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司马迁思想感情的表露艺术

2011-08-15 00:48梁建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伯夷太史公李广

梁建邦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史记》中司马迁思想感情的表露艺术

梁建邦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现出很高的思想感情表露艺术。阅读《史记》应该细心领会和理解司马迁对笔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以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理解。

《史记》;司马迁;思想感情;艺术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创作《史记》的最终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2735。在《太史公自序》里也说是为了“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2]3319《史记》作为一部史书,不可能像诸子百家那样直接地用论说来表露作者的观点,而是或直截了当或含蓄深藏地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和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露的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

寓思想感情于形象塑造之中

明代茅坤说到他读《史记》的感受时说:“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力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好士。”[3]241可见《史记》的历史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司马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这期间涌现的历史人物是无穷无尽的,《史记》究竟要给哪些人物立传?给这些人物立传要写他们的哪些事迹?记载这些历史人物的这些历史事迹要表现哪些历史进程,要表达作者的哪些思想?如此诸多问题,是司马迁在筛选历史人物和人物事迹,进行《史记》构思和具体的人物传记构思时需要首先解决的。

从《史记》体例来看,司马迁把本应该列为世家的周天子诸侯国秦的历史写入了本纪,并将其放在《秦始皇本纪》之前,即体现着司马迁秦国统一天下来之不易的思想。而给称王只有6个月的陈涉立为世家,则表现了司马迁反对暴政的思想和对陈涉揭竿而起对秦首难历史作用的高度肯定。

从《史记》结构排序来看,司马迁把《五帝本纪》作为本纪和全书的开篇,表现了他中华民族皆为黄帝子孙和大一统的思想。把《吴太伯世家》排在世家第一,把《伯夷列传》排在列传第一,则体现了司马迁“让”的思想。

在人物事迹的具体选择和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上,也同样体现着司马迁的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李斯列传》开头记载李斯为郡小吏时“入仓观鼠”的细节,即表现了司马迁对李斯自私自利性格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厌恶。《陈涉世家》对陈涉“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1949、“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1950和“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1952豪言壮语的记载,则体现着司马迁对陈涉积极有为、努力改变命运、反抗暴秦的钦佩之情。

另外如,《项羽本纪》记载钜鹿之战道:“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2]307项羽一生70余战,独钜鹿之战描写得最激烈慷慨扣人心弦,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军事才能,也表现了司马迁对项羽所向无敌卓越军事才能的赞扬。

《汲郑列传》记载汲黯和汉武帝的一次对话道:“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2]3106司马迁选择这一细节就包含着对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批评之情。

可知,《史记》写人记事,其人其事的选择和描写,其人其事入传体例的安排,其人其事文章结构的构思,都无不渗透着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借“太史公曰”直接评论

《史记》用来最直接表现司马迁对人物和事件看法的是《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虽然《史记》的“太史公曰”是由《左传》中的“君子曰”来的,都是用来发表作者评论的文字,但《史记》的“太史公曰”更有自己的特点。《左传》的“君子曰”往往是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行为的评价,而《史记》的“太史公曰”则往往是对某一篇目的人物、事件或内容的总体评论;《左传》的“君子曰”没有固定的位置,有些随意性,而《史记》的“太史公曰”则有固定的位置,要么在篇目的结尾,要么在篇目的开头,只有个别的在篇中,而以在纪传结尾的居多;《左传》的“君子曰”内容很简单,往往只是一两句话,而《史记》的“太史公曰”则文字比较长,往往是一段文字,有的甚至很长。如《李斯列传》的“太史公曰”甚至全文引用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借以发表对秦朝亡国的看法。

从内容上来看,《史记》中有的“太史公曰”是对所记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如《商君列传》对商鞅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评价,《游侠列传》对郭解的事迹进行了评价,《燕召公世家》对召公的高度赞美,《滑稽列传》对淳于髡、优孟、优旃等机警聪明的赞扬。有的概括并说明了所记载的内容,如《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太史公曰”。有的交代了写作所记载内容的有关情况,如《五帝本纪·太史公曰》先写了“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儒者不传的情况,然后说明自己实地考察五帝和观《春秋》、《国语》的所得,最后表明他是“择其言尤雅者”[2]46而写《五帝本纪》。

《史记》“太史公曰”直接表露司马迁的思想感情,往往写得情真意切,感情强烈。诸如《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2]2503《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史公曰》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2]2451—2452都是司马迁很动感情的文字。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公开站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字,对研究司马迁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叙事中思想感情的巧妙表露

司马迁把自己的感情也蕴涵在了《史记》的行文语言当中,而且常常是在不知不觉的描述中巧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如《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2]2176其中的“然后已”,既包含着司马迁“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的思想,也包含着司马迁对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隐忍就功名”[2]2183的敬佩。《李将军列传》中“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2]2871“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2]2872文字间洋溢着对李广的治军才干和威势的无限钦佩之意。李广被迫自杀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2]2876,则又饱含着司马迁对李广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另外如《平准书》中:“至今上(指汉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2]1420语气连贯,娓娓道来,颂扬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而对汉武帝时“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2]1420等社会丑恶现象则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表现出对国家经济空虚的深切忧虑。而《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笃信神仙说时曰:“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2]1384“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2]1397“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2]1401“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2]1403则蕴涵着司马迁认为神仙说荒诞无稽的思想和对汉武帝笃信神仙的批评及讽刺。《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阴陵被田父所骗时写道:“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2]334其中的“绐”和“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即包含着司马迁的无限遗憾惋惜之情。

