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以美育人”的途径和方法

2011-08-15 00:49宁广海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美育美的

宁广海

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美育,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应当对学生指明并揭露文艺作品中的真正的美,并要保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真正的美,祖国自然的美,人物性格与品行的美,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与活动的美。”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所以,审美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按照学校“以美育人”的要求,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加强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深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尝试探索渗透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强化美育,探索求真、求善、求美的结合点,也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品德,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营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美

“美感教学”的目标是要构建美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要引领学生体验语文课的美,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营造美的氛围,在美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美,融入到美中。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被作品的美所打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营造美的氛围的手段是多样的,可以是夺目的多媒体图片,也可以是感人的朗读,还可以是动心的阅读、想象等,给学生们一幅幅优美形象、动静结合的画面,给他们一首首动听悠扬的乐曲。充分发挥美育的形象功能,创设美的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降低了学生对抽象文字理解的难度,又给予学生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诗歌《再别康桥》一文中,在授课之前,我就搜集了一些有关康桥优美风光的图片和诗人富于绅士风度的照片,在介绍背景时学生配合着几幅优美的画面再加以节奏舒缓流畅的背景音乐,学生不自觉的就进入了欣赏诗歌的意境;然后再让同学欣赏配乐诗朗诵,启发学生想象描述诗人笔下的康桥景象,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笔下饱含深情的图画美、语言美和音乐美,进而引导学生从音乐、建筑、意境等方面概括,给学生留下一个总体美的印象,为进一步分析理解诗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入审美情境,启发学生鉴赏美

语文的美有哪些?语言、意境、形象、情感、结构等无一不美,而其中语言的美是根本。有了语言才会有意境,才会有艺术形象,才会有思想情感,才会有文章结构,才会有音乐韵律……抓住了语文的根本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精髓。语言虽是符号,是载体,但这个载体极具魔力,借助联想和想象,使僵硬的符号鲜活起来,它可以塑造万物,又可以描画意境,更可以抒写性灵,表达情感。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1.感受语言美。高尔基曾经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动听”。鲁迅先生也说过,“音美以感耳”。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当代诗歌《致橡树》都体现了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美,我们也正是通过不断地吟咏和品味感受这种美。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文采、有内涵的文章能够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欣赏精美之文最能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是一种诱惑。试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变化,长短、整散句式的转换,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的运用,使文章忽而激情如瀑布,忽而蜜意如溪流;整句如仪仗行进,散句似林间散步……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赞叹和震撼。没有整散句的结合运用,我们难以体会到李乐薇的理想与追求;没有夸张,我们不知李白的愁有多长;没有比喻、通感我们又怎能认识到荷塘月色的幽美,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2.体验情感美。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历久不衰并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阿Q的落后愚昧、自欺欺人,玛蒂尔德的贪慕虚荣,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保尔的坚强勇敢……这些人物无不以其鲜明的性格,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使人获得审美的愉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就会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是非观念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就能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这位既聋哑又奇丑的敲钟人在一口水之恩中认识到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爱恨,为拯救别人而牺牲自己。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显出超常的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这一个高大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光辉,也让人在看到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陋时,不至于冷漠、绝望,它能在人们的心中洒下一片温暖的阳光,让人看到美好的希望。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运动的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的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就会像华尔华兹说的那样“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真切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3.发掘哲理美。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这些优美的语言里蕴含哲学的意味,格调高雅,启人心智,撼人心魄。阿·托尔斯泰就曾经鼓励作家“应多用金刚钻语言进行写作”,我国东晋文学家陆机也曾经说过“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尽管他们是从写作的角度立论,但正是从作家笔下这些警策性的语言中,我们领会到其中蕴藉的精神力量之美。我们曾经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莎士比亚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等等名言中获得过多少启示呀!我们正是在这些伟人箴言的陶冶下茁壮成长。沐浴着这种哲理光辉,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情操得以提高,这种精神渗透比枯燥的道德说教生动、有效多了,这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但是,仅让学生感知形象的那些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显然是不够的。当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流动、多变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那只是对自然、社会、人物“外在美”的感受,要达到深层次的美感,必须要揭示画面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对苏东坡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层走进作品内涵的深层,并且知人论世,同当时苏轼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这样,由感知表层外在的美,到感知深层蕴藉的美,步步深入,这种对美的鉴赏,使学生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向往美,进而追求、创造美。

三、调动美的因素,指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不只能让学生醉心于体验美,它还能让学生有创造美的强烈欲望和成就感。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其中阅读不仅是体验和鉴赏美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课文本身的示范性毋庸置疑,同时,对文章意蕴的挖掘,方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等也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当然,写作是学生创造美的最明显途径。写作是为了再现生活,抒发情感,更是一项创造美的活动过程。当学生把自己所体验到的美灌注了真情形诸于文字时,那种成功的愉悦感、自豪感是无法言喻的。但是,作文往往又是学生最难的一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累少,而且平时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生活没有审视的能力,思考的角度不够深广,不能发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来,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显得肤浅而又程式化,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是我们应该尊重的,让他们走进自己创造的美感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他们就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所以,教师要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体美物,叙美事,悟美情,写美文。

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中创造美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势必愈来愈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学校里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特色的课堂”,对“美的挖掘与创造”也必将更上一层楼。语文教师要挥动手中的魔杖让学生睁开智慧的眼睛,踏上愉快、美好的探索之旅,在那纷纷呈现的美中采撷果实,充实自己的行囊,愉悦自己的身心,拓宽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欣赏、评价和表达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有灵性又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课程,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而且是陶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完善与心灵和谐的特殊课程。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风雨露,去开垦荒陌的心田,涤荡污浊的灵魂,使以静态的文字形式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感和活力。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