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拓 精心培育——祝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创刊十周年

2011-08-15 00:43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科学报全校办刊

本刊编辑部

在辛卯年瑞气勃发的春天,年满十周岁的《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恰似一个英俊少年,身披华丽衣衫,唱着嘹亮凯歌,昂首挺胸,快步走来。那神态,多么潇洒,多么可爱!回顾十年艰辛办刊路,目睹今日学报美容颜,我们欢欣鼓舞,浮想联翩。

树大学报的十年,是奋力开拓、艰苦创业的十年;是不断提高质量、精心培育特色的十年;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为办好学报而共同奋斗的十年。从创刊伊始,我们就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突出民办性、地方性和应用性的办刊宗旨,依据本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本校学科优势与特点,设置专栏,狠抓质量,逐步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对本省经济、文化建设和民办高教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年来学报定期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影响日渐扩大。所刊论文的影响因子从办刊初期的 0.0121逐步上升到 0.350,在同类学报中居领先地位。截至2010年底,被全国权威书报资料刊物,如《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北京大学学报》全文转载、摘要刊登及索引的论文近300篇,占有较高的比例;还有不少论文在有关评比中获奖。许多论文内容被有关部门和读者采纳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5月,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三届评优活动中,我校学报从千余家学报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在全国一百多家民办高校学报中唯一获此殊荣。“民办高等教育”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7年3月,我校学报被浙江省新闻出版局选入“浙江期刊方阵工程”,该工程是浙江省政府统领下促进浙江省期刊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优秀期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的一大举措,被列入了省文化建设“八大工程”中的文化传播工程;同期列入该工程的高校学报仅7家。同年12月,被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选入“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行列。2009年11月,经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会评审,我校学报与《浙商》《浙江经济》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共33种期刊(全省1 000多家期刊、近80家高校学报)被评定为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其中浙江高校学报仅5家;2010年1月,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为此专门颁发文件进行表彰与鼓励。2010年10月,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四届评优活动中《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再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民办高等教育”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我校学报办刊时间不长,但成长迅速,成绩显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领导重视,是办好学报的关键

我校领导对学报工作高度重视,新树大成立后把创办一份学报列为一件重要工作,对学报的出版方针、办刊宗旨、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经费支出以及硬件配置等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引学报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为办好学报,及时组建了学报编委会,校长、副校长亲自兼任主任、副主任,定期召开编委会议,研究学报工作。校长、副校长又兼任学报主编、副主编,精心为学报组稿、审稿。主管副校长甚至兼任了6年多的专栏编辑,为专栏特色的培育和质量把关亲力亲为。校领导还带头撰写研究论文,在“民办高等教育”栏目上发表。由于校领导所写论文贴近学校实际,不少真知灼见引起有关各方广泛关注,招来了许多优质文稿,使这个栏目逐渐成为广大学者专家热议民办高教事业如何建设和发展的学术平台,发挥了强有力的舆论传播作用。校领导对编辑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尽力帮助解决,做到有求必应。鉴于学报初办时工作人员缺乏办刊经验,校领导特地从校外聘请了两位资深学报编审当学报顾问,至今已有十年。学报顾问积极建言献策,帮助组稿、审稿,为我校办好学报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领导对学报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清醒地看到,民办高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蓬勃兴起,充满活力,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努力搞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报这个舆论传播媒体,向校内外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及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使广大群众和有关领导部门具体了解民办高校的长处与特点,从而关心、支持民办高校,积极参与民办高校建设。他们深刻理解舆论与学术研究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民办高校学报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格外重视学报工作,为办好学报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学校领导将办好学报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这对办好学报,关系极大。

二、正确定位,是办好学报的保证

在学报林立、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学报如何选定自身的发展空间,准确把握学报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学报的命运。为此,在校长领导下,我们反复研究,认识到办刊物必须要办出个性和特色,如果千刊一面,刊物就难于生存和发展。民办高校学报应大胆开创新路,决不能照搬公办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我们决定将突出民办性、地方性和应用性作为我校学报的主要特色。其依据的理由有三条:一是我校系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及经费来源等诸多方面与公办高校有较大区别,学报内容应与此相适应,努力为学校发展服务;二是我校主要为本省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学报应着重反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三是我校重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报应注重刊登相关学术论文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总之,我校学报应依据本校实际,以突出上述“三性”为宗旨,努力为本省、本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在学报上开设了“民办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区域经济”、“管理经济”、“语言与文学艺术”、“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思政与法律”等栏目,使之适应“三性”的要求。

