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安全的法则体系

2011-08-15 00:49喻浩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资源

喻浩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论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安全的法则体系

喻浩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执政安全的“三合性”法则体系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轴心的运行、发展脉络的延伸、发展趋势的稳健,突出以“合主体性核心法则”、“合资源性战略法则”和“合规律性根本法则”将党执政安全的逻辑轨迹与历史必然发展为一个严密的法则体系,积淀了共产党探索执政安全的智慧和结晶。诚然,实现执政安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宗旨和意志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

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合主体性”;“合资源性”;“合规律性”

实现执政安全是每个执政党理当关注的重大战略课题。从国际上看,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事情频频发生,这里面既有共产党,也有非共产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71年,这些老党、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向执政党提出了执政安全警示: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现执政安全是执政党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已经相对集中并且日益凸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成功应对党执政安全提出的各种严峻挑战与考验,关键在于科学建构和运用了党实现执政安全的法则,推进党的执政方式作出适应性变革,有效防御各种执政风险!

一、党执政安全的核心法则——“合主体性”

凸显历史发展合主体性的核心内涵,是世界近代以来现代化进步最集中的表达。判断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安全的核心法则,就在于看其能否辩证把握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合主体性,即在多大程度上能把握和满足在现代化进程中主体自身的目的、需要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现代化如何真正获得全民族的支撑力,尤其是怎样拓展实践主体全面发展的空间,是党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核心目标。党正是在不断探索中创造性地实现从“走自己的路”到“以人为本”,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合主体性”的伟大进程。

尊重主体的目的。历史作为人的能动活动过程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其发展本身并没有目的,但却与人的目的有着内在的联系。从主体方面说,是指人类将自己的目的灌注和对象化到社会事物中,其合理和正当的目的在对象中得到表现、实现和确证;从客体方面说,是指社会事物包括社会关系、制度、体制、环境和其他社会条件得到合目的改造,历史发展的总体结果与人的目的符合一致。历史发展与主体目的之间的符合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主体的认知和目的必须符合而不是背离社会实际和历史规律,另一个是社会现实得到合目的改造,成为人化自然或人化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中,把诸如“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推向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满足主体的需要。人有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条件的依赖和满足,除了人自身的条件外,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条件,这是人的需要得以实现的自然物质基础;一个是社会条件,这具有双向作用:既要作为物质生产的社会环境、为人的自然需要的满足提供生存的前提,又要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环境、为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提供根本的保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巩固党的执政安全的基础带来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表现为“个体分化”;二是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对中央提出了不同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区域分化”;三是由于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利益主体,表现为“阶层内部分化”。在这种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适时明确纲领,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保障民意表达顺畅,建立健全一套充分发掘民力、科学集中民智的利益表达和民意表达机制。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就丧失了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主体的宝贵品格,就难以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推进主体的发展。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彻底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之后,人们才能彻底抛弃对物的依赖性,获得真正的独立,建立起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自觉控制,使自己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亦是说,历史主体的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因为发展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历史主体既是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因此,主体发展是主体目的和主体需要必然归属。在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能够使历史主体从片面的、不自由、不完善转向不断获得全面的、自由的和更为完善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要求,即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价值核心,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倡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建设的“自己的路”,其要旨是中国现代化必须获得符合中国历史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能动性。显然,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核心因素。这不仅是个主观选择问题,还是个客观上看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的问题,更要看党有没有能力以“合主体性”的核心法则维护党的执政地位。

二、党执政安全的战略法则——“合资源性”

能否善于通过改革这个动力机制整合各种执政资源实现执政安全,是判断一个执政党成熟与否的战略标志。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所必需的各种积极因素、能量的来源。政党的执政资源主要包括历史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等。执政党执政资源的丰厚与否,关系到执政党能否履行好执政使命。苏共执政后建立了四种政治体制:第一,变“多党制”为党外无党的“一党制”;第二,变“党内多派制”为党内无派的“一派制”;第三,变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为全部政权归“共产党”,实行以党代政制;第四 ,变差额竞选的“选举制”为等额“指定制”和层层“任命制”。这表面上似乎巩固了苏共执政 ,实际上是釜底抽薪,使苏共逐步丧失了执政资源。可以说苏共就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而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

中国共产党是通过领导人民革命而建立政权的,因而从执政之日起就有丰富的执政资源,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脉络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与世情出发,与时俱进地开发、整合、利用各种执政资源,为执政安全开辟广阔的前景。

