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伦斯的作品中追寻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2011-08-15 00:49
山花 2011年20期
关键词:维多利亚劳伦斯文学创作

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英国小说的创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世纪中期以来一直盛行的在反映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现实问题等方面都被打上深深的维多利亚时期烙印的文学创作方式开始消亡,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容形式都更为复杂的文学创作方式出现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小说。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上,还表现在小说创作的更深层次结构——小说的创作方式上,开始呈现新的方式。此时的作品似乎都在极力有意识地成为内容表现丰富、创作手法复杂多变的作品,寻求以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并希望成为被严肃认真对待的“艺术”。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英国工业化革命大发展时期的巨大变化,诞生了一批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小说家。如果说狄更斯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那么在20世纪之初所出现的声势浩大的现代文学创作的变革中,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830)的创作最能体现出此时期的文学创作特征。劳伦斯的作品是维多利亚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纽带。他出生于19世纪,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具有19世纪特征的艺术和创作的理念,他在文学领域所进行的伟大的开拓和创新并没有完全颠覆他所继承的19世纪的文学遗产,而是成为开创新时代文学的衔接纽带。劳伦斯可以被认为是开创现代主义英语语言文学创作方式的先驱,从他的一些著名作品中例如《儿子和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等,我们能追寻出20世纪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创作方式——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表现特征。

现代主义的含义及其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最早的现代主义的轨迹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后期,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运动它真正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应该包括两个极限和一条中庸线。两个极限指的是一方面强调宗教信仰的重新建构,另一方面是对于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文化的防卫;中庸线指的是在信仰和困惑之间、在信念和怀疑之间的踌躇游移。无论怎样,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突破传统的创作方式,寻求复杂多样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丰富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内涵。

通过对现代主义小说与维多利亚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小说家们都清醒地意识到曾经使他与公众群体相连接的感同身受的共同信仰背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价值观,这种个人价值观依赖的是作者的直觉和洞察力而不是公众的意见。现代主义的小说家更加精心刻画人物的个性,他们根据自己的直觉得出评判人物关系的标准,他们需要精心创造方法说服读者而获得认同。在《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找寻资本主义工业化弊端产生的根源,展现不公平的社会倒退现象、人们心理上的疏离感、知识分子的颓废等社会现象对于人的精神家园的冲击和影响。作者采用半自传体式的描述,以具有穿透力的探究和洞察力,揭示社会变革中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家庭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劳伦斯文学创作的继承性和独特性

现代主义特征不仅体现在创作主题、创作技巧的变化发展上,也体现在叙事风格、文学的道德准则、作者与读者关系等众多方面对维多利亚文学传统的反叛上。但是这种反叛从来不是完全的决裂,许多维多利亚文学的创作传统和精髓仍然交织在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中。维多利亚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那种无所不知的天籁般的语调、厚重的现实主义感、情节发展的编年式的体系以及它所主张的道德信仰——直到今天都给英国文学留下持久的印记。在劳伦斯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他对19世纪文学创作特征继承的痕迹。在劳伦斯早期的创作中很多描述都与他的成长之地有关,《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场景的现实感尤其明显。在继承浪漫主义风格的同时他希望超越这种描绘熟悉的现实的写作方式——不是仅仅给它增添有魅力的色彩,而是赋予它丰富的想象,让普通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映入读者的头脑中。

劳伦斯的作品是展现社会关系的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小说。他受到一些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影响——例如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英国的作家威廉·沃兹沃斯(1770—1850)和美国的沃尔特·惠特曼(1810—1892)。19世纪一方面是人们社会意识觉醒的时期,另一方面“不可知论”仍然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两种观念相互交织、相互抗衡。劳伦斯的文学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两种不同人生阅历的交织和碰撞,维多利亚文学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的延续是显著的。

但是劳伦斯又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在《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中,他不仅仅是巩固了他的前辈们的创作方式,更是将小说的表现方式推进到变革的地带。他的创作方式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他所追求的两个最基本的目标在他的两篇文学评论文章《小说为什么很重要》和《道德观与小说》中得到充分表达。首先,与完全的人——“活着的人”进行沟通,揭示“我们生存的关系就如变化中出的彩虹”。这就要求作家要具有生动敏锐的直觉,当事物映入脑海中时,这种直觉能捕捉到感官印象中的新鲜感、新颖度。其次,作家要具备对人生经历和客观本质的诚实与忠实的写作态度,但允许作家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出现左右摇摆不定和感受到这种不稳定性。小说家应具有抵抗“将平衡拽向自己偏好的一方”的控制力,同时又具有理解并回应那些不明的生活法则的包容力。

