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1-08-15 00:49覃广珍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意象美的语文

覃广珍

一、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阵地是时势的需要

教育总是随着社会时势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社会也总是随着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科学领域在不断地加宽加深,信息化又使整个社会距离变小,生活也因各个领域的拓展而变得更多姿多彩。而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不良现象:各种色情书刊、网站、光碟的悄然风行;毒馒头、瘦肉精等现象的诚信缺失;一些文化活动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又越来越哗众取宠等等。这些文化品位低劣的东西得以盛行,同整个教育滞后、不注重人的健康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导致人的审美情趣普遍不高有密切关系。就中学生而言,他们处于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势必要面对着许许多多的诱惑,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尚未完善,分辨力差、抵抗诱惑的能力弱,理性不足,感性有余,这些特点都表明中学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时势的需要,各学校就应加倍重视学生健康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这也是帮助他们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措施。

既然审美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必须重视的部分,就应在各个学科都注意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要加重审美的熏陶。而就审美本身而言,它属于人文范畴,审美活动涉及到对真、善、美的评判,也探讨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等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应利用课堂教育这种基本形式;把一些人文学科的科目教学当作培养审美能力的阵地,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这样一来,语文学科就理所当然成为了培养审美能力的主阵地:这是由当前学科设置特点和语文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当前中学学科设置来看,语、数、英等基础科目的课时量最多。而政、史、理、化、艺、生的课时量较少。语文在所有人文学科(政、史、艺、语)当中份量最重,因而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就语文科自身来说,它不仅承担着语言知识的传授任务,更承担着人类优秀文化精神的传递任务。它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囊括了许许多多蕴含着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内容,其中的一些审美形象和审美标准必定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而指导他们的审美活动。因此,语文科的审美丰富性也决定了它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阵地。

二、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怎样的审美能力

笔者认为,语文需要形象思维,而它又是以语言为媒介,要结合体验方能达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目的。这也就造成了审美的间接性,所以在语文学科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力、审美理解力与审美想象力。

所谓审美感觉力,主要是指对色彩、声音、形体等形式因素的识别力,以及按照审美需要对客体进行加工处理或完形,主动建构审美形象的再现能力。比如对“青松”,学生不仅要看到它挺拔的褐色的枝干,细密的绿色的针叶,更要体味到其坚定与无畏的品质;对“春天”,不仅要看到莺歌燕舞,百花争妍,冰消雪融,更要体味到微笑、生机与希望。

所谓审美理解力,是指对于审美对象的形式、形态、题材、典故、技法、技巧、程式等及其显现的直接意义的把握,同时能透过形象把握更深的内涵,能体悟到深远的宇宙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如读白居易的 《琵琶行》,学生不仅能了解整首诗属于叙事题材、古体诗形式,在音乐描写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更能通过这些比喻把握音乐流程特点,及其心中的情感变化,还能进一步理解白居易对音乐的感受如此之深,主要在于他与歌女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由此体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实际上概括了古往今来漂泊江湖失意人的无奈与苦楚,以及他们企盼相互体恤的心情,因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谓审美想象力,主要是指审美主体根据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要求,利用联想和想象对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出审美对象的能力。比如,要表现平静、柔和的境界,可创造清风、明月、朝霞、垂柳、小溪曲涧等形象;要表现剧烈粗犷的情感,可创造出狂风、惊涛、老树、悬崖峭壁等形象。

审美感觉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这三种能力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应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由浅及深地进行,通过培养这些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构建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高尚的审美品质。

三、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要注意审美,要时刻注意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与教化。我们上语文课,不仅要求上得好,更要求上得美,要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课堂上美的氛围的营造,首先依赖于教师的语言美、仪态美。每一个教师扮演的都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有示范者的角色。所以,语文老师的富有个性而大方得体的衣着,优雅而不夸张的举止,加上缓急轻重适当的嗓音,通俗平易又不失文雅的言辞,以及从中透溢出来的高尚的人格魅力,都无形中给学生以榜样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提高审美标准。语文课美的氛围的营造,也有赖于明快的课堂节奏和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一堂好课起码应该是教学任务明确、重难点突出,操作起来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的。课堂中各个问题处理得明确利落,学生就会听得明白、从容,有利于他们思维活跃。而气氛的活跃与融洽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学得更为轻松、愉快。这些,都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享受。

其次,注重挖掘每篇课文的审美意象,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语文课本是精选了古往今来的许多中外优秀篇章的文学文化教科书,蕴含了许许多多各种类型的审美意象。语文教师若注意挖掘其中的审美意象,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类型的审美体系,有助于指导他们独立进行审美鉴赏活动。如指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饮酒》时,我们在启发学生理解陶渊明从中表达的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理想与志趣之余,再就“菊”这一意象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了解这一意象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蕴含了隐士闲逸的志趣,傲霜斗寒的品格等人文内涵,学生就会在以后的阅读审美过程中,自然唤起相关的信息,对同一意象的内涵进行对比、分析、鉴赏,完成他们的理解。此外,我们若注意让学生对包含崇高美的优美意象及其内涵的把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与审美想象力。

另外,要利用各种审美典型,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以指导学生各自的审美追求。我们语文课本中的审美典型很多,像毛泽东、鲁迅、苏轼、杜甫、李白等等,都是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的人物。他们的审美眼光、审美标准都堪称典范。学生若能以之为榜样,就能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对那些品位低劣的内容就自然有免疫力。

在语文科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摆脱烦燥的心境、急功近利的心态。审美需要纯净的心境,以更真切地体悟到外在形态的内在美感。再者,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要经过长期的量的积累和不断的锻炼方能实现的。

审美内容的选取要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并提。不论现在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如何,它都是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不断发展的结果。所以,古典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审美内容不能丢,但同时要注意运用现代的眼光,而现代的东西也要留意其传统的精髓所在,要鼓励学生发表新见解、新看法,寻找新的审美角度。

此外还要注意切合生活的需要,扩大审美对象。现实生活毕竟是多元化,多姿多彩的。语文科应有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注意挖掘与创造生活中的美,从网络、书法、电影、音乐、绘画等等对象中找出可供学习审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审美知识。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它首先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丰富自己的学识,在教育教学中,让语文教学飞扬着审美情趣,对学生实行切实而有效的审美教育方略,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意象美的语文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意象、形神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