叙事中情不自禁的议论

司马迁在记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有时在记叙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事迹道:“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2]2123“怨邪非邪”就包含着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事迹的颂扬,和对饿死而有怨言的看法。

《律书》记载汉文帝时的经济繁荣和百姓生活富庶说:“至孝文即位……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2]1242又说:“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2]1243借孔子所称的“有德君子”来热情赞美汉文帝。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曾情不自禁地说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2]3181另如《封禅书》说:“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2]1369“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之迹为解,无有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2]1403—1404都有司马迁在叙述中突然插入的评论之语。

思想感情在虚笔之下的深深隐含

有时司马迁也借用虚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平准书》说道:“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等,黄金以溢名,为上

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2]1442—1443在这里,司马迁采用了虚笔描写方法,从文章语气上看是一直在写秦,其实“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一段文字,正是写汉武帝的,表现了司马迁对汉武帝“外攘夷狄,内兴功业”使国家经济空虚的强烈不满。《太史公自序》记载了司马迁同壶遂的一段对话: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2]3299—3230其中的“否否,不然”和“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也都是虚笔,司马迁真正的含义和字面意思刚好是相反的。

借别人之口或诗歌谚语发表意见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常常借用别人之口或诗歌谚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文帝曾对李广说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2]2867司马迁在此借用汉文帝的话,揭示了汉武帝对李广的刻薄寡恩和赏罚不公,揭示了李广悲剧的根源。《淮南衡山列传》引用当时的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2]3080,讽刺揭露汉文帝逼死淮南王刘长的行径。《淮南衡山列传·太史公曰》还引用《诗经》“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句,并高度赞扬道:“信哉是言也。”表明他对淮南王、衡山王“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2]3080的态度。《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司马迁引用了当时流行于颖川一带的一首歌谣:“颖水清,灌氏宁;颖水浊,灌氏族。”[2]2847表现了人们对灌夫在颖川一带横行作恶的诅咒。《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引用“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2]3145歌谣,揭示酷吏的凶恶残暴。《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引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2878的谚语,来赞扬李广的品德功劳,说明李广的影响之大。诸如此类的借别人之口,或引用诗歌谚语俗语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在《史记》中是相当普遍的。

借用修辞手法表露思想感情

司马迁也常常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田单列传》“太史公曰”中说:“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其田单之谓邪?”[2]2456如果单就表达意思来说,这段文字写到“奇正还相生”就足够了。而司马迁却在这段文字中四次用到比喻,既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又通俗易懂。司马迁首先用“环之无端”比喻“奇正”相互转化的道理,接着用“始如处女”和“后如脱兔”来分别比喻田单在战斗前和战斗中的奇谋。说田单先首向燕军示以弱小,然后抓住战机,用火牛阵冲杀燕军,如脱兔之迅猛,具有能出奇制胜的才干。表达了司马迁对田单军事才能的无限赞美。

《项羽本纪》描写项羽勇猛善战,曾四次重复“莫敢”:杀会稽太守,则“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杀宋义,则“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领兵救钜鹿,则“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表现了司马迁对项羽军事才能的钦佩。明代凌约言说:“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服‘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羽救钜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4]27《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称信陵君为“公子”者多达147处,比记载其他几位战国公子传中称“公子”的总数还要多出几倍,以此抒发他对信陵君的敬佩感情。李景星说:“传中称公子者,凡一百四十七,因其钦佩公子者深,故低徊萦绕,特于繁复处作不尽之致。”[5]254就很成功地运用了重复修辞的手法。《李将军列传》记载道:“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2]2873则运用对比修辞手法,以李广和他的堂弟李蔡对比:对李广生不逢时和不得封侯表示深切惋惜。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思想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现出很高的思想感情表露艺术。我们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应该去细心领会和理解司马迁对笔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以便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理解。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文录[M]//张大可,安平秋,俞樟华.史记研究集成:第六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4][明]凌稚隆.史记评林[M]//张大可,安平秋,俞樟华.史记研究集成:第三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5]李景星.四史评议[M]//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党大恩]

Abstract:By a variety ofways,Sima Qian expresses his evaluation and strong feelings ofhistorical events and historical figures in Historical Records.These well reflect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Sima Qian and his disclosure arts.So,we should Comprehend and understand carefully the evaluation and strong feelingswhile reading Historical Records.By doing these,we can learn more about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Key words:Historical Records;Sima Qian;thoughts and feelings;arts

An Expression Art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Sima Qi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LIANG Jian-b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I206

A

1009—5128(2011)01—0003—04

2010—07—07

梁建邦(1953—),男,陕西潼关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猜你喜欢
伯夷太史公李广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伯夷列传 / 杨明臣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李广的故事
An improved potential field method for mobile robot navigation①
朴趾源의「伯夷論」연구*——논증 방식을 중심으로
不食周粟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