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题诱思,巧问生疑

2011-08-15 00:49王光玉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拟题主旨题目

王光玉

客观依据:除少数像《古诗十九首》《诗经》等部分篇目是以首句或开头几字为题目的命名方式之外 (实为无题之作),绝大多数作品是作者或编者经过反复推究,站在通观全篇、深刻体味的基础上拟定的。“文之题,人之眼也”。题目犹如窗口,使人能借以窥见文章的主旨,进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透过这个“眼睛",我们可以准确快捷地把握文章的关键。题目在文章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主旨,如《我有一个梦想》的“梦想”,《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套子”,《愚溪诗序》的“愚”;二是线索,如《项链》、《药》、《墙上的斑点》;三是重点,《窦娥冤》的“冤”,《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四是难点,《等待戈多》的“戈多”,《花未眠》的“未眠"。当然很多时候这几点是重合在一起的。

理论依据:

一、厚薄读书法。厚薄读书法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把书“由薄读厚”。第二步,把书“由厚读簿”。如果说书由厚变薄是理解概括能力提高的标志,那么由薄变厚则是融会贯通能力提高的标志。而文章题目正是提炼浓缩的文章精华,是所谓“薄”。抓住题目以后解读文章,在厚与薄的反复中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

二、诱思探究法。张熊飞教授把“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概括为如下36字诀:“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学有大进;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达通,促进发展。”其中,“诱”体现主导作用,是外因;“思”体现主体地位,是内因。“诱思探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基本方法: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最佳诱思点,激发学生的思维,以诱达思,使学生都“动”起来。而文章题目正是所谓最佳诱思点。如果执教者能挖掘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思维、探索、联想,也会增加对学习文章的浓厚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去钻研、去探讨、去追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运用:

一、依题设问,由薄变厚。依据题目特点设计诱思点将文章的主旨、线索、重点、难点作为突破文章的切入口,由简洁到丰富、由浅显到深入,有梯度地围绕题目设计问题实施诱导,使学生对文章理解“由薄变厚”。例如《促织》一课,设计如下问题:1.促织是什么?2.他是一只普通的蟋蟀吗?他不凡在哪里?3.一个好端端的人干嘛要变成一只蟋蟀?反映了什么问题?此种设计方法一则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步步紧逼的问题中激发思考欲望,在紧跟教学思路中不知不觉深入文本,融入课堂。二则紧紧围绕题目,纲举目张,题目是所谓“发”,文本的教学目标是所谓“全身”,牵题目这“一发”而动文章之“全身”。这样设计学生对题目的思考既是逐步深入又是发散性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不断的提高,理解、概括、表达、联系、归纳的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由题目生发开来,既不拘泥于题目的简单,但又不游离于题目之外,思考有遵循,前后相继。总之教学解决的问题按照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原则设计诱思点,既针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也涵盖布局谋篇的把握,又包括艺术特色的体味。将题目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题目作为设计诱思点的依托完成教学目标。于漪老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是从题目切入,从中心语“桥"到“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修饰语在不断增多,外延在不断缩小,让说明对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理解把握课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二、悟文拟题,由厚变薄。针对无题之作或是以首句为题的作品,则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学生为文章重拟题目,拟题的过程是一个提取精华主旨,概括文章大意要义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统观全局,整体把握文章,又要深入思考,深刻理解文意。这个过程去粗存精,删繁就简,是由厚变薄的过程。接下来学生之间,学生与原题之间相互比较优劣,各抒己见。如宁鸿彬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中,要求学生给课文重拟标题,并陈述理由。学生拟出了“家里人与于勒叔叔”“于勒的变化”等标题。这时他引导拟题学生说:“刚才你们拟的标题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于勒身上,课文还写了很多人,你们可以打开思路从别人的角度拟题,使标题更加丰富。”这时学生就拟出了“变色的世界”“贫穷与阔绰”等精彩纷呈的答案。一个新拟的标题,就意味着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解读角度,对作品的某一方面意蕴的发现。

效果意义:

近年高考逐步增加对阅读理解以及诗歌鉴赏的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种阅读鉴赏的能力必须在平时的课文(课堂)教学中逐渐养成,日积月累,提高能力。采用何种授课方式,执教者应具有创新思维,如何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出学生分析问题的悟性,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其中关注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线脉络、中心、重心,也是一种好的阅读鉴赏方法。诸如近年的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题通过分析题目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现代文阅读中强调在文章整体的理解下回答,都显示了题目对于理解鉴赏的重要意义。从题目入手对阅读有帮助,对学生的写作同样不无裨益。不管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都有一个审题的要求。如果审题出现了偏差,要写好作文,符合题目的要求是难以想象的。倘若平时在课上能够学到从题目入手分析文章的技法,知道大家是如何扣题组织材料、表现思想、抒发情感,通过生动新颖活泼的题目得以表现,那么,迁移到写作中,可能方法上会灵活些,模仿性强一些,技巧上熟一些,就会得心应手,跑题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

“窥一斑而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课文题目这个关键,收放开合,凝聚生发,迁移辩难,巧妙设疑诱思,则将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阅读理解、诗歌鉴赏乃至写作等诸多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是有益的。

猜你喜欢
拟题主旨题目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擦亮文章的“眼睛”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擦亮文章的“眼睛”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追根求源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高考作文的拟题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