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2011-08-15 00:51李利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功夫熊猫归化目的论

李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1、电影字幕翻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影视作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大量欧美电影作品涌入中国市场,中国观众从中领略了众多的异国语言文化,风俗人情。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近年来也不断融入电影国际市场。字幕翻译在传递文化信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字幕有两种:“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es)和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es),语内字幕翻译是指将话语转换成同语言文本;语际字幕指的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1](P83)所谓的语际字幕翻译,即人们通常称作的字幕翻译,是对于影片人物对白的翻译,电影播映过程中显示在电影画面下方。“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2](P9)字幕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观众观看影片时的信息补充。字幕翻译要力保在有限的语言和时间内,根据导演及剧作者的意图,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观众最有效的传达最相关的信息。因此字幕翻译应做到译文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符合目标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有效理解对白,同时又不耽误欣赏画面和音响。

2、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赖斯,威密尔,曼塔利以及诺德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赖斯是该理论的创始人,威密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心理论,他指出任何翻译都是一种有目的人类活动。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1]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因此译者在翻译电影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传统翻译方法,打开的思路,灵活选用不同翻译方法,让目的语观众欣赏到高质量的翻译作品,使更多的观众在轻松观赏外国电影的同时,了解异国风俗文化,这也有利于实现电影商业价值的目的。以下选取《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为例,分析译者如何在目的论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及策略来实现影片的文化交流和商业价值服务的目的。

3、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策略及技巧

《功夫熊猫》虽然是“美国造”,反应的是一种“美国梦”的精神:无论个人的条件如何,只要不放弃,不断地努力,终究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其中展现了诸多中国元素:影片中的亭台楼阁、山谷、庙会、烟火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特色;虎拳、鹤拳、猴拳、螳螂拳、蛇形刁手五大拳法是中国功夫文化的起源;很多台词也体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这些都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论以译文目的为首要原则,提出译文的交际功能决定翻译的策略,而译文功能的实现是由译文受众—译文的接受者决定的,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对译文的期待。这就为该电影字幕整体的翻译策略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论指导。无论是官方译本还是网络上相传的译本,译者都能根据这一主旨,采用了归化、增译、直译、意译等策略技巧保证翻译目的的实现。

3.1 归化

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5](P49~51)电影应该考虑到观众的表达习惯和欣赏水平,太多晦涩难懂的词语和陌生表达方式,会使观众失去兴致,由于文化差异和字幕翻译时空上的限制,字幕翻译不能加注,因此为了提高票房收入,在翻译影片时归化的翻译法是很必要也很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归化策略能够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恰到好处的归化可以使译文生动简洁、亲切活泼,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例如,“M aster”这一称呼在电影中出现很多次,但被不同地翻译成“师父”和“大仙”“大师”。翻开汉语大词典:“师父”是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的尊称和敬称,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常见于传统武术界和艺术界。然而“大仙”又称作仙人、神仙、大仙。仙人具有五种神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无障碍。所以在影片中之所以把浣熊译成“师父”,是因为虽然他武艺高强,但不能摆脱自己狭隘思想的,而乌龟几乎能洞察一切因此被译成“大仙”“大师”,这体现了中国道家的文化思想。由此可见对这一称呼的翻译主要是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汉译过程中,汉语四字格的使用非常符合字幕翻译的特点,在这部影片中,不乏有很多此类翻译,不仅保持了原文意义,恪守了对原剧作者的忠诚,而且使其在中国的接受语境下更具中国韵味,符合目标语观众的口味。

例1:Legend tells of legendary warrior whose Kung Fu skills were the stuff of legend.He traveled the land in search of worthy foes.

