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文化软实力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

2011-08-15 00:44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实力办学大学

苏 波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试论高校文化软实力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

苏 波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重大成就,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应当跟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趋势。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对于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软实力

国外高校建立的时间要远远早于中国。尤其是世界公认的名牌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有三四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相比来说我国的高校从成立到现在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知名高校清华北大也不过一百多年历史,并且与欧美国家知名院校相比,在文化底蕴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与国外院校几百年办学发展道路相比,我们国内的高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内外高校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也许能够为我国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高校文化软实力因素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软实力与高校文化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著作《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提出来的。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上世纪90年代,正值约瑟夫·奈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提出此概念固然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而随着历史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国力的增强以及经济科技水平的遥遥领先正是发展“软实力”的结果。在我国,随着国际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冲突、文明碰撞加剧,发展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也迫在眉睫。①本文论述的文化软实力是在其广义的内涵上加以论述的,广义上的文化软实力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其构成要素包括文化、战略、制度和体制、技术及其创新、社会责任履行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成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先头兵”。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水平、科技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我国对于软实力的理解。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观与约瑟夫·奈所提出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不过更多的是不同。中国虽然使用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但这种软实力观是中国特有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都提出具有软实力内涵的思想指导方针,这是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的。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并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观点,加上诸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涵义,都暗含着“文化软实力”的思维。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明确提出了 “中国共产党代表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简而言之,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中对于先进文化的论述已经体现了“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的雏形。

党的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先明确的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实质就是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由此延伸,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都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展开的,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

(三)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具体到高校文化软实力概念的问题上,其内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高校文化软实力外在表现就是高校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科研中形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政策、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根系所在,是一代代大学人共同植缔的,又是为一代代大学人共享共染得。培养大学文化,主旨在于凝聚大学内在的精神品格,内核体现在精神、价值、风尚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实现文明教化,以文化人。”[1]高校文化软实力精髓即大学精神,这也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广义上的内涵。以北京大学为例,一个多世纪来,北京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北大思想也经历了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研究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民族复兴精神和“常为新”的社会批判精神到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精神理念的过程,为积累、孕育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2]北京大学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文化软实力内涵的一个缩影。

依据国务院200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由最初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发展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中,由国内高等教育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而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要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服从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需要,这是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合作办学中的必要性

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包括方方面面,因此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水平是相当必要的。新时代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理念、特色、办学质量等都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各种正面和负面的问题也接踵而来,面对这样的形势,有必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文化软实力运用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必然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可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凝聚力的提升是合作办学机构群体意识的体现,合作办学机构大多依托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如果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就说明我们合作办学的凝聚力培养确实成功了。凝聚力提高了,人才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办学机构的核心力也就随之提升。增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力主要是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来实现。凝聚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彰显了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关切的任务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水平则是解决这个任务的途径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校招生人数猛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在急剧扩张,在这种情形下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问题凸显,解决质量问题迫在眉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只有在深入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打造品牌,在教风学风等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学校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3]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文化的软实力建设。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处于起始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人文素养衰微,学生品德教育相对被忽视,作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精髓是对大学精神的反映,反应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高校要保持旺盛的发展力离不开大学文化积攒下的底蕴。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目的之一就是解决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力的理论指导问题,进而发挥合作办学机构的整体功能,提高合作办学的品位,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力。

(四)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在于践行“创新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动力” 的理念。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直属高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发展文化,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要把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精神的树立、科学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弘扬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要有宽容失败的气度,潜心研究的修养,严谨求学的学风,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摒弃浮躁之风。”[4]随着世界各国愈来愈重视文化对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新的教育战略和文化政策变革层出不穷,文化资源与产业的发展不再仅仅满足于国内,开始向跨国竞争迈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承载着培养具有全球竞争意识、勇于创新的精英人才的重任。只有创新的大学文化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才能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推手,是中国大学最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关键。

(五)高校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着合作办学机构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制度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中外合作办学的综合实力分为硬件实力和软件实力,两者缺一不可。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托高校发展,其硬件实力已经具有较高水平,但是软件实力有待提高,因此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最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发挥高校的品牌效应有很大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向国际化转轨,因此我们更应当以建设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为契机,通过吸收国外知名大学经验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合作办学模式下建设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上文着重论述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那么中外合作办学对于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

