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之死》的主题意义与叙事策略

2011-08-15 00:49方智敏
关键词:特德兰姆老太婆

方智敏

《林中之死》的主题意义与叙事策略

方智敏

在短篇小说集《林中之死》中,安德森运用独特的视角与叙事策略,以死亡与畸变为主题,探讨了人生的价值、畸变的成因,以及对美国现代工业社会的幻灭。

舍伍德·安德森;《林中之死》;死亡;畸变

1933年出版的《林中之死》是安德森最后一部,也是他在悲剧主题和叙事手法上最成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安德森在这部短篇集里探索了死亡的意蕴和生命的价值,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马尔科姆·考利在评论《林中之死》时指出:“仍然是新颖生动的和令人惊奇的当代风格,这些质朴无华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探索了男人们和女人们的梦想与情感。这里,在《林中之死》中,我们随着舍伍德·安德森的独特的视角,走进了人性的更深层之处。正如在《俄亥俄州的温斯堡镇》一样,他带着我们来到美国的中部,在一片荒凉,孤独的景色中,有一个喜欢内省的男人,正在探究着他的世界的意义。 ”[1]298

一、死亡是一种解脱与完美

主题篇《林中之死》被普遍认为是安德森的最优秀短篇小说,它在死亡主题的悲剧性和叙事艺术性方面是安德森的最成熟的作品。故事描述了当时美国农村妇女在饥荒年代的悲惨境遇,揭示了丑恶的契约奴制度,并对死亡的意蕴进行了探索。

故事讲述了一位叫格兰姆斯的老太婆,从小就没有父母亲,在一个德国人的农场里做契约奴,整天喂牲口,做家务。长大后,那个德国人老想占有她。有一次一个叫杰克·格兰姆斯的年青人来农场打工,看上了这个姑娘。经过与德国人的一番博斗,杰克带走了这个姑娘并和她结了婚,育有一男。杰克是个无赖,到处偷鸡摸狗,儿子长大后与老子是一丘之貉。为了养活游手好闲的丈夫和儿子,她只得养了一些牲畜家禽,辛勤劳作,不到四十岁就成了一个老太婆。在一个大雪天,老太婆背了几个鸡蛋到镇上换些吃的东西,在回家路上,由于劳累想坐下休息一会儿,被冻死在一棵树下。几只家里跟去的大狗把老太婆的尸体拖到空旷地,撕裂了她的衣服并叨走了背包里的东西。在月光下的雪地里,老太婆赤裸的尸体像一尊洁白的美神大理石雕。

安德森指出,格兰姆斯老太婆的不幸命运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是当时契约奴的悲惨写照。她“是那些几乎无人知晓,不知姓名的许多老太婆中的一个。”[2]1

安德森认为死亡并不可怕,格兰姆斯老太婆的死是一种解脱,从痛苦、残忍和毫无意义的生活中的解脱,是大自然的神秘与造化,是一种人生的宁静与完美[3]52。

在《林中之死》中,安德森运用了许多现代叙事手法:第一,不可靠叙述者。也就是说,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讲述的各种特征消弱了可靠性”[4]83。不可靠叙述者意味着不必要给读者以精确和冷酷的事实,故事只是叙述者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的个人解释,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理解和反思。第二,内聚集,多视角。《林中之死》至始至终都有两个人的视角,一个是少年的“我”,另一个是成年后的“我”。一个追求真实,捕捉死亡的神秘与美,另一个用沉思,内省的目光来看待格兰姆斯老太婆的死,力求作出一个完美的解释。当描写到老太婆内心活动和被冻死的情景时,安德森运用了视角越界的叙述手法,从内视角转向全知视角,使场景的描写更加生动。第三,感情的误置。这种叙述手法在故事中用来营造一种死亡的神秘气氛,安德森详细地描述了那几只狗在女主人死亡前后的表现,用狗的跑圈动作使故事达到高潮。第四,象征。白雪对格兰姆斯老太婆是一种还原解脱的象征,安德森用白雪来赞美她的无私奉献和纯洁的本质。第五,顿悟:自我启迪和自我完善。少年的“我”对格兰姆斯老太婆的死不太理解,也无法作出解释。成年的“我”在故事的编撰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5]18。第六,圆圈式的散文体结构。格兰姆斯老太婆从一个契约奴小女孩到女人,从牲口喂养人到不幸者,最后又还原成一个洁白的小女孩。安德森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不用直线性结构,而用圆圈式结构,目的是要找出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意义和美,这也是贯穿在《林中之死》这部集子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与关爱

《兄弟之死》是这本集子中的另一篇以死亡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安德森在这篇故事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以及不同方式的死亡意蕴,强有力地批判了美国现代社会的拜金主义,体现了对美国梦的幻灭。故事采用双线交替行进的叙事结构,通过家族中的两个孩子的目光,用多视角,内聚焦第三人称叙事情境的手法讲述了弗吉尼亚南部农场主约翰·格雷一家子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约翰·格雷要砍掉农场中的两棵大橡树,遭到妻子的反对,因为这两棵大树是她爷爷亲手栽种的,象征着他们家族过去的繁盛。格雷的大儿子唐出乎意料地站在母亲一边,目的是想趁机夺取家族大权,父子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执,但唐失败了。在离家出走几天后,又不得不回来,向父亲格雷低头认错。另一条线讲述格雷的小儿子特德,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断定他随时都可能死掉,父母和大哥严格控制他的活动。但特德生性爱好自由,毫不在乎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11岁的他就学会了抗争。姐姐玛丽不仅细心地照料他,而且支持他。在一次与母亲的抗争后,姐弟俩获得了完全的自由。特德并没有突然死去,他死于几年后,走得平静安详,“是在夜里睡梦中走掉的”[2]172。

