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还是对话?——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多声部合唱

2011-08-15 00:47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巴赫金声部英语专业

顾 敏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经济健康迅猛的发展对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新挑战,以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英语专业教学又该如何求得新的生存与发展呢?为此,国内众多学者殚精竭虑,献计献策,一时间他们的声音成为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盏盏指路明灯。各高校或以某些学者的观点为指南,或以另外一些学者的理念为纲要,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风风火火的教改浪潮,这些形式各异的浪潮,反映的是人们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不同指向和结论,它们或相符或相左,共同构筑了教改的多声部特征。然而当前,有一个“怪圈”普遍存在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即各种教改的声音并没有形成平等的对话格局反而呈现出格格不入的态势,其主要表现是:一种教学理念得以运用就意味着另一种教学理念需要退出,所以在课堂上要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要么沿用“教师‘独白式’教学”,要么采用“浸入式语言教学”要么继续传统外语教学,要么欣赏经典文学作品要么学习实用语言素材,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人为地把多声部的辩论变成了“独白式”的霸权话语。

可喜的是,源于文学研究领域的巴赫金对话理论为我们开启了走出“怪圈”的大门,让多声对话的概念深入人心并指引着我们探索改革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新思路。本文将结合巴赫金的多声性研究,探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多声性问题,以期推动英语专业教学真正实现多声部合唱。

1 巴赫金的多声性研究

多声性(polyphony)的概念源于前苏联著名学者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用以指称陀氏小说中不同声音的众声合唱。巴赫金认为陀氏笔下所描述的主人公“声音”既不是服从刻画人物或展示情节的需要,也不是作者思想和立场的表现,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并“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够反抗他的意见”(巴赫金1998a:4),也就是说,作者的声音只是构成多声的一个“声部”而已,他和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以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参与对话。多声性理论不仅是巴赫金对文学的思考、理解和看法的抽象反映,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其间对话的艺术思维不仅撑起了他的文学理论的大厦,而且表现出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与把握——通过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不同意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逐步接近真理。所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巴赫金的理论定会给后来的研究者以源源不断的有益启迪,尤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多声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2 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多声部”

众所周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发展前进的道路上,改革才是硬道理,而在此期间涌现出来的各种观点不正是唱响改革的一个个独立声部吗?按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这些改革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巴赫金 1998b:356),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声部”的存在恰恰是改革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的具体表现。那么,我国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能否实现真正的众声合唱,各种教改的声音是否可以走出“独白”,在对话中共存,直接关系着改革的成败。鉴于此,本文将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三方面探析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多声性,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将对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教学模式的多声部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古往今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视为教师的神圣职责,这种古老的教学理念传承下来便产生了今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讲授型课堂越来越成为众矢之的,人们批评它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于是在改革的呼声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而与此同时,它的对立面——“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又该何去何从呢?是销声匿迹?还是作为另一个“我”与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对话的关系?为了找寻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回到巴赫金的世界里,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任何时候,一种刚出世的新体裁也不会取消和替代原来已有的体裁。任何新体裁只能补充旧体裁,只能扩大原有的体裁的范围。因为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主要的生存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它是无可替代的”(巴赫金1998a:361)。事实上,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课堂还是注重交际的互动型课堂引领风骚的时候,在教育领域,传统的讲授型课堂始终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尤其在学生的入门阶段,“没有引人入胜、循循善诱的独白,交往与对话就没有良好的实行基础”(吕洪灵 2006:62)。“教”和“学”就好像陀氏小说里两个独立而平等的声音,只有让它们展开充分的对话,“努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结合”(王守仁 赵文书 2003:28),才能继续推动教学改革顺利向前发展。相反为了结束教师一言堂的时代,而全面肯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全盘颠覆教师独白式的教学,以一种话语霸权代替另一种话语霸权,势必影响改革的进程。

2.2 课程设置的多声部

对语言本体的争论反映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课程设置要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二、课程设置要体现英语的人文性,强化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际工具,在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200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英语专业为期四年的2000-2200总学时中,专业知识型课程所占学时比例为15%左右,专业技能型课程为65%左右,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20%左右。这里所说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写、读、译各种能力的课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过硬的语言技能是当前英语专业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然而事实上,光有厚实的语言功底还不足以从容应付复杂的国际交流,因为语言毕竟是“一种文化,一种与各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相联系的文化,而不是一种失去了内在灵魂的工具性语言”(王鹏飞2001:78)。语言的存在恰好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存在,换句话说,学好英语除了要掌握它的基本使用规则和相当数量的词汇外,还应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通过对比研究多种文化的异同,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他们的人文内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要积极建设好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方面的课程(胡文仲孙有中 2006),如英美小说选读、英美诗歌欣赏、英美戏剧研究与欣赏、英美文化解读、欧洲文化概论、英美国家国情学等,甚至还可以开设中国古典文学欣赏、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发展史等。总而言之,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视野、有思想的,不仅会表达,还应该有表达的内容和深度。所以无论是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观点还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都不可能成为课程设置的唯一声音,这两种观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共同谱写了一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声协奏曲。

2.3 教学内容的多声部

教学内容是呈现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工具,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学内容改革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外语教材显得“内容陈旧、重经典轻现代、重文学轻实用”(井升华 2004:49),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材必然会受到重视,这是面向下一个世纪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井升华1999:23)。诚然,在当前教学内容改革的舞台上,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渐渐淹没了其他声音。这种基于市场需求决定论的呼声“由局部、近期的功利驱动,将导致整个教育机体以致受教育者个人的实用主义”(《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10),它的独白世界终将被众声辩论的对话世界所取代,就像巴赫金说的:“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它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就会退化以至死亡。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巴赫金 1998a:114)。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尽管英语专业注重社会需求的趋势正在逐渐增强,那些包含有比较广阔,比较经典,比较深入的人文社会知识的传统外语教材还会继续存在并对培育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英语专业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符合课程设置的多声部要求。

3 结 语

“世上还没有过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只在前头”(巴赫金 1998a:221)。巴赫金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对话是不可完成的,只要生存着平等且自由的声音,它就会持续下去。这种对话的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恰好揭示了多声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着眼于教改的三个层面,即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对这三个层面上呈现的不同“声音”进行研究,尝试探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多声性”,作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多声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同时召唤读者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尽量克服由一种主宰理念支配的思维定势,积极树立“多声齐鸣”的对话意识。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a.

2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b.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胡文仲 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5 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6 井升华.从内容产业谈外语内容教学[J].外语教学,2004(2).

7 吕洪灵.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8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写在中国加入WTO之际(一)[J].外语界,2001(5).

9 王鹏飞.浅议高校外语专业之现状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4).

10 王守仁 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3(1).

猜你喜欢
巴赫金声部英语专业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