《儿子和情人》的叙说方式影响是广泛的。它是一种自传体裁的作品,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特有的内向维度的特征;它也是一幅描述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精彩的画卷。随着在《儿子与情人》中所运用的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的广泛传播,它对真正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写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劳伦斯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性

1.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劳伦斯的作品多关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冲击,他尝试了很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如现实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来反映社会变化对人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劳伦斯用他高超的表现力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的社会构成的不同方面:代与代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本能与理智之间以及他最关注的理想的婚姻的关系。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不同寻常准确的心理描写与强烈的诗歌节奏感的结合,小说中的时间、地点甚至场所的细节描绘上都给读者强烈的现实主义感。例如在小说《虹》的一开始,他就介绍布朗家族的历史,他使用散文般的韵律将这个家族的编年历史介绍得更加清晰。同时,无论是在展现小说的事件、情节还是冲突上,他所运用的高超的诗歌式的象征主义方式使小说具有一种充满意义的韵律感,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他们都已习惯了传统的表现手法,这种创新正是他们渴望的一种新型的表现方式。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运用了大量的具有符号象征意义、意象意义的细节,将小说前面部分的内容和后来占据主要位置的羽蛇神联系起来。在对主人公凯特的旅程的描述中,劳伦斯成功地展现了“精神领域”的转变能带来新的具有启示意义的经历。如萨尤拉湖变成“精液般的”“地球的薄膜”而不再是水体。鱼的分泌物——在凯特看来,在那些给予她旅途帮助的农民身上是祥和而又圣洁的,与周围的环境显得融合。为了恰如其分地表现这种氛围,劳伦斯采用了类似诗歌的魔幻式的表达风格。将平淡的描述向诗歌般的语言方式转变,诗歌般的语言充分彰显对羽蛇神的歌颂和赞美。

2.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洞察人物的心理

现代小说常常通过人物意识的流淌、思想的纠结联系来表现现代人的孤独感,在由不同的个体意识所构成的群体中建立情感的沟通是现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几乎所有劳伦斯的小说都与表现人物的各种社会关系有关。人物意识的变化发展贯穿于《儿子与情人》中,它所蕴涵的问题之一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个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生活的环境甚至随时的经历。劳伦斯在开篇之初就表达了这一观点:“有时候生活掌控着一个人的全部,驱使他的躯体行事,控制着他的一生。生活让一个人的自我似乎不复存在。”叙述者对人物的思想、人物自我的经历、人物对命运的思考的意识的描述,似乎都在表达着这种观点,就如同保罗对玛瑞姆的评述:你是无意识的自我所造就的,并非你想要成为的那种。此外,叙事者运用一些不同寻常的词汇和句法,不断探究“生活”与“自我”之间的界限和范围。叙事者运用改变了的句法似乎想有意识去溶解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隔离障碍,不断探讨着身份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劳伦斯的小说,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理念就是间接迂回的表现方式,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对客体的认识的展现而不仅仅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现代主义者认为仅对客观现象的描述是表象的、肤浅的,只有展现主观意识认识中的客体才是艺术表现的本质。现代心理学科的出现更加有助于使主观性和精神所特有的内在维度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现代文学作者常通过各种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在烦扰的现实中病态的心理和扭曲的思维。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英美的作家中几乎少有没受到劳伦斯影响的,几乎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开创了许多文学的新领域。“如果仔细地研究那些文学创新者的作品,”T.S.艾略特写道,“按照时间的顺序,你会发现作者的创新是一步步源自于他精神上内在的需求;这种创新的形式来自于作者自身的素质而不是矫揉造作。”他的创新来自于一种不可抗拒的需求来揭示源自于自身经历的意义。他的独创性是他丰富的想象力所造就的,这是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创新所需要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劳伦斯以自己卓越的创作能力给人们留下鲜活的印象,在这点上他是无可比拟的。

注释:

①D. H. Lawrence, A Composite Biography, compiled by Edward Nehl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7,1958,1959), I,24.

②All page:line numbers refer to Sons and Lovers, edited by Helen Baron and Carl Bar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Don Slater. 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M]. Oxford: Polity Press,1997.

[2]Frederick R.Karl. A Reader’s Guide to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Jurgen Habermas.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M].Cambridge,Massachusetts, USA: The MIT Press,1981.

[4]Malcolm Bradbury.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5]Richard D. Goffetc. A Surve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M].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7.

[6]Richard D. Beards.“Sons and Lovers”as Bildungsroman.College Literature 1984,1(3):204-17.

[7]叶胜年. 西方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维多利亚劳伦斯文学创作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维多利亚时期的人是如何发明“短途周边游”的?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维多利亚时代(一)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维多利亚时代(二)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