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沙河高教园区与城市边缘区协调发展研究

2011-08-15 00:43赵西君
关键词:城市边缘沙河高教

康 艳 赵西君

(1.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101;2.国家信息中心,北京100045)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以及高等院校规模布局设置的第二次大调整,一批或以原有高校为主体组建而成或另地新建扩建(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大学社区、多校区大学、多元化巨型大学、大学园区、大学城镇、大学区、教育园区、高教园区、高教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城、大学城等相继而起。因其缘起、特点与功能颇具相近与相似性,国内外研究以“大学城”称谓居多,而本研究以北京沙河高教园区为重点研究对象,故而本研究中统一以高教园区称谓之。

一、我国高教园区主要概况、模式及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建立了众多高教园区,地域分布广泛,比较典型的有:(1)华南地区为广东的深圳大学城,吸引全国优秀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3校建立深圳研究生院,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厦门集美大学城集中了当地职业院校,成为现代化技术人才培养中心。(2)华东地区主要有上海松江大学城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的以上海、浙江高校组成的培养高新技术密集型人才的高教园区。(3)重庆市大学城、西部大学城(现在更名为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是西部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西部大学城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城,集聚了西安市省级、部属以及一些职业院校,用地规模较大。(4)华北地区主要有良乡大学城、沙河高教园区和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良乡和沙河为北京市批准重点发展的两个高教园区。良乡大学城位于北京城区南部,计划入驻院校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园区将重点发展信息工程、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新医药及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沙河高教园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用地规模属于中等,入驻学校以部属高等院校为主,教育科研层次较高,主要功能定位为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新技术转化,在全国特别是华北地区高教园区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国内外高教园区主要有2种发展模式: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前者以剑桥大学城和美国加州大学城等而著名,后者以日本筑波大学城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城而闻世。[1]中国近些年新建的50多个高教园区基本都属于规划建设性发展模式,具体建设又各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有3种:(1)多元投资模式。以政府政策支持,高校以资产置换和银行贷款筹资,社会力量通过后勤社会化方式投入。我国大部分高教园区都属于这种建设模式,如浙江省五大高教园区,北京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园区的高校种类较多;(2)政府投资模式。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如深圳高教园区,珠海高教园区,定位较高,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引进全国一流大学创办研究生院和试验基地;(3)企业模式。以廊坊为代表,完全产业化运作,政府给予土地和政策支持,由教育集团和企业投资建设园区,入城高校有偿使用园区资源。廊坊大学城由于建设中资金链短缺,曾一度出现大学纷纷撤出的现象,后来经外企重新收购,现在以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为主。

目前国内对高教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经济角度研究高教园区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2)从建筑规划角度研究某个高教园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和空间结构;(3)从高等教育角度对高教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二、北京沙河高教园区现状及特点

1.沙河高教园区概述。沙河高教园区位于昌平区沙河镇,南距德胜门23公里,北距昌平城区10公里,东迄首都机场25公里,北起六环路,南至沙河北环北路,西起东沙河,东至回昌路。根据市规划委对沙河高教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市规发〔2002〕516号),规划总用地面积7.9公顷,建设投资总规模约150亿元人民币。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外交学院五所院校进入园区。计划规模为学生8万余人,教职工2万余人,将有近50个院系、约110余个专业入驻,构成了以理工类学科为主,兼有文科、财经、外语、师范类的学科结构。目前中央财经大学已入驻园区。

2.沙河高教园区特点。(1)边缘区型地理位置。沙河高教园区位于北京市边缘区,属于边缘区型高教园区。边缘区型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边缘区功能定位。从整个北京市宏观层面来看,沙河高教园区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沿八达岭高速路的辐射影响区域内,其南侧有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主体和核心——海淀园,其主要的功能是教育培训、研究开发、成果孵化辐射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侧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其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和生产基地。从昌平区微观层面看,在昌平沙河卫星城总体规划布局中,沙河高教园区地处北沙河以北建设组团的北部。北沙河以北建设组团是卫星城的行政管理、商业金融、文化和教育中心,其北部规划为高教园区,西南部规划为居住区,东南部规划为高科技产业园区,并在中部形成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组成,呈“I”字形由北至南构成一条内涵丰富的资源共享带,服务于沙河高教园区,同时也形成沙河卫星城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在功能上与海淀园、昌平园形成互补的协调关系,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空间,形成北京市北部边缘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高等教育发展基地。[2]

(2)规划建设型多元发展模式。沙河高教园区以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多元投资、统一规划为原则,采取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建设模式。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园区附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地铁、公路的建设;企业具体负责沙河高教园区范围内农民拆迁安置、企业搬迁补偿以及园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住宅、商业、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高校自筹资金进行校区内部建设。这种多元发展模式具有风险小、投资大、建设快的优点,在三方协调工作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的多赢,促进更好的发展。

