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三踝骨折26例

2011-08-15 00:51浙江省湖州市练市医院骨科湖州31301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外踝后踝踝骨

田 政 浙江省湖州市练市医院骨科 湖州 313013

袁永健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三踝骨折(cotton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较复杂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1],青壮年容易发生,治疗需要解剖复位,若处理不当,复位或内固定不理想,易出现后遗症。我院自2005年2月—2010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2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1~59岁,平均38.7岁;受伤距手术时间1h~7天,平均4天;按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后外旋型10例;按Danis Weber分类法:A型3例,B型15例,C型8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创伤骨科学》[2]诊断标准。排除单踝、双踝、Pilon骨折。

2 治疗方法

开放式损伤8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闭合损伤8h内进行手术12例,1周后手术6例。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气囊止血带,开放性损伤患者先行清创处理,手术切开按外踝→后踝→内踝,复位固定按后踝→外踝及下胫腓联合→内踝顺序固定三踝骨折。先取外踝后弧形切口,通过外踝切口显露腓骨长短肌,拇长屈肌外侧的肌纤维和胫骨后侧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剥离,显露后踝骨折片。骨折复位后先用克氏针作临时固定,平行于关节面,自前向后拧入1~2枚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外踝骨折如骨折平面位于下胫腓关节之上,解剖钢板固定;骨折平面位于下胫腓关节之下,用1枚长螺丝钉固定。如骨折线方向在额状位,可先从矢状线垂直于骨折线置1枚皮质骨螺丝钉;如有下胫腓联合分离,在腓骨的外侧加压,使腓骨紧贴胫骨,在踝关节平面以上2cm处用1枚长度合适的螺钉贯穿腓骨,保持踝背屈5度下,在平行胫距关节上方2cm,呈向前倾斜25~30度方向处,用1枚松质骨螺钉自腓骨钢板孔或单独自腓骨向胫骨贯穿三皮质固定,螺钉方向应平行于胫骨关节面。最后作内踝的弧线切口,向前剥离显露踝穴内上角及胫骨下端前内侧面,清理骨折端的软组织,将内踝复位后用布巾钳临时固定,用螺钉或克氏针加钢丝张力带固定。术后酌情放置引流,中立位短腿石膏固定,3~4周后功能锻炼,6~8周部分负重。负重前局麻取出下胫腓螺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Baird Jackson评分系统。根据主诉、踝关节外观、功能及X线片征象进行疗效评定。优:踝关节无肿痛、无畸形、功能正常,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良:踝关节轻微酸痛、稍肿,功能基本正常,伸屈受限在10~15度,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一般:踝关节出现肿痛,但能坚持行走,伸屈受限在16~20度,X线片显示外踝向外移位1~2mm;差:踝关节负重即痛、肿胀,行走呈跛行,伸屈受限在30度以上,X线片显示外踝向外移位>2mm。

3.2 结 果 本组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8个月。26例中,优17例,良7例,一般2例,优良率92.3%。26例均获得解剖复位,稳定固定,功能恢复好,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4 讨论

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对位是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前提[3]。无论是旋前外旋型或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足的受力方向均为外旋。因此,外踝骨折主要由距骨的直接撞击而引起,距腓骨之间的韧带连结常是完整的。而内踝多为三角韧带的牵拉及扭转所造成的撕脱骨折,发生骨折前,多存在三角韧带的拉伤松弛[4]。足的外旋暴力及距腓韧带的完整性决定了距骨向外后方脱位,并与外踝保持正常的解剖关系。形成三踝骨折后常见的“距骨跟着外踝走”的临床结果[5]。而内踝骨折多由三角韧带的牵拉及扭转力所致,表现为“内踝跟着距骨走”。以上的力学机制及解剖学特点显示,要想恢复踝关节正常的榫状结构,必须使外踝得到完全的解剖复位及固定。因内踝对距骨的约束力较小,即使获得解剖复位,也难以恢复正常的踝穴结构。因此,在三踝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外踝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三踝骨折伴踝关节半脱位时,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恢复距骨的正常位置。

由于后踝骨折多为下胫腓后韧带撕脱所致,因而当外踝复位后,后踝则易于复位固定。通过后踝的固定,可以部分重建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使整个踝关节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小于关节面1/4的后踝骨折行复位固定,有其显著的临床意义。当外踝及后踝复位固定后,使距骨恢复并保持正常位置,导致距骨对内踝的牵拉张力消失,内踝复位固定也易于进行。三踝骨折的手术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

4.1 后踝的处理 后踝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主要依据撕脱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情况。一般认为,后踝骨折块累及胫骨下关节面20%~25%以上者,应行切开复位固定,否则有发生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若同时有较小的碎骨片可行摘除,否则若固定不牢,碎骨片易进入关节内形成游离体。

4.2 外踝骨折的处理 三踝骨折中应对腓骨骨折和外踝的处理予以充分重视。Ⅰ期切开复位的腓骨必须保证:①正常的长度,避免上移;②腓骨在胫骨沟内有正常的位置,恢复腓骨干轴线与外踝线10~15度角固定;③通过胫腓下韧带有效地固定于胫骨,以利于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我们体会,重建钛板可塑性较好,螺钉方向具有可调性,能够将骨折解剖复位后坚强固定。不建议用克氏针做腓骨髓内固定,因为很容易导致腓骨和外踝“外翻”角的改变[6],造成踝穴狭窄,踝关节活动度减少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4.3 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处理 胫腓联合在踝关节背伸、跖屈时存在微动,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有重要意义。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使踝穴的稳定性受到明显的破坏,若处理不好,将对踝关节以后的功能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临床中,对下胫腓分离均行固定,保持踝背屈5度下,在平行胫距关节上方2cm,呈向前倾斜25~30度方向处,用1枚松质骨螺钉自腓骨钢板孔或单独自腓骨向胫骨贯穿三皮质固定,术后6~8周下地负重行走前去掉螺钉,避免出现行走后螺钉疲劳性断裂,给内固定取出术增加难度及创伤。

4.4 内踝骨折的处理 内踝骨折不愈合率为3.9%~15%[7]。内踝骨折断端骨膜多向断端内翻,这是引起内踝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且同时影响内踝的解剖复位,术中应将断端两边翻转的骨膜少量切开或剥离,以便看清骨折线,使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便于骨折愈合。内踝骨折端复位和固定应以前侧和外侧骨折线的对合为准,内踝内侧的骨折线不能作为精确复位的标准[8]。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第 3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96,800.

[2]Browner,B.D 主编;王学谦,娄思权,侯筱魁,等主译.创伤骨科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2248-2249.

[3]姜保国,张殿英,付忠国.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及术后康复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11):436.

[4]Tornetta P.Competence of the deltoid ligment in b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s after medial malleoar fixatoin[J].J Bone Joint Surg(Am),2000,82:843-848

[5] Harper MC,Hardin G.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sso ciated with external rotation abduction injuries[J].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1348-1356.

[6]荣国威,翟桂华.骨科内固定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5.

[7]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4.

[8]赵虬,王沛,马信龙.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5.

猜你喜欢
外踝后踝踝骨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扩大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
带线锚钉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