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子·国蓄》对宏观调控的论述

2011-08-15 00:49王晓蕊
关键词:宏观调控物价管子

王晓蕊

浅析《管子·国蓄》对宏观调控的论述

王晓蕊

《管子》中涉及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篇章约占一半以上,其中的《国蓄》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意义。认为通过适时的调控,既可以促进商品流通,平稳物价,又能够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管子》;《国蓄》;宏观调控;必要性;手段;意义

《管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文献中的一部重要文献,它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管理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现存《管子》76篇,有三分之二的篇章涉及经济问题,与宏观管理和调控有关的篇章约占一半,其中《国蓄》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国家的调控艺术。

一、关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治理人民的需要

《国蓄》开篇就谈到人民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因此,要控制人民,经济的力量远远超过法令的威力。“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威乏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无论是民富还是民贫,对治理人民都是不利的。这就需要国家牢牢控制住民的经济命脉和利益分配大权,以此来控制社会政治局面。“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因此,“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这也就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调节物资流通的需要

“岁适美,则是粜无予,狗彘食人食。”农业遇到好年景,收成多,市场上粮食卖不完,连猪狗也吃上人食。“岁适凶,则市粜釜十繦,而道有饿民。”农业遇到灾荒年景,粮食价格飞涨,路上饥民比比皆是。“物适贱,则半力而无予,民事不偿其本。”种田人连老本也收不回。“物适贵,则十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人民丧失了所需的财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调节和平衡。因此,善于治国者要能运用轻重之术进行调节:“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三)缓和贫富悬殊的需要

“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在物价轻重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利益的再分配不可避免。竞争中的“强者”和“智者”会乘势聚敛而发财,以至“百倍其本”;而那些“弱者”和“愚者”便会走向破产。为实现“贫富有度”,避免过度的贫富分化,就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干预。如果政府不实施调控职能,“人君不能治”或“人君不能调”,必将是强者“有什倍人之功”,富者愈富;而弱者“有不赓本之事”,贫者愈贫,以致“民有相百倍之生也”。贫富分化的形成和达到怎样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实行政策调控和调控的力度如何。

二、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

(一)依托行政命令

轻重之理告诉我们,影响物价高低的因素之一是国家征税令的缓急,“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如果人民缴纳货币税收的期限比较宽裕,就不会被商人压价收购其商品,就能卖个好价钱;如果纳税期限缩短的话,人民就会急于出手商品而被商人借机压价。“令君籍求于民,令曰十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一;令曰八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九。”国家可以通过政令来调控物价,从而获得收入。

(二)采取经济手段

《国蓄》曰:“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而“以重射轻,以贱泄平”是国家运用轻重术实行调控的基本方针。当商品过剩、物价暴跌之时,国家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商品,引导市场物价回升,是谓“以重射轻”。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当商品短缺引起物价飞涨时,国家则开仓低价抛售商品,以使市场物价回跌至平价水平,是谓“以贱泄平”。国家通过直接参与购销,可以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保持物价平稳。

控制流通过程的重要手段是通过五谷和货币。农产品是实行此项轻重术的主要商品。“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君主应当掌握粮价与物价起伏涨消的交替变化,在两者不相平衡的时候进行操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具有强大的功能。“黄金刀布,民之通施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虽然货币不能直接用于消费,“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但是它却可以被国家运用“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国家可以通过货币的调节功能,协调人民生产,促进物资平衡。货币重,购买力高,商品价格就低;货币轻,购买力低,商品价格相应就高。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反方向的运动变化关系。国家控制了五谷和货币,也就控制了市场上的商品流通。当市场上的某种商品供大于求,引起物价下跌时,国家就可以通过手中掌控的货币来“敛积之以轻”,使物价回升;当这种商品供小于求,引起物价上涨时,就可反其道而行之,“散行之以重”,使物价回落。这样国家就平稳了物价,控制了市场。

三、关于宏观调控的意义

(一)平衡供求,稳定物价

制约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价格变化的条件之一是商品的聚或散。商品被人囤积起来,市场流通量减少,就会“聚则重”;反之,让囤积的商品流向市场,自然就“散则轻”。“万物之满虚随财,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即万物的多少会随季节而有所变化,注意调节则使供求保持不变,失去平衡会使物价出现涨落。管理者要注意市场上物资的剩余或不足情况,并加以调节,以保持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繦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繦百万”。