注重从“设计美好社会制度蓝图”转向从“创新包容性的意识形态”探寻执政资源。政党能否获取执政地位以及保持执政的合法性,首先取决于该政党为社会民众设计了怎样的社会制度和生活蓝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发展“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和途径。由此,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将丰富和完善执政安全的意识形态与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有机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超大型国家中,及时地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使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由认知转变到认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有着清醒的认识。毛泽东早在1949年10月同绥远军区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现在共产党成了全国性的大党,必须为人民服务……,否则会引起不满,会被人骂,甚至会被推翻。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评价与执政安全联系起来。但成为执政党以后,在意识形态上必须做必要的调整,这是政党现代性与实现执政安全的必然要求。执政党必须尽可能地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在利益、愿望和要求方面也不会完全相同,有时甚至会是矛盾的。“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把这些并不完全和谐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它们大体一致的、至少不自相矛盾。体现在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上,就要求它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1]一方面,从内容上讲,党的意识形态应能够反映更多群体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党要淡化自己的阶级性。另一方面,从特性上讲,党的意识形态应当是辩证、灵活、务实的。意识形态不能脱离党的任务而存在,只有保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党的意识形态才具有生命力,结果就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带有包容的性质。越是有影响力的政党,在这方面的取向越明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创新包容性的意识形态作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既是顺应民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不断取得民众对其执政认同的政治资源。

从“主要依靠意识形态资源”向“主要依靠经济绩效资源”的转变,不断开发执政安全的经济资源。邓小平在1978年9月指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2]他明确提出了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的主张:第一,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以典型示范的经济绩效开发执政资源;第二,在发展中,既注重效率,又关注公平,坚持效率优先,以此全面挖掘执政的经济绩效资源;第三,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将执政的经济绩效转化为执政的合法性资源。邓小平效率优先思想的倡导,解放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思想问题,在效率优先原则下取得的丰硕建设成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赢得了雄厚的经济绩效资源。中国共产党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转化为人民群众利益的指导思想,使社会民众深切地感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和对民生的高度关注,赢取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从“注重特定阶级资源”向“同时注重社会公众资源”的转变,增强执政安全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成分、阶级结构和阶层呈现多元化。最令人瞩目的是随着私营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一批私营企业家开始出现,其规模不断壮大。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认识到了这种环境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客观上必须及时地将这些新出现的不同阶层作为党执政资源的重要对象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为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获得更大的合法认同和支持。从而增强了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在巩固党执政安全的经济基础的同时,为从社会各个阶层全面获取执政资源,进而赢得党执政合法性认同奠定了更为坚实组织基础。

由“注重经济绩效资源”向“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资源”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执政合法性。如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追求经济发展在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绩效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产生了影响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提出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和谐社会构建。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明显地缓解了现实社会中突出的社会矛盾,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获取和执政合法性的巩固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效果:一是体现了党卓越的洞察力和未雨绸缪的领导能力。二是体现了党的亲民政策。三是拓宽了党获取执政资源的渠道。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变了过去注重从思想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某一方面获取执政资源的方式,转为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多角度获取执政资源的模式,为在全社会获得最广泛的执政资源创造了条件。

三、党执政安全的根本法则——“合规律性”

党的执政安全面临来自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外交等方面的考验。人们通常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认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执政党认同度应该提高。但国际经验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现代化导致执政党危机是世界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现代化也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过去只有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很单一,但是现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等多元化,各阶层利益分化,就可能影响人们对于传统政治权威的认同。这亦是说,现代化往往会导致执政合法性危机,这是世界上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执政理念与活动也与其他政党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上述有关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应遵循,同时中国共产党执政还必须遵循自己的根本规律,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外部的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党的执政方式和体制必须作出适应性变化,其中首先是研究和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政党执政的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既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同时又有世界眼光。这要有“问题意识”,其中对两个问题特别关注。第一个是民主人士黄炎培在1945年提出历史的“周期律”问题。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是“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循环于治乱兴衰之中。历代王朝包括国民党在内都没有走出这个“周期律”。如何跳出这个“周期律”?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言,只能依靠民主,这是解决执政安全的根本之道。从集权走向民主,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日益多元开放的环境下保持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这也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开放必然带来多元,这个“多”跟“一”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历代没有解决的难题,一个是世界政治发展到现在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难题。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从主要依靠思想建党转变为主要依靠制度建党,从共产党的执政的合规律性视野思考党的执政安全问题,为破解上述两个难题,走出一条可行的共产党执政安全之道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与探索执政安全理论与实践一次质的飞跃。

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安全的前提条件。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科学执政尤其要体现在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安全的第一要务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合规律性”的探索统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趋势。

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安全的本质要求。民主执政,就是坚持把“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反映了党对于民主政治建设认识的升华,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这样的概括完全突破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凝聚了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从而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依法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安全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展示了党把推进执政安全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党执政庄严使命。

[1] 王长江.深刻把握时代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7).

[2]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78年9月16日)[A].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128.

[3]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N].

D262.2

A

1672-4445(2011)08-0032-04

2011-07-13

喻浩荣(1962-),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资源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