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异质文化融合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

2011-08-15 00:45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关键词:林语堂异质译者

常 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论异质文化融合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

常 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林语堂一直被誉为“中西文化之间的游者”,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中西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通晓,将中国古典文化译介到西方社会,促进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因此将在异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以林语堂的小品文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在东学西渐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

文化视角;文化交流;翻译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12-13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My Country andMy People《吾国与吾民》、Momentin Peking《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轰动欧美文坛,影响深远。他不仅介绍中国的哲学,而且又广泛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等,“有的文章被美国大学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认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为阐释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作为国际笔会的副会长,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创作无疑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人们惊叹于林氏那“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敬佩有深感惭愧”的精纯娴熟的英语。

林语堂先生不仅进行英文创作,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英汉双语翻译,其中最卓越的成就在于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推介到西方,让西方读者通过其翻译作品,了解东方中国的古典文学以及文化的魅力。

林语堂先生所选取的翻译材料,多是与文人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品文、散文,这与当时翻译“国民性”,建立新文化的翻译主旋律无疑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林语堂先生以自己书写浪漫、革新、快乐、自由和日常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中去,赢得了自己在翻译领域中的一席之地。林语堂先生采用一种“送去主义”翻译策略,他认为“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1]13尤其注重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文人的精致典雅的生活情趣,由此林语堂挑选翻译了沈复、李清照、苏轼等人的散文、小品文。林语堂如同一位东方的智者,以其翻译作品,将中国文学和儒道文化传播到西方,纠正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误解与误读。林语堂先生曾于1933年专门撰文写了近万字的《论翻译》,可以说是林先生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的文章。

文章中林先生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认为翻译艺术依赖三条:“一是对原文文字及内容上有透彻的理解;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流畅的中文;三是译事上的训练”。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三个标准:“忠实,通顺和美”,林语堂又将这三个标准阐释成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以及对美的责任。”[2]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逐渐将研究重心从对“对等”、“等值”的探讨转移到研究文化、赞助人、出版商和翻译诗学对翻译的影响等等。Bassnett和Lefevere等人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从宏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现象和翻译活动”。[3]将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研究的范畴。翻译活动不再只是在语言层面的活动,翻译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在这种跨文化的活动中,如何有效、准确地将源语中的文化和文学信息在译入语中表现出来?东西方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与隔膜,思维以及表述的不同,译者在译文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这是每一个译者都要直面的问题,林语堂先生在处理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时,从阐释的视角切入,不仅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视角,也进入到原作的审美视角和原作者的臆造的想象空间,通过翻译将东西方独特的文化进行整合,传神流畅地传递出原文学作品的魅力。下面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小品文为例,体会林语堂先生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是如何翻译文化专有项的。

林语堂先生选译了清代文人蒋坦所写的《秋灯琐忆》。

蒋坦,字平伯,号葛卿浙江钱塘人蒋坦秀才出身,擅长书法,著有《秋灯琐忆》、《息影庵初存诗》、《集外诗》、《微波集》。秋灯琐忆为蒋坦最优秀的作品。文中记载了蒋坦与妻子,秋芙的情深意切,闺房之乐,蒋坦以优雅的情怀,抒情的笔调,刻画了秋芙这样一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优美的女性。林语堂先生说,“一个热爱人生的人,对于他的闲散时光一定爱惜非常”。[1]39蒋坦笔下的秋芙成为林语堂先生最爱的两位中国女性之一,另一位就是浮生六记中的“芸”。林语堂对这两位女子充满欣赏之情,对书中对中国古代文人恬淡而又充满情趣的生活更是欣赏之致。

《秋灯琐忆》中写到:

原文:余为秋芙制梅花画衣,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翩然尘世。每当春暮,翠袖凭栏,鬓边蝴蝶,犹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4]

译文:I made adress witha plumflower designfor Ch'iufu,with fragrantsnowall overherbody,and at a distance she looked like a Plum Fairy standing alone in a world of mortal beings.In late spring,when her green sleeves were resting on the balcony,butterflieswould flitabouther temples,notknowing that the season of the Eastern Wind was already gone.