办好学报任务重,正确定位是保证。为办好学报栏目,我们认真策划主题,千方百计组织优质文稿,力求学报有较高质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艰苦努力,学报质量逐步提高,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受到广泛好评。

三、全校办刊,是办好学报的基石

学报是强有力的传播媒体,它通过反映教学科研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学报工作与全校各学院、各部门工作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学报与各学院、各部门必须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学报创办初期,校内不少教工对学报的功能和作用并不深知。有的认为,办好学报是校领导和学报编辑部的责任,与己无关;有的认为,我校学报初办,尚未达到较高层次,不愿向学报投稿,导致“好稿外流”。因此,校内好稿稀少,不能满足学报需求。为保证学报按时出版,编辑部只好多用外稿。针对上述情况,校领导通过大小会议和颁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报工作的意见”浙树大校〔2007〕30号),反复强调贯彻执行“全校办刊”方针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深刻阐明学报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要求全校各学院、各部门和师生员工提高共同办好学报的责任意识,关心学报,支持学报,积极为办好学报献计出力。学报的编委会组成人员,是全校各学院各部门的主要学术带头人,要求他们配合学报编辑部认真做好征稿、组稿工作,尽力为学报提供优质稿件。同时规定,省部级、国家级纵向科研课题在结题时至少须有一篇论文在学报上发表。所刊论文可计业绩点,并按二级期刊的奖励办法给予奖励。编辑部设立优秀论文奖,每年评审一次。凡被评为优秀论文的作者,学校给予适当奖励。

由于及时采取切实有力的举措,我校从上到下逐渐形成了全校办刊的浓郁氛围,为学报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校内来稿日渐增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学报健步跃登新台阶,被学报界誉为“后起之秀”。

学报面貌的迅速变化,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实行全校办刊方针非常必要,十分正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实行这个方针,必须狠下决心,经常抓,反复抓,不厌其烦,坚持到底。不能搞“一阵风”,不能企求一劳永逸。

四、认真学习,是办好学报的要诀

学报编辑部是学报的策划、施工单位。出版学报所需的所有工序都由学报专职编辑人员来完成,犹如建筑工人建造新房一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编辑人员的素质、才能和政治、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报的前途。

我校学报编辑部在办刊初期只有两个专职编辑,后来又增至三人。起初,我们对于如何办学报一窍不通,在校领导的教育、引领下,我们树立了信心,边干边学,勇挑重担。我们通过广泛走访本省高校学报同行,向他们求教、取经,不断学习、实践,“摸着石头过河”,随时总结经验与教训,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期工作。

我们还积极参加本省以及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的学术研讨活动,虚心地向全国高校学报名刊、名栏的主编求教,从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在“全校办刊”方针指引下,我们经常深入本校各学院及有关部门,相互沟通情况,获取科研信息,开辟优质稿源。

编校工作涉及面广,技能含量高,不是一蹴而就容易学会的。为此,我们通过多渠道综合学习,加强在职进修,努力学习政治、时事和有关方针政策,学习编辑学、出版学、校勘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编校水平。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探索,我们终于从一个办刊“外行”,逐渐变成基本掌握编辑知识和技能的“内行”。我校学报由一个“无名小刊”跨入了“优秀期刊”的高雅殿堂。

我校学报工作十年辛苦结硕果,令人十分欣慰。分析其中原因,坚持认真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非生而知之者,知识和才能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实践。只有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成绩属于我们,也属于过去。要使树大学报在高校学报之林中占一领先席位,还需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奋起共同努力,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让我们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刻苦学习,精心培育,群策群力,踏实工作,为进一步办好学报而奋斗!

猜你喜欢
科学报全校办刊
艰难的起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当选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合伙教育,家校共育——在考试后全校家长会上的广播讲话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开会
趴 下
周仕达(山西文科状元):从全校200名上升到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