3150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纳入患者的诊断需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的轻、中度临床诊断Ⅲ;而且满足我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

1.3 方 法

将7000例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神经保护和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每晚顿服,总共3个月,在入组时分别抽取正常对照组和VD组患者的血液进行IL-6、Fg、 hs-CRP水平的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治疗4周和12周后进行疗效判定,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简易MMSE评分,进行疗效评定。

1.4 主要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依照1985年神经精神科会议制定的标准,分显效、有效、无效、恶化。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率。

1.4.2 实验相关指标

入组时正常对照组7000例及VD组70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检测其IL-6、Fg、 hs-CRP水平,比较其差异。

2 结 果

2.1 正常组与VD患者IL-6、Fg、 hs-CRP的比较

正常组7000例的血清IL-6、Fg、 hs-CRP水平与VD组7000例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12W后两组患者IL-6、Fg、 hs-CRP的比较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等的比较

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的差异,12周后对照组的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12周前后实验组的MMSE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12周前后的MMSE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周后实验组的MMSE评分和对照组的MMSE评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见表2~表4。

表2 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3 治疗12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4 治疗12W后两组患者MMSE积分的比较

3 讨 论

VD常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转归之一,常见原因是多发性的脑卒中,患者常有抽烟、酗酒、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的危险因素因而导致脑卒中经常反复发生,而且每次发生后都会留下神经精神后遗症,最终成为多方面的严重智能减退皮质功能障碍,然后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大面积脑梗死都可引起弥漫性大脑皮质功能衰退。另外还有分水岭区脑卒中、丘脑都可引起VD[3]。由于缺血导致胆碱递质在脑内的浓度减低故而造成了VD的认知障碍,而且引起相应的神经元功能缺损[4]。CRP是由TNF及IL-6等细胞因子所诱导的,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在正常人体内含量极少,但血管损伤、肿瘤、严重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和坏死等情况下可显著升高,hsCRP参与了VD的发病机制。在急性期VD患者的血清中IL-18的浓度明显增高,IL-l8通过参加了VD炎症过程,与VD的发生发展有紧密关联。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Fg在VD发病中的准确机制,大多数研究显示Fg与VD有独立相关性[5]。本调查结果显示,VD患者的IL-6、Fg、 hs-CRP水平显著的高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在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非甾体类药可以延缓VD发生,减慢疾病的发展以及改善痴呆症状,而且显示非甾体类药还有保护神经的作用,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还相对较少。田氏等的研究显示血浆中高血栓烷水平可能是VD发病的危险性因素之一,认为阿司匹林可能起保护作用[6]。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江西7000例VD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治疗VD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7]。

[1]周伯荣,许治强,匡永峰,等.多重药物叠加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的有效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14-1215.

[2]王素香.血管性痴呆的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4):219.

[3]路清华,胡安新.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新进展及配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4):323-324.

[4]高欣,汤伟军,王霞,等. 7.0T MR下纯氧吸入后大鼠脑灰、白质弛豫值与脑血流变化[J].磁共振成像,2010,1(6): 459-464.

[5]张存捷.阿司匹林使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全科医学,2008,6(8):860-861.

[6]蔡敏. 生堡全塾匡堂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综合诊治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34-36.

[7]田金洲,韩明向,涂晋,等.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5):16-23.

猜你喜欢
血管性阿司匹林实验组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