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私营商业政策

2011-08-15 00:45王晋林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商户

王晋林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略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私营商业政策

王晋林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促进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私营商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成为边区私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这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对于繁荣边区商品市场,配合公营商业保障边区军民的物资商品的供给,推动边区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政策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从边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对私营商业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和发展的政策,对边区私营商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对于配合公营商业保障和改善边区军民日用品的供给,繁荣和发展边区商品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商业的政策与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保护、利用和改造的成功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的复苏与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当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在边区的整体经济结构中不仅农业经济严重衰退,生产力十分低下,根本没有近代工业,手工业也非常弱小,而且商业经济非常落后,商业市场萧条。由于这里多年来战争持续不断,对生产力的破坏非常严重,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贫困,购买商品的能力低下,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抗战爆发后,为巩固和建设边区,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从发展边区经济的大局出发,在大力发展公营工商业的同时,把私营商业作为公营商业和对边区军民商品物资供给的重要补充,对私营商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私营商业在边区范围内自由发展。由于边区政府保护和扶持私营商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国内环境相对和平,边区的私营商业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私营商业实行保护和扶持的政策,使边区的私营商业得到逐渐恢复和发展,边区各地新开设的私营商户逐年增加,中小私营商户的迅速增加,而且私营商业资本也随之不断扩大。一方面,一些在内战期间出外谋生的商人纷纷返回边区,重新开业经营,另一方面,由于在抗日初期,边区实行对经营工商业者免收关税和营业税等优惠政策,一些外地的商人也纷纷来到边区投资经商。以延安市为例,1935年延安市的私营商户仅27家,1936年迅速发展到123家,1939年增加到246家,1942年便迅速增加到370家,到1944年发展到了473户,比1935年增加了17.5倍[1]。延安商户的商业资本总额由1936年的300万元,增加到1940年的1100万元,增加了26倍。1944年延安市私营商户的资本总额达到16亿元,比1936年增长了500倍,私营商业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私营商户绝对数量的增加,而且边区私营商业从业分工也日渐细密和明确,经营商业类日常必需的商品居于主体地位。延安是边区的首府,也是边区商业经济的中心,商贸经济发展较快,但在边区其他地区私营商业发展也是较快的。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不仅实行军事包围,而且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禁止一切日用商品和物资进入边区,随后又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边区日用商品的供给骤然紧张起来,边区出现了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为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带领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积极发展工商业经济,调整对发展工商业经济的政策,从政策措施、财政金融上加大了对私营商业支持的力度,特别是对中小商户的扶持,因而刺激和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私营商业在整个边区范围内的全面发展。延安市是边区商业贸易的中心,延安的私营商户在此期间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期,从1940至1941年的两年时间就净增商户75家[2]。