(一)教育作用之一在于推动文化的传播,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的都体现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这也是它们之间最主要的联系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方式,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和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5月2日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讲演提到 “中国高等教育过去的发展靠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战略举措,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5]袁部长的讲话很好地解释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吸收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而吸收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他国文化的接受,即对他国在发展高校文化软实力上的认同和接受,并由国内高校加以吸收利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在当代,具体的形式则表现为,以国内重点高校为依托在全球建设孔子学院。以此为契机,在全世界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加深其它国家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了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得更远,加强了我们的国家影响力,“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载体”。[6]

(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国外知名大学文化建设的理念,促进国内高校文化软实力中的理念建设,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以剑桥大学为例,剑桥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学术自由、文化融合”和“以学生为本”为办学理念。“学术自由、文化融合”理念体现在剑桥鼓励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的学生融合在一起,畅所欲言,交流彼此的思想和见闻,拓展思路,开阔彼此的视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于在科学研究中提倡“原创性”的创新精神,课程方面也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的创新性。无独有偶,“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也与我校已故校长,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先生的教育理念相同。钱校长早年留学海外,对于国外的教育理念相当熟稔,在上海大学期间他积极引进西方大学中的三学期制,并且在上海大学新校区建设中积极参与规划,兴建很多体育场,增加体育设备等。钱校长的办学理念即“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受教育者的心灵,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7]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应有这样的作用,通过与国外大学的直接联系,接触了国外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理念,促进了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从中借鉴外国名牌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措施,然后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以及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个性。

(三)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是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主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毕业生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与否。以上海高校为例,上海大学中欧技术学院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合作,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对大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计进行了“再设计”,旨在对学生全面培养,为攻读法国工程师文凭①法国的工程师文凭相当于国际Bologne协定中的硕士文凭,受法律保护,由国家(工程师资格认证委员会-CTI)承认的教育机构(综合大学或工程师院校)颁发。打下基础。这说明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促使经过外国留学生涯的学生回国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带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四)高校知名度与实力也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为国内高校的发展提供国外高校的新思维以及品牌意识。我国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然是不够的,世界前二百名大学排名中,中国的高校寥寥无几,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高校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甚至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发展水平。2010年5月2日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提到“大学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高地,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诞生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积极开展人文交流,以开拓引领创造文明进步的新空间。”[8]此次论坛为内地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的校长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建设也是把我国高校品牌推向国际教育的一次机遇。

(五)尊重多元文化价值观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之一,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目的所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不仅能接触到外国的先进技术和高效的管理经验,各种各样的外国文化也会随之进入我们高校文化建设中,要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容忍不同文化的存在,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和开放的心态对其合理的成分加以学习”。[9]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精神价值观都是在吸收国外高校办学精神以及国内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的,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研究精神则体现着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内在涵义。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可以在文化传播、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提高我国高校品牌效应、吸收先进办学理念、推进人文精神建设[10]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提高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

四、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目标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不足及策略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日趋增多,涉及到文化、人才、技术、办学理念、人文价值观等合作层面,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办学机构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缺少组织纪律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手续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偶尔不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实施;某些高校的领导作风不严谨,态度不认真,随心所欲现象比较严重;对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层次偏低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软实力的建设。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有很多途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对症下药”。如在领导权问题上,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虽多,但管理体制基本是以理事会、董事会和联合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出现,要保证中方的教育领导权就要中方成员不少于总人数的一半,校长或主要负责人由中方担任,同时严格遵守我国制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并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为指导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样可以切实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又如在文化安全问题上要抓源头,强化审查制度,对外方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等加以监督,同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方层次水平及专业设置问题的对策则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审核力度,对已获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及专业设置进行管理、监督、评估和检查,以保证合作办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11]中西部地域不平衡问题则需要国家各部门合理调节教育资源的分配,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基础设施齐全了才能吸引国外高水平学校与西部院校进行合作办学等。

[1]向和.培育大学文化再筑大学精魂[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2]杨河.大学文化软实力与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11-03-09.

[3]付晓东.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8(4).

[4]周济.创造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5]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6]朱陆民.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中华文化,2009(4).

[7]徐琴.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刍论[J].复旦教育论坛,2010(3).

[8]刘延东.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9]王春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的文化冲突与德育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0]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和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23.

[11]王剑波.跨过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75.

The Relations of China’s Soft Power to the University Culture and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u Bo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is the main way that the domestic universities carry out the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foreign universities.At present,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since China's reform. But soft power of universities cultur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Because improving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university;soft power of universities culture

G64

A

1672-3708(2011)05-0060-05

2011-07-05

苏 波(1984- ),男,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实力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实力抢镜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