安德森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而自由来自抗争。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其他人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束缚时,他的生命才会体现出价值。

在《兄弟之死》中,安德森也运用了一些叙事手法来增强故事的艺术效果。第一,天真的叙述者。“天真的叙述者是对他最尊敬的一个成年男性逐渐产生了幻灭感。”[6]61玛丽和特德原本对父母和大哥唐非常崇拜,因为他们创造了巨大的家族财富。但从砍树冲突中,姐弟俩的崇拜完全被颠覆了。安德森用顿悟手法来描述玛丽和特德的成长,让两个孩子对残酷的大人世界有了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象征。(1)两棵大树是美国梦幻灭的象征。(2)墙,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和理解的象征。格雷的砍树行动筑起了一堵高墙,墙的一边隔离了玛丽和特德,另一边隔离了家里的其他人。(3)唐与特德,两种死亡的象征。一个是精神上的死亡,虽生犹死;另一个是肉体上的死亡,虽死犹生。第三,感情的误置。安德森用感情的误置来描写那两棵大树,以衬托格雷的冷酷无情。特德认为大树是有生命的,被砍倒的大树会疼痛,会流血,会发出痛苦的呼喊。安德森认为,就像被砍倒的大树一样,狂热追求财富的格雷家族很快就会衰亡,这是必然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安德森对大自然的敬意和对美国物质主义社会的幻灭。

三、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自我的复苏

本集子中的另外4篇故事,《还乡》《另一个妻子》《洪水》和《在陌生的小镇》也是围绕着死亡的主题,但把死亡的主题和女人联系了起来,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反思和探索。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白领阶层,都失去了妻子或心中的女人,对现有的成功生活产生了厌倦,都在探索着人生的意义,重新追求新的生活,找回往日的自我。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面对现代工业的重压,这些白领畸人的未来生活还会成功地走下去吗?

《还乡》讲的是一位在纽约事业有成的建筑师约翰·霍尔登,离开家乡18年后,衣锦还乡的故事。

在《另一个妻子》故事中,一位医生厌倦了在城里的行医工作,想来到乡下休整一段时间,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深爱他的妻子2年前去世了,给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

《洪水》说的是一个学者畸人故事。一位大学教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有关价值的问题,妻子已去世多年,他感到非常的孤单。

在《在陌生的小镇》里,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一个大学教授,讲述了自己为什么不断地离家出走,漫游在陌生的地方。

这几篇故事的叙事手法很接近:零聚焦和外聚焦,变换视角,交叉使用叙事情境,在同一篇故事里同时使用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使故事的结构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另外,这几篇故事安德森都运用了“不充分陈述法”,换句话说,安德森在故事中只暗示,没有进行直接描述,要求读者自己看出结果来。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安德森在这几篇故事里强调了在妻子去世后,男人的畸变。面对现代工业时代的重压,男人正在失去往日的风骨,因为失去女人使他们失去了心中的希望。

四、结语

布罗姆·韦伯指出:“安德森作品的重要主题是生活中的死亡悲剧,由于缺乏个性加上情感的麻木,现代人已经成为一具具毫无生气的躯壳,不再拥有人类和社会的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再普遍不过的老问题了,虽然在20世纪初当安德森第一次阐述这个问题时还是处于蛰伏期。”[7]6安德森在表现现代工业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畸变方面开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先河,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文·豪指出,与以往作家的创作主题不一样的是,“许多美国作家把现代世界中爱的丧失作为创作的主题,但是其中很少作家,或者甚至没有一个作家像安德森那样充份地用满怀的爱来表现了这个主题。”[8]109

[1]Sherwood Anderson.Death in the Woods and Other Stories[M].W.W.Norton&Company,New York,1961.

[2]舍伍德·安德森.林中之死[M].方智敏,译.香港新闻出版社,2008.

[3]Abraham P A.Sherwood Anderson and the American Short Story[M].Creative,New Delhi,1994.

[4]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Malcolm Cow ley.Anderson’s Lost Days of Innocence[M].The New Republic,1960.

[6]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Brom Weber.Sherwood Anderson[M].University ofM innesota Press,M inneapolis,1964.

[8]Irving Howe.The Book of the Grotesque[M].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William Morrow&Co.Inc.1951.

I106.4

A

1673-1999(2011)17-0103-02

方智敏(195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003)人文传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现代文学。

2011-06-21

猜你喜欢
特德兰姆老太婆
段落(2)
狼与老太婆
扫帚也有梦想
表面裂纹的激光超声可视化兰姆波检测研究
最好的老师
铅笔描绘雪世界
11月微寒,来一口热奶油兰姆酒棕吧
电视坏了
老伴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