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的《温莎的风流妇人》

2011-08-15 00:49孙远用
关键词:福德温莎巴赫金

孙远用

狂欢的《温莎的风流妇人》

孙远用

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温莎的风流妇人》,并从狂欢化形象和狂欢化语言方面分析剧中狂欢化的具体表现,揭示莎士比亚喜剧中浓厚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及其代表的民间诙谐文化美学。

《温莎的风流妇人》;巴赫金;狂欢化形象;狂欢化语言

巴赫金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的溯源可以说打破了许多壁垒而闯入了常规生活和常规世界观的许多领域……整个文学都实现了十分深刻而又几乎无所不在的狂欢化。”[1]171“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结构里也能揭示出重要的狂欢化因素。”[2]319同时,他从狂欢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四部经典悲剧做了评述,并谈到历史剧也存在狂欢因素。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温莎的风流妇人》①,并从狂欢化形象和狂欢化语言方面分析剧中狂欢化的具体表现,揭示莎士比亚喜剧中浓厚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及其代表的民间诙谐文化美学。

一、《温莎的风流妇人》的狂欢化形象

“狂欢式所有形象都是合二为一的,他们身上结合了嬗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当面与背面、愚蠢与聪明。”[3]180这种两面性的形象连同由此带来的狂欢式的笑,集中体现着狂欢式世界感受的“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交易性,反对孤立自足的封闭性。 ”[4]17

(一)“小丑式国王形象”

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脱冕是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给国王戴上皇冠,送上象征权威的手杖等进行加冕,随后又进行换装,殴打,贬斥,给予其无情脱冕。这个过程最能体现“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即“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1]163。这种仪式是狂化化精神的核心体现,这类“小丑式国王形象”是最典型的狂欢民间节日形象。在本剧中,福斯塔夫最能代表此类形象。

最初,大家都尊重他,嘉得饭店的老板甚至认为他“像个皇帝,像个凯撒,像个土耳其宰相”。福斯塔夫,这样的“皇帝”在他炮制求爱信,企图勾引佩芝太太和福德太太后,便开始了他的国王的狂欢表演。福斯塔夫满心欢喜等待美梦来临,佩芝太太和福德太太却想着办法捉弄,报复他。当他兴致勃勃去赴约时,却经历了三次加冕和脱冕。“出身高贵,谈吐文雅”的爵士被骗自愿钻进满装脏衣服的篓子,“像一车屠夫切下来的肉骨肉屑一样”被仍到泰晤士河旁边的烂泥沟里,“足足灌满了一肚子的脏水”;换装扮成装神弄鬼的“勃伦府的胖婆子”后,被福德打得“五颜六色,浑身挂彩”;在温莎林苑扮作赫恩的他,再次被假扮成精灵的小孩子们拧得遍体鳞伤,被蜡烛烫得丑态百出。巴赫金认为狂欢国王形象具有两面性特征,给狂欢国王加冕和脱冕也是合二为一的。看看副斯塔夫:人称爵士,腰身两码,是个“庞大多汁的南瓜”;脱冕后却是“又老,又凉,又干枯,腐臭不堪”。他只有“老皮囊”,却和青年人一样朝气蓬勃,好动好风流;三次加冕为“王”,受人吹捧、赞美、尊敬;三次脱冕,被玩弄、殴打、嘲讽,最终为小丑。

加冕和脱冕是合二为一的,加冕不是长久的加冕,加冕只是为了更彻底地脱冕。脱冕也不仅仅只是消极否定,还能表现出否定,颠覆后,更新,交替而衍生的创生的积极面。福德向福斯塔夫探听虚实,反复被骂做戴绿帽子的“混蛋王八”,他却不敢声张,忍气吞声,只能继续吹嘘福斯塔夫,给他加冕。这样,福德同时经历了福斯塔夫的加冕和对自身的脱冕。他兴师动众,带领正直绅士将自个儿家里翻了个底儿朝天,准备当众捉奸,却两次扑空,自取其辱。他试图要求众人给自己加冕,实质上正是这样的加冕努力成就了他的自我脱冕。福德最后重获了爱情,洋洋得意,看似是福德最终获得加冕,但福德本人的虚伪和丑陋从福斯塔夫脱冕的过程中显露无疑。福德的加冕反而更明显是自我脱冕,福德也正是从福斯塔夫的多次脱冕中渐渐认识到错误。脱冕具有双重意义,而这样的狂欢形象也是二律背反的。

(二)火的形象

“狂欢节上火的形象,带有深刻的两重性质。这是同时既毁灭世界也是更新世界的火焰。”[1]166同样体现着死亡和诞生合一,集中代表着狂欢精神。当福斯塔夫头戴大角,手摇铁链准时出现在橡树旁时,埋伏在锯木坑的假扮小妖小精灵们 “乱唱地窜出来”,“狠狠地拧他”,“用他们的蜡烛烫他,直到他说实话为止。”这里的火给福斯塔夫彻底脱冕,是对他所代表的没落贵族王权的颠覆,标志他作恶的结束,也代表其他狂欢大众自由开心生活的开始,新生活的开始。