相传有位传奇大侠,他的功夫出神入化,他浪迹天涯,一路行侠仗义。/又译:传奇故事传诵着一名传奇武士,他的功夫无人能敌,谓之传奇。他走遍天涯,独孤求败。对于这句话的翻译,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两种译文都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而是根据剧作者的意图,对原调整了语句结构,把原句拆分成短句,使用四字结构,符合中国观众的思维习惯。对个别字词的翻译如“the stu ff of legend”“traveled the land”、“in search of worthy foes”等,译者也是开动脑筋,没有直译,而是译为汉语的四字成语:“出神入化”、“浪迹天涯”、“行侠仗义”和“独孤求败”,言简意赅避免了译文的平淡无味。这些也都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武侠词汇,符合影片的功夫主题。

3.2 增译

人们可以可以反复阅读和品味普通的文学作品,然而电影镜头是在屏幕上一闪即逝,因此译者在翻译电影字幕时,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观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注意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译法或减译法是电影字幕翻译时常用的方法之一,增译即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意思而增加相应的词句子,减译即要删除冗余信息或者观众难以理解的句子。由于该影片定位喜剧,面向全球,片中对白很多比较直白、口语化。根据目的论,目的语观众是决定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因此考虑到文化差异以及艺术欣赏的角度,过于直白语言会使其感染力大打折扣,翻译时,译者在尽量保留原文主要内容的同时,有些地方选择了增译的翻译方法,以增加语义层次,使语言表达更为丰富、生动。

例 2:M aster Oogway:I've had a vision Tai Lung will return.乌龟大师:我预感到黑豹太郎将卷土重来。观众可以通过乌龟的面部表情及沉重的语调隐约猜测出所谓的“Tai Lung”是何许人也。译者把原文中的“Tai Lung”译为“黑豹太郎”,“太郎”为人名,采取音译,而译者在名字前加的“黑豹”一词,既点明了太郎的身份“豹子”,同时“黑”字让观众联想到“黑暗”、“丑陋”、“邪恶”之意,观众能够意识到所谓的“黑豹太郎”便是整部影片中邪恶的代名词。把return一词译成四字成语“卷土重来”或是“重出江湖”,让观众意识到太郎逃出来后可能会给整个和平谷带来很大的灾难。

3.3 意译

每个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词汇,句法结构以及习惯的表达方式。意译即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保持原文内容意义,但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适当地调整原文结构进行翻译。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讲意译注重译语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如:

例3: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造化弄人,竭力避免的事情偏偏就会发生/又译:人算不如天算。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人往往会走上不是他所选的那条路。然而译者考虑到该影片是以中国功夫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片,因此上面两种字幕的翻译都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体现了中国观众熟悉的佛家思想,表达出原句“无可避免”之意,成功的使观众融入剧情场景。

3.4 直译

除了运用以上翻译方法,译者还综合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所谓直译即“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仍保持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4](P192),比如说要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当然,“直译不是死译、硬译、呆译,是在保证原文语意不流失的情况下,尽量直译”。[5](P24~26)

例 4:Quit.Don't quit.Noodles.Don't noodles.放弃?不要放弃,面条?不要面条。

例5:Your m ind is like this water,my friend,when it is agitated,it becomes difficu 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the answer becomes clear你的心与这潭水一样,激动地时候很难看清,但你若让他平静下来,答案就变清楚了。/你的心和这水一样,我的朋友,乱则不明,如果静下心来,答案就会浮现。

在翻译这句时,上述两种字幕的译者都采用了直译法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但都又保留了原句的比喻修辞,因此译文即符合观众的语言审美要求,又提高了观众欣赏影片的兴致,从而也拉近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

4、结语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译者应该在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文学翻译,也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在遵循翻译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译者还要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接受及审美能力,另外影片的预期功能目的,例如: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播、实现其商业价值赚取票房收入等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正是因为兼顾了以上因素,采用了灵活的翻译策略,从而呈献给观众一部精彩纷呈的影片,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赢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佳作影片能够得益于优秀的译者,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Nedergaard - larsen,Birgit.Culture - 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s,1993,(2).

[3]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2002,(4).

[4]陈亚朋.《卧虎藏龙》字幕翻译策略探析[J].电影文学,2007,(8).

[5]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猜你喜欢
功夫熊猫归化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功夫熊猫》跨文化传播效应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新疆外宣英译特色探究——以目的论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