分析:中文笔调优美,清新淡雅,仙境中一个超凡脱俗,仙子般的女子跃然纸上,读来感觉唇齿留香。每一个中文的读者都能感受到秋芙是如此一个优雅的女子。尤其是文中“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这个“绿萼仙人”更是具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绿萼本指一种梅花,花瓣洁白有如脂玉,有淡淡的隐隐约约的绿意,花蕊是浅浅的鹅黄,花枝花蒂碧绿如同翡翠,此梅名为绿萼。中国历代文人均对梅花有独特的情怀,梅花以其冬日傲雪开放,不惧严寒,孤傲清俊,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尚的人文代表,更成为历代诗人钟情的创作题材。秋芙穿着画有梅花图案的绿色的衣服,肌肤胜雪,远远望去,宛如梅花仙子一般。

这样一个充满中国古典诗情画意的形象,林语堂先生是如何翻译的呢?我们在译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先生将“绿萼仙子”译为“Plum Fairy”,这样的译文完全和中文表达没有一点语言关系。Plum Fairy就如同绿萼仙子为中国特有文化现象一样,PlumFairy是西方特有的经典文化形象:Plumfairy是西方的芭蕾舞者,特指穿着雪白的芭蕾舞裙,身材纤细的女子。芭蕾舞是西方传统艺术形象,穿芭蕾群的女子更是西方人欣赏之至的优美形象。

林语堂先生没有将有中国文化意境的形象进行异化,而是充分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背景,选取了西方文化中最为人熟悉的文化形象,以归化的策略进行翻译。如此翻译,译入语读者“拥有了于原文同样的文本原始性,从而使阅读获得直接体验的敏感性”。[5]55

同样还是这段文字,林语堂在另一处的翻译策略,显得更令人深思。文中写到,“鬓边蝴蝶,犹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译文为“butterflieswouldflit abouther temples,not knowing that the season of the Eastern Wind was already gone”。原文中的“东风”,译者直译为“Eastern Wind”。我们均知,由于英国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向于我国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所不同,英国的西风代表着春季,而东风却是冬季的风向,我国恰恰相反,西风代表严寒,东风代表着温暖春天的来临。所以曾有译者提出,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Ode to theWest Wind),是不是应当考虑到读者的人文环境知识背景,将译名改为“东风颂”,否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读和误解。但也有译者持反对态度,认为译者有责任保留源语文本的源语文化特色,读者也有权利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到与自我文化不同的“他者”文化,“西风颂”的中国读者,正是读到了没有被完全归化的译文,才得以了解英国春季刮西风的自然现象。

在这段文字中,蒋坦描写的春末夏初之时,蝴蝶翩翩起舞之景。在译入语中,林先生没有迁就西方读者的心理接受,化“东风”为“西风”,却是在译入语中保留了中文“东风”的语言形象,给西方读者一个想像的空间,使得译文与译入语读者保留了一段审美距离,让译入语读者在译文中感受到了一些“陌生化”的效果,同时传递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清代文人蒋坦的一段文字,刻画了一位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尽显中国山水画般的写意魅力。林语堂先生对其中特有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各不相同,既有归化翻译策略,也运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代表了林语堂先生的翻译观,要在翻译活动中有效传递异质文化,林语堂先生不但考虑到文化的有效传递,让译入语的西方读者接受中国特有的人文自然现象,而且充分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审美意识,在译文保留了充分的审美距离,让西方读者阅读翻译文本时能同样体会到源语文本给源语读者带来的美感。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活动中,“适当插入和消解语言元素,使阅读空间获得敏感性,审美的效果便能在译文里得到较好的传递”。[5]85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对异质文化的处理始终深受翻译工作者、文化交流者的关注。林语堂先生,深谙东西文化特征,将对异质文化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林先生对异质文化吸收改造的策略,既要介绍异质文化,同时对某些异质文化成分进行改造,不是简单的“扬弃”态度,而是在差异文化间搭建一个跨文化交流平台,既传播了不同文化,又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1] 刘慧英.林语堂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2] 林语堂.论翻译[G]//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0.

[3] 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2.

[4] 林语堂.中英对照丛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8.

[5] 孙艺风.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xture of Different Cultures

CHANG Hua

Lin Yutang,with his excellent mastery of both Chinese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and with his knowledge of both the two different cultures,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to English,thus enhancing westerners'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Chinese cultures.This paper intends,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ixture of different cultures,to analyze one of Lin Yutang's translated texts so as to explore what Lin has done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on of oriental leaning.

cultural perspective;cultural exchange;translation

H315.9

A

常华(1976-),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典籍翻译及同声传译。

猜你喜欢
林语堂异质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