(三)笑的形象

狂化节上的笑,“指向权力和真理的交替,世界上不同秩序的交替……笑针对交替的过程,针对危机本身。”[1]167是双重性的。剧中斯兰德、凯斯、樊顿三人同时追求安佩芝。佩芝夫妇以为女儿会同各自喜欢的青年结好,并各自为女儿偷做安排。没料到女儿另有计划:表面上答应与其他二人的婚事,在大家认为安排得万无一失时,选择和樊顿偷偷结婚,并弄出一堆笑话,最后在集体狂欢大笑中得到祝福。这中间有安和樊顿的多次笑声,既是对权威,尊严的挑战,也表现对自由,平等的大胆追求。其他人的笑声也具有两重性,有对安的智慧和勇气的称赞,有对愚蠢的斯兰德和可笑的凯斯的讥笑,有对自身的嘲笑,也有对自由快乐的欢呼。所以,狂欢之笑“有死亡与再生的结合,否定(讥笑)与肯定(欢呼之笑)的结合”[1]167,深刻体现民间戏谑的力量,反映了狂欢式世界感受。

二、《温莎的风流妇人》的狂欢化语言世界

所谓“狂欢化语言”,就是指建立在狂欢世界感受基础上的一种不拘形迹的语言。它与官方规范、严肃、单一的语言相对,以广场吆喝吹嘘、赞美、赌咒发誓、辱骂、双关语等形式,打破约束,嘲弄正经,颠覆官方秩序,否定权威,制造出一种民间狂欢广场上的反讽、笑谑,体现此类文本独特的审美张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剧中的狂欢语言世界。

(一)广场吆喝与吹嘘,夸张的赞美

巴赫金指出,中世纪民间狂欢节上的广场语言呈现一种自由、谐谑和游戏的精神,那些廉价的小贩式的吹嘘口吻“总是反讽性的,总是在多多少少自我嘲笑……往往都充满着笑声”[2]182。这样的情形在剧中处处可见。

魁格莱给福斯塔夫送信,给他带去好消息:福德太太约他晚上幽会。聪明的魁格莱深知其中秘密:太太们想趁机惩治那个贪财好色的没落爵士。她这样说:“您已经把她弄得神魂颠……朝廷上最漂亮的大臣也永远不能使她这样神魂颠倒……可是我老实告诉你,他们永远不能赢得她的一瞥……她全看不上眼。”一方面她挑起福斯塔夫的欲望,对福德太太的美貌大肆赞美,一口气罗列了几乎所有她的追求者:上从贵族、大臣、爵士、绅士、下至女王的各类侍从,让福斯塔夫垂涎欲滴,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她吹嘘福斯塔夫的魅力,冠冕堂皇地倾诉福德太太对他的倾慕。连用了好几个排比句和否定句,振振有词,气势如虹,让福斯塔夫欲火中烧,心花怒放,坚定不移去赴“约”。这就是明显的广场吆喝语言,集市上骗子和药贩式的吹嘘,有夸耀也有反讽,夸中带骂,骂中带夸。

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福德探访福斯塔的情形里。福德得知福斯塔夫向自己妻子调情,醋劲大发,化名白罗克向福斯塔夫探听虚实。他口头上讨好福斯塔夫是个“学者”,“交游广大的绅士,在社会地位和私人品格上都是烜赫一时的,……军事的礼仪和学术的成就是众所公认的”,心里却是愤怒得咬牙切齿。

由此可见,广场吆喝与吹嘘,夸张的赞美是正反同体,一体双身的。既是赞美也是辱骂,没有分成两个部分,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着民间文化的狂欢精神,彰显狂欢广场群众语言的活力与张力。

(二)赌咒、发誓、骂人话

剧中大量出现的赌咒、发誓、骂人话揭示出广场语言的贬低化、肉体化特征。即把被骂者“发落到绝对地形学的肉体下部去……即肉体墓穴中去,让他们归于消失而再生”[2]33。比如:“下贱的狗牧师! ”“狗杂种,臭猢狲!”“我要拿你的尿壶砸你的混账脑袋。”“让弋鹰抓你的肠肚子。”“碎肉香肠”,“臃肿尸身”,“腐臭不堪的脏腑”等。这种来自狂欢节的民间语言,相对于官方理性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对方降格到非理性,贬低到身体下部,与生育有关的部分。充分体现民间广场语言的狂欢双重性。人体的下部与宇宙的下部一样,既是死亡埋葬之所,又是诞生成长之地。死亡与新生相伴相随,世界的交替与更新是永恒节律。语言具有世界观意义,而狂欢化的核心体现,民间文化最好的载体莫过于狂欢的广场语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温莎的风流妇人》中狂欢语言的使用和狂欢形象的塑造,突破了官方语言的禁忌和束缚,体现着民间话语的自由和杂语特征,让我们感受到纷繁复杂的民间生活和多重价值观念的交锋和杂陈,体悟到民间自由舒放的语言魅力和生机,以及酒神式的追求快乐、自由、平等的狂欢式世界感受,以及狂欢化核心精神:可颠覆性、可转化性、双重性及更深刻的全民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

注释:

①剧本的中文译文和剧本引文均出自梁实秋所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G]//巴赫金全集:第5集.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巴赫金.拉伯雷研究[G]//巴赫金全集:第6集.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4]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I106.4

A

1673-1999(2011)17-0108-02

孙远用(198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545616)鹿山学院助教。

2011-05-22

猜你喜欢
福德温莎巴赫金
拉什福德:作文成真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煎饼赛跑
目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恋母情结的研究
温莎小镇的自省碑
泰斯福德防爆轮胎
最美妙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