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期刊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2011-08-15 00:51王静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纯文学文学期刊办刊

王静

(枣庄市文联《抱犊》文学杂志 编辑部,山东 枣庄 277100)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除了个别文学期刊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出版社办的,绝大多数文学期刊都是由各地文联或作协主办的,属于机关刊物性质,其办刊宗旨也大都是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繁荣文化市场、扶持文学新人、为广大作家和读者服务。文学期刊是这些单位性质的体现,也是文学存在和繁荣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受多元文化、现代传媒、高科技阅读手段以及大众社会心理变动等各种因素的强有力的冲击,文学期刊市场不够景气。据数字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文学报刊、文学期刊有900家左右,但目前生存状态比较好的不到100家。这些令人心痛的数字表明文学期刊生存状况的举步维艰,[1]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从2003年开始,中央就“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方面,陆续下达了一系列文件[2],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学期刊也被卷入了体制改革的洪流中。一段时期以来,文学期刊的发展格局处于变动与不确定性状态中,其运行体制和生产方式也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革。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

一、文学平复了80年代的疯狂,也逐渐摆脱了90年代倍受冷落的“边缘化”,而是趋于平常,回到了它该在的位置。文化

市场回暖,文学呈现多态势,新兴题材、风格、流派层出不穷,许多知名文学期刊纷纷推出“增刊”、“选刊”,文学受众渐趋稳定,其划分也更具体化、个性化,如草根文学、小资文学、校园文学等等。文学创作的队伍不断壮大,创作士气很高。这一趋势的直观结果就是稿源丰富,投稿量激增,但数量和质量并不成正比,精品佳作不多。特别是三线、四线的地方文学刊物,面临的情况有点尴尬:有点名气的作者不屑投稿,而大多数踊跃投稿的文学爱好者在文学修养、写作技巧、人生阅历等方面有待提高。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刊经费不足。

期刊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它媒体一样拥有巨大的广告流量,广告收入相对于其他媒体,处于落后的地位。以2008年为例,期刊的广告市场总收入为36亿元人民币,而互联网广告市场总收入达到了132亿元人民币,是期刊广告总收入的3.66倍;电视、报纸、期刊三大主流传统媒体广告总收入为5.203亿元人民币,电视和报纸分别占广告投放总量的83%和15%,期刊仅占2%。特别是纯文学期刊,其市场定位是小众市场,广告普及面窄,广告的宣传手段方式单一,出版周期长,更新慢,广告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同时,文学期刊也不可能走娱乐期刊的路线,靠巨大的发行量来获得收入。因此,财政拨款成为维持其正常运转的最主要途径,但财政补贴力度往往太小,绝大部分文学期刊都面临着资金捉襟见肘的困境。而且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术期刊不得不从主管主办单位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单位法人,有的甚至转制为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直接断了财政资金来源。

由于文学性质与商业性质之间的矛盾,编辑必然会面临一方面试图保持文学期刊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又想尽可能多地寻找办刊经费的矛盾,并努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一不小心,一份很好的文学期刊就会因为商业性质太浓而偏离了自己纯文学的宗旨。

三、文学期刊编辑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人手不足,素质参差不齐。

编辑素质决定着刊物的质量。在市场化冲击影响下,一些编辑将经济效益放在社会效益的前面,抛开文学路线的宗旨,迎合低俗趣味,甚至“一切向钱看”,追求感官刺激,编发庸俗淫秽内容的稿件,走人歧途,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还有的编辑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和职业责任心,编发、校对的稿件错误频出。

目前多数文学期刊徘徊在亏损的边缘,编辑人员待遇不高,队伍不稳,继续教育和培养的力度不够,后备力量不足,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缺乏的局面并没有大的改观。编辑出版人员亟需学习先进的办刊理念,提高自身全面素养,引进国际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编辑出版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针对上述文学期刊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值得我们作长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要始终坚持纯文学路线,找准定位,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整个社会对文学的认知和阅读欲望,下大力气巩固作者和读者队伍。

文学期刊追求的是思想和品位,担负着展示优秀文化、培养文学新人的重任,要为提升整个社会道德素质和自省能力,荡涤人心,陶冶情操而发挥其特有的精神净化的作用。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文学期刊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任何的困境中都坚持一份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捍卫刊物的纯文学品格