1943年以后,伴随着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边区工业农业及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在政府提出争取实现工业手工业产品自给的号召下,边区的工业手工业生产产品逐渐增多,一些原来经营杂货布匹的私商,亦开始购买织机或开办生产作坊,成为自产兼自销的作坊性商户,开始加工和经营边区自产的手工业成品或半成品,也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如1943年绥德市作坊性商户则由原来的25.9%,上升到34.1%[3]。同时,在1942年前后,边区许多地方富余起来的农民,有能力开始兴办消费合作社或自己办商店,兼营商业。如延安姚店子的贫农童冬旺,土地改革后分得了16晌土地,生活富裕有一半的盈余,开始兼营商业,“现开2个骡马大店,雇2个工人;动产即以其自报的计算,也在2万元以上。”再如延川拐峁村的农户兰风城,他“全家三口人,革命前一无所有,靠揽工度日,……抗战后除经营农业外,兼营副业,生活蒸蒸日上,1940年存款160元,以此款开了一片小店,到如今吃穿不愁,竟是丰衣足食之家了。”[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边区在经过土地改革的老区给农民颁发土地证,维护土地革命的成果;在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边区实行普遍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工商业经济,繁荣市场、稳定社会等“休养生息”经济政策,市场有了较快的发展,边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购买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因此,边区对日用商品的有效需求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对私营商业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施,又进一步刺激和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边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边区群众的消费结构也日渐合理,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品种也大大丰富,各类商品种类较为齐全,市场繁荣,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边区私营商业繁荣的状况。私营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配合公营商业克服边区严重财政经济困难,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保障边区军民日用商品的供给,促进边区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商业政策的制定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中,对私营工商业采取的是保护和扶持的政策。边区对私营商业的基本方针是“对内自由,对外调剂”,鼓励和支持私营商业在边区范围内自由发展。具体政策为“对内自由贸易,奖励发展私人商业。对外调剂输出入,鼓励土产输出及无代用品的必需品输入;限制迷信品、奢侈品的输入,及对边区自给不足的必需品输出;发展商业合作,便利人民交换,抵制商业资本的过分剥削。”[5]边区对私营商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私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保护私营商业的发展,促进边区的工商业经济建设,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私营商业的政策。早在1935年12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成立不久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就颁布了发展陕甘苏区工商业的布告,宣布在苏区“大小商人有充分的营业自由,”“关税、营业税等均一概免收,”并号召工商业者“大胆安心地在苏区经营工商业。”[6]1937年7月6日,即将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其施政纲领中提出了“保护商业,发展合作运动、推广货物流通”[7],以及鼓励私人经商,奖励外地商人到边区经营工商业等主张。1939年1月,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决议中提出了“奖励商人投资,保护商人营业,以利商业发展”的主张。在1939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规定:“奖励商人投资”、“保护商人自由营业,发展边区商业”等,以促进边区私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随后,边区政府相应地制定了保护和扶持私营工商业者,鼓励私人经商,以及奖励外地商人到边区经商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1940年边区开始实行税收制度后,又对私营商业实行低税率的倾斜性政策,以扶持和促进私营商业的发展。

为保护和扶持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在党内明确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有合理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统一认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此问题在全党范围进行了普遍的理论教育。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着重指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应允许和支持私营工商业在边区经济中得以充分地发展。1941年8月6日,毛泽东就边区经济工作问题写信给谢觉哉,信中指出:今后要“大放农贷和合作社贷款,兼放畜牧贷款和私商贷款,以达增加粮食产量,牛羊产量与相当繁荣商业之目的”[8]。1941年7月1日,陈云同志也指出:“对内发展与保护私人商业,并健全与扩大合作社力量和集中公营商业的领导,使它们在商业上起调节作用,促使边区商业资本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最终目的。”[9]中共中央先后在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一些指示中,也明确地阐述了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应该保护有益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发展,应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保护和扶持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私营商业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范围内合理自由地发展,以促进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边区《解放日报》也先后发表了《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等社论,论述和宣传党对私人资本主义制定和实施扶持和保护政策的正确性。

边区政府对私营商业保护和扶持政策的制定,是从边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从边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实际出发,在对有益于边区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边区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保护和扶持的政策,作为边区公营工商业的重要补充,以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和保障边区军民商品物资供给,从而为边区为私营商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商业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为贯彻和实施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保护和发展私营商业的政策,配合公营商业对边区军民的商品物资的供给,边区政府对保护和发展私营商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其主要实施的具体措施是:制定了劳动保护法,正确处理劳资关系;对私营商业实行低税率的倾斜性政策,保护私营工商业者的正当利益;加强对私营商业的指导和管理,严禁和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等行为;提倡和鼓励中小商户的发展,满足边区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制定和实施对实业家来边区投资工商业的奖励政策;制定和实施各类商民享受政治平等权利等。这些具体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从根本上为私营商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对私营商户在经营中经费的困难,政府都能及时地给予信贷的支持和帮助。如1938年日寇对边区的轰炸、1942年边区普遍发生的洪涝灾害等情况下,边区各级政府都及时地对遭受损失的私营商户采取补救措施,发放商业性信用贷款和救济性小额商业贷款,发放普遍救灾贷款、救灾贷款等,给私营商户继续经营和营业以支持,支持他们经营和发展。

