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辩证思想体系探析

2011-08-15 00:49陈珊怡
关键词:本原老子阴阳

陈珊怡

老子辩证思想体系探析

陈珊怡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老子;《道德经》;道;有无相生;无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期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曲仁村)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中国哲学之父,他的思想产生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几千年来,老子的思想体系在我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和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

《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周易》被誉为“三玄”,一直在中华文化的沃野上争妍斗艳、璀璨夺目。《老子》一书区区五千言,但是其思想却博大精深,包含了政治、经济、教育、人生感悟、国际关系构想等方面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其中辩证思想是相当精彩的一部分,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精华。老子的辩证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的客观反应,是辩证法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一、根本辩证概念:“道生万物”

“道”是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辩证概念。老子认为道就是宇宙最一般的、最恒久的规律,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宇宙运动的原动力,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以及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原则和总的概括,也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最终归宿。《老子》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论述了“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客观存在的,无时无处不在,人可以感知它的存在,但是却无法说清楚,凡是能说得出的“道”就不是“恒道”。“名”也是不可名状的,可说得出的“名”也非永久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认为“无名”是天地的本原,“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既可以称“道”为“有”,也可以称它为“无”。二者同是“道”,是“道”的两种形态,可以说是认识“道”的两种方法,从“无”、“有”两方面来认识“道”的幽深奥妙。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并非天地神祇,而是“道”,且“道”具有虚静和“不盈”的特点,是天地万物的归宿。“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道”是空虚没有实在形体的,是不可感知的,但它广阔深远、用之不竭,它的渊深就像是可纳百川的大海,又像是神秘难测的虚空。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万事万物的根本。《老子》第六章再次论证“道”是万物的根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把“道”形象化,把它比作谷神,谷神的不死说明“道”是永恒的,是万物的母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而自然就是规律,是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道”就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是万物的本原,人、地、天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而“道”只是在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变化发展着。

“道”是阴阳的内在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些话是说“道”先于天地而生,是独立统一的,且“道”中又生出了阴阳二气,阴阳相交又形成更多的事物,由此形成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既然“道”是由阴阳二气构成,而“道”又是万物之母,那么万事万物自然都是阴阳的内在统一体。

在老子看来,“道”乃宇宙之本原,万物之根本,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动力,是宇宙最一般的规律,也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以及人类思想活动的最高原则和概括总结。它具有虚静、妙不可言的特点,它是言语无法说清楚的,只可意味不可言传,但是可以从“有”、“无”两个方面来认识它的幽深奥妙。并且“道”由阴阳构成,是阴阳的辩证统一体。

二、重要辩证概念:“有无相生”

老子认为“道”是辩证统一的,“道”又是万物的根源。“道生万物”,天下万物也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老子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那么就会产生丑、恶的概念了。因此,有和无相互依赖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体现而对立,长和短相互比较而存在,高和下相互包含而存在,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它们都有各自的概念,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但这种相互对立必然导致互相依存。它们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只要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不复存在,因此它们只能相伴而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老子列举了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居室三种实物,用以说明“有”和“无”的辩证统一关系。正是由于有了车毂和车抽之间形成的间隙、器皿之间的空腔、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车子的作用、器皿的功用、房屋的作用。车子、器皿、房屋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可它们形成的这些间隙、空腔、空间是抽象的、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感觉感知它们。“有”是“无”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基础,因为它们“有”的存在,才有了它们“无”的作用,“无”依赖“有”而生存。没有“有”,“无”的作用就不存在。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无”的功用,“有”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有”和“无”相互依赖而产生,相互对立而存在。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总是相互对立而存在,但是矛盾的双方并不是永恒的,不是一层不变的,相反,对立的事物之间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寥寥几句话,却道出了“道”的运动发展规律: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弱者是会转化为强者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这句话是说过分的吝啬必然造成极大的浪费,过多的持有必然导致沉重的损失,想要获得的多,反而失去的会更多。老子以此来告诫人们处理好名利和自身的关系,切勿为了获得身外之物而失去生命,人不可能永远拥有这些外在的东西,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有无相生”是老子辩证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他以此论述了世间万物的相互关系,它们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而存在着,但是这种存在不是永恒的、一层不变的,而是处在“道”的运动之中,即矛盾双方向对立面相互转化。总的来说,老子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会相互转化。

三、辩证治国之道:“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是老子经典的政治主张。《老子》第二章论述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心目中的圣人具有虚静、因任自然的品格,是用“无为”思想来行事,实行身教的有道者。老子以圣人为鉴,极力主张治理国家应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苛求于人,不要发不符合“道”的规律的命令,而实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老子》第三章进一步论述了“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建议当政者要做到三不要:不要标榜奇异的才能,使民众不追名逐利;不要看重珍贵稀有之物,使民众不萌发偷盗心理;不要炫耀那些会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使民众的内心不被扰乱。即净化人民的内心,保证他们的衣食,削弱他们的欲望,使他们身强力壮,这样人民不生贪欲,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在政治上也不敢轻举妄动。老子认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也就是顺应“道”的规律。治国者应该遵循为政之“道”,遵循为政的法则,用“无为”的方法治理国家而得到“有为”的结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学习每天都会增加知识,而治理国家的政策、法令是越少越好。老子将学习与治理国家对比,知识是越多越好,但治理国家的政策、法令越少越好。逐渐减少主观性质的政策、法令,才能最后实现以客观的“道”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达到“道法自然”的“无为”境界,才能统治天下。总而言之,就是按照“清静无为”的“道”的原则治理国家,国家自然会长治久安。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的辩证的治国之道,是老子政治主张的魅力所在。他主张废除法令、措施,一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来获得“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明确的显示出“无为”与“无不为”对立概念之间的相互转化,是辩证的治国思想。

老子找到了世界的本原、万物的根源即“道”,形成了世间万物相互对立、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有无相生”的矛盾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说明他对世界的辩证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彩之处。虽然他的辩证思想还处在萌芽时期,但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为我国辩证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时代的我们,绝不能僵化地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它。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蒋沛昌.老子今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4]马佩.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B223.1

A

1673-1999(2011)23-0033-02

陈珊怡(1986-),女,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09-23

猜你喜欢
本原老子阴阳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服药先分阴阳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法于阴阳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