(二)缓解贫富分化,巩固国家政权

《国蓄》篇曰:“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清楚地指出了存在贫富对立的弊端。造成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富商大贾们的囤积和兼并。“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如果不能流散囤积和吞并,平均盈余与不足,分散兼并的财力,调节人民的需求,那么即使加强农业督促耕种,不停地铸造货币,也只能是使百姓相互奴役而已。因此国家通过控制流通领域,就可以打击富商大贾的兼并活动,消除贫富之间的对立。

除了通过囤积和兼并操控商品流通获得利益外,富商大贾还常常利用放高利贷来增加财富。为抑制富商大贾对百姓的高利贷盘剥,国家就要“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锺之藏,藏镪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锺之藏,藏镪百万”。通过储藏的这些粮食和货币,国家就可以“春以奉耕,夏以奉耘”,扶持农业生产。凡缺少“耒耜,械器,钟穰粮食”的农民,可以得到政府的贷款扶持,然后以实物还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又防止了兼并,“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由此可知,国家控制信贷和拥有充足的资源储备,对缓解贫富分化和巩固国家政权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换征税形式,“显予隐夺”

人民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都在为获取利益而行动。“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国蓄》篇指出,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时需注意使百姓 “见予之形,而不见夺之理”。以国家征税来说,使百姓清楚地看到了对他们的掠夺,就容易引起百姓反感,造成国家征税的阻力;如果通过流通过程取得商业利益的形式就不一样了,百姓不能逃避国家的征敛,又使百姓“不见夺之理”,更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比如在丰年收购余粮,到“中岁”和“饥岁”时可加价出售,“中岁之谷,粜石十钱”,卖一石谷加价十钱。“大男食四石,月有四十之籍;大女食三石,月有三十之籍”。到了荒年,“岁凶谷贵,粜石二十钱”,一石就加价到了二十钱。

《国蓄》篇又指出,无论以土地、财产为征税对象,还是以人口为征税对象,都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以室无籍,谓之毁成”,征房屋税,房子就会被毁掉;“以六畜籍,谓之止生”,征牲口税,就会减少牲口的繁殖;“以田亩籍,谓之止耕”,征田地税,就等于阻止人们种田;“以正人籍,谓之离情”,征人口税,就会少生孩子;“以正户籍,谓之养赢”,按户征税,不分贫富就等于养大户。而通过流通过程赚取利润来代替征税,就可以避免这些消极的后果,同时还得到了与征税同样的结果,满足了国家财政的需要。“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

(四)使“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

丰歉余缺,市场供求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物价轻重。国家通过购销活动,可对其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还能从购销差价中得到大量利润以充实财政。《国蓄》曰:“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

《国蓄》认为国家通过垄断粮食市场,对粮食加价而获得超额的利润。“中岁之谷,粜米十钱。大男食四石,月有四十之籍。大女食三石,月有三十之籍。吾子食二石,月有二十之籍。岁凶谷贵,粜石二十钱。则大男有八十之籍,大女友六十之籍,吾子有四十之籍。”这样国家只需严格控制生产和积蓄,就相当于男女老少都在纳税了,而且官府卖粮给百姓所得之利,要大于征税所得。

另外,国家通过借贷也可获得高额的收入。比如“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春季放贷给百姓,以供他们购买口粮、种子、农具等必需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之后农民再将贷款折成丝织品向政府还本付息;夏季发放贷款给百姓,等到秋天再以粮食抵款还贷。无论是丝织品还是粮食,当这些产品大量上市时,其价格必会大幅度下降,国家这时以它们来抵贷款便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国家贷款给百姓,既可以使“民无废事”,又可以使“国无失利”。

综上所述,《管子·国蓄》认为国家通过适时的调控,既可以促进商品流通,平稳物价,又能够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统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1]张小木.管子解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友直.《管子》货币思想考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瑞芳.《管子》的价格和价格调节思想[J].管子学刊,2004(4).

[5]张守军.《管子》轻重理论的财政思想[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

[6]盛志刚,翟松岩.浅论《管子》中的宏观调控理论体系[J].管子学刊,2006(3).

[7]张建军.《管子·轻重》的以利治民思想[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B226.1

A

1673-1999(2011)23-0028-03

王晓蕊(1983-),女,河北张家口人,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人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09-26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物价管子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滚球游戏
宏观调控“三部曲”
搞不定的水管子
2012,物价的期盼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
《管子》的边防思想初探
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