边区银行还以各种方式扶持和帮助私营商户的经营,促进私营商业各种业务的发展。1942年,边区银行还曾以抵押放款的方法,来刺激私营商户经营外贸进口,支持私营商户的进出口业务。中小商人与群众联系较为广泛,边区政府也对中小商人实行了一些较为优惠的扶持和保护措施,如规定边区各公营商店,要“团结10至15个小商人,予以便利,廉价批发货物,贷款供给原料并与银行配合建立贷款与商人以资金周转的便利等。”[10]以促进中小商人的发展,便利群众的需求。边区对私营商业政策的制定和不断改进完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私营商业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

陕甘宁边区各项经济建设的发展,也为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陕甘宁边区为打破敌顽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坚持持久的抗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发展边区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经济建设。在大生产运动中还积极发展边区工业经济建设,以争取实现边区工业品、手工业日用品的自给或半自给。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边区农业牧业和工业手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使工业手工业产品迅速增多,逐渐成为私营商店经营的主要商品。边区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产品的丰富,打破了敌顽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不仅保障了私营商业的货源供应,也保障了边区军民日用商品货源的供给,同时也为私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繁荣工商业经济,促进商业贸易发展,还通过增加集市、培育集市贸易来增加物资交流,保护和发展私人商业,促进经济繁荣。边区各地都普遍增加了集市,逢集的天数相距逐渐缩短,集市的规模逐渐扩大,集市商品物资交流也日益繁荣兴旺,成为私营商户交易的一个重要市场。如在1943年,关中分区新建立集市7处,其中新正县3处,赤水县2处。据不完全统计,绥德分区有集市43个,关中分区有22个,陇东分区有集市40个。再如1939年,延安市南区建成的的新市场,“长达两华里,两边商店鳞次栉比,顾客来往摩肩接踵、热闹异常、一派兴旺景象。”[11]边区各地在发展集市贸易中,还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一些专项商贸交易会,最著名的为传统的骡马交易大会,边区各地都先后举办了骡马大会,并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为了繁荣骡马交易大会,便利客商,边区税务总局规定在骡马大会期间部分货物实行减税或免税的政策。边区的民间集市贸易也就成为私商交易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中小私商在集市贸易中最为活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状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商业政策正确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配合公营商业保障了对边区军民的商品物资的供给,促进了边区市场繁荣和生产与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利用、改造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扶持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经验,对新中国建立后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后来进行的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于我们今天壮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样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3][9][10]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四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99,299,359,112,3.

[4]边区人民生活改善调查[N].解放日报,1941-10-30.

[5]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概况[N].解放日报,1941-11-5.

[6]甘肃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11.

[7]陕西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00.

[8]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7.

[1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499.

Policy on Private Commerce in Shan-Gan-Ning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WANG Jin-lin
(Party School of Gansu Provincial Committee,Lanzhou 730070,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Shan-Gan-Ning Border Region develops and implements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mmerce.They are critical factors that make the private commerce in border region rapidly develop.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mmerce in the border region.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spering the commodity market in border region,coordinating public commerce with ensuring the supply of material goods for civil-military in border region,promot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border region.

Shan-Gan-Ning border region;private commerce;policy;implementation

F129.6

A

1009-6566(2011)04-0016-0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甘宁边区私营工商业研究”(批准号:10XDJ002)阶段性成果。

2011-04-27

王晋林(1955—),男,甘肃武山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革命史。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商户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江苏赣榆农商行 上线商户回访管理系统
“543”工作法构建党建共同体
工商银行 银行业首家商户发展中心成立
浅谈商户对信用卡业务的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