(3)教学资源共享,后勤服务社会化。沙河高教园区的功能构成模式分为两部分:教育科研功能体系和城市服务支持体系。其中的教育科研功能体系分为共享区和配套公共服务区,实现园内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而城市服务体系分为地区级的文体中心和教师居住区,实现园内师生和居民的资源共享。[2]后勤服务如食堂、宿舍、商场均实现社会化管理,不仅减轻学校负担和管理成本,同时也能为地区增加就业机会。

三、沙河高教园区对城市边缘区的促进作用

1.高教园区建设促进了城市北部边缘区的基础设施改善。随着高教园区的建设,昌平沙河的基础设施也在进一步完善中。交通设施如北京地铁昌平线连接城市中心区与昌平新城,贯穿和辐射创新基地、生命科学园、科技园区、沙河高教园区、昌平老城区、新城东区和十三陵特区等重点功能区,将北京北部边缘区的科技、旅游、经济等众多功能区连接起来。高教园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如:绿地、图书馆、体育场均实行资源共享,同时也成为地区级文化体育中心,促进了边缘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2.促进区域房地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教园区的建设对边缘区最显著的作用是促进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高校、幼儿园的入住及地铁昌平线、南丰路的通车更加刺激了当地房价的飙升。园区预计入住学生8万余人,教职工2万余人,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拉动了昌平十三陵、长城等景区的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也为当地特别是失去土地的回迁人员创造巨大的就业机会。

3.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带动区域高新产业的发展。高教园区内高校以理工类为主,兼有文科、财经、外语、师范类学科,办学结构合理,为园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同时与南侧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主体和核心——海淀园,北侧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形成一线,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空间,形成北京市北部边缘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高等教育发展基地。高教园区可以直接为两大科技园区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两个科技园区也可以成为高校科学成果转化的孵化基地。高等院校与附近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相互交融和整合,使高教园区真正成为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人才、促进科技转化、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四、沙河高教园区与城市边缘区协调发展策略

从国内外众多高教园区的建设、发展来看,成功的高教园区能够促进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反过来,高教园区的发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城市边缘区的综合环境。因此,促进高教园区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以拓展双方的发展空间是高教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必然选择。[3]沙河高教园区目前还处于建设阶段,还没有暴露出不可协调的缺点,随着各个高校的迁入,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所以非常有必要在问题还没有出现之前,总结各地经验,提出发展策略,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营造一个健康、科学、高效的发展环境,实现高教园区和城市边缘区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

1.通过园区的聚集效应带动边缘区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于一个地区,有利于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的交流。沙河高教园区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昌平科技园同处于北部城市边缘区,距离近,交通便捷。通过这种聚集产生带动效应促进边缘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以产学研方式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其次通过消费带动周边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最后通过人口移动、文化渗透,改变地区形象,提高边缘区整体文化水平。

2.高效能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沙河高教园区主要人口构成以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回迁人员为主,另外地铁的开通使在海淀区工作的为数不少的从事高新技术的年轻人也在园区安家落户。因此园区的管理不仅仅是高校自身,还包括附近的居民,如何使高校之间、高校与居民之间真正做到和谐相处、资源共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通过园区高效能的管理来实现。首先从思想上,居民和高校以及学生三者之间,要有彼此为邻的亲切感。其次园区的公共资源例如体育场、图书馆、绿地公园、商业街等设施为师生和居民进行休闲娱乐交流的主要城市开放空间。园区必须通过高效能的管理,不仅从资源上实现共享,同时从情感上实现居民和师生互为亲邻的氛围,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相处。

3.加强高教园区内文化建设。目前,国内已建成使用的众多高教园区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园区内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封闭,各个高校缺少沟通与互动。虽然高教园区把高校聚集在一起,学生共用图书馆、绿地一些公共设施,但是学生之间,特别是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很少,现有的沟通方式也仅限于“协会”之类的民间交流。[4]这样封闭的文化并不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也没有体现出高教园区的优势。园区管理者和高校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创建各种活动,促进园区内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既与其他高校加强合作和交流,又建立起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

[1]杨天平.发达国家大学城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75-76.

[2]张朝晖.共享互动、有机生长、营建一片文化绿洲——北京沙河高教园区空间结构分析[J].建筑创作,2002(4):54-55.

[3]李元青,薛东前.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西部大学城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38.

[4]姚信.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来自杭州市三大高教园区文化建设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05(7):18.

猜你喜欢
城市边缘沙河高教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沙河板鸭营销策划方案
高教明星“猎鹰”
白沙河
潮 汐
白沙河
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空间的更新与发展探析
CONGRETE ISL AND
Still LIFE IN THE CITY By Hatty Liu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