要争取读者,那么文学期刊要找准定位,要有敏感的文学触角,“同时文化品味既不能低于读者的审美情趣,也不能过于曲高和寡。这样文学刊物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3]另外,还要积极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如举办文化节、读书节等,在全社会营造爱文学、爱读书的氛围,形成有利于文学的积极的舆论导向,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阅读鉴赏水平以及“对文学的认知与消费欲望”,拓宽文学市场。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笔会,座谈会等形式,给编读往来提供交流认识的平台,通过会谈、交流,激发作者们的创作灵感,减少读者流失。

作者和读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培养出了作者队伍,也就是拓宽了阅读队伍。在做好对知名作者的通联工作外,对待初学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就需要文学刊物编辑具备更大的耐心,在扶植培养青年作者方面,下更多的功夫,付出更多的心血,在各个方面指导、帮助他们。其实从某些方面讲,这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

二、在市场化背景下,多方筹措办刊资金,拓宽资金渠道。

首先,文学刊物在走向市场,自力更生的同时,还是要积极主动地向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争取财政拨款,而且政府最好能对纯文学刊物实行适当的扶持和保护性政策,比如在税收政策上对其实行免税或减税[4]。

其次,在不违反办刊宗旨,不偏离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尽量拓宽办刊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各种行政渠道或个人社会关系邀请相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高等院校等进行期刊协办或者栏目协办,也可以通过组织或者举办各种笔会、座谈会、论坛等方式争取经费支持。如茅台酒厂以协办方式与《人民文学》长期合作,与企业联姻为那些失去了政府拨款陷入资金危机的期刊在市场出路的探索上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5]。鲁南的地方文学刊物《抱犊》也同枣庄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既为高等学府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创作、展示的园地,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文学新人,同时也为办刊争取到一定的经费,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此外,随着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以及文学期刊体制创新的逐步推进,一些专业性出版单位向集约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成为一个大的趋势,那么文学期刊另一个行之有效的生存办法就是加入出版集团。以我们熟知的《读者》为例,作为已初具规模的期刊集团,它以市场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导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产业运作的基本模式,遵循期刊生产规律,逐步建立起产前、产中、产后完全的市场机制,初步实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产业化模式,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佳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文学期刊在产业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也可借鉴《读者》的经验。

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提高编辑素质,调整编辑办刊理念。

首先,要稳定、充实编辑队伍,吸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条件,提高编辑人员的待遇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一整套培养、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成了当务之急。

其次,编辑的素质决定着刊物的质量和发展前途,高水平的编辑能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理念和文学导向,是刊物纯文学品格的捍卫者,同时能够给作者以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建议,提高刊物水准。因此应该首先为编辑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通过培训、自学等途径,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学修养、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拓宽领域视野。

此外,编辑要做读者和作者的知音,要本着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办刊理念,贴近大众,关心受众的需求,时刻保持对文学市场的敏感度,而不是高高在上,仅凭经济利益和个人好恶取舍稿件。

四、文学期刊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份刊物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才谈得上存在和发展。作为纯文学刊物,中国特色是根本,同时它展示精英文化产品,传递文学信息,反映随着社会变迁不同的文学思潮和流变,给人以阅读的快感和心灵的陶冶,成为人们心灵栖息、休整的精神家园。因此,文学刊物有着不同于娱乐、政治、财经、学术等其它类型期刊的优势和特点。特别是地方性文学刊物,担负着丰富地方文化生活,繁荣一方文学创作,培养文学新人的重任。地域性是其局限性,但也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一个地区,总有其特有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人文、景物等,文学作品将这些鲜活的、原汁原味的东西通过艺术提纯、升华展示出来,不仅能提升外地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本地读者来说也是看点之一,因为作者、读者大都是同地域的,甚至有的人相互之间还认识,因此作品中涉及到的风俗、语言、景物、人物、事件……多是读者身边熟悉的东西,读来倍增亲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文学期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特色之路才是出路。

文学是永恒的,文学期刊则在改变中寻求文学生存的更好的道路。新形势下文学期刊如何发展,是许多出版人以及作家、学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是,不管如何改革,如何发展,文学期刊都会怀着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坚守纯文学阵地,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不退缩,不放弃,大胆创新,转变观念,迎接挑战,中国文学期刊必将一片繁荣。

[1]张曙.龙源期刊网访《啄木鸟》主编张曙.

[2]胡锦涛.党的十六大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10.24.

[3]杨晓敏.在“文学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12.5.

[4]赵丽宏.纯文学期刊需要政府扶持.光明日报2010.3.4.

[5]中国文学期刊生存状况调查.光明网2007.1.19.

猜你喜欢
纯文学文学期刊办刊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纯文学想象与“戏仿”经典化——论先锋小说的“戏仿”手法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