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辅助二语写作中反馈机制发展研究

2011-08-15 00:49徐永亮陈南威
关键词:二语博客同伴

徐永亮,陈南威

Blog辅助二语写作中反馈机制发展研究

徐永亮,陈南威

探讨Blog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际媒介,在辅助二语环境下学生写作中的教师反馈和学生反馈方面的潜势和优点,认为Blog能够极大地促进ESL环境下的反馈模式的发展和反馈效率的提高。指出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写作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予以解决。

Blog;二语写作;教师反馈;同伴互评

Blog,通常被翻译为“博客”,但在台湾等地区则常被翻译为“部落格”。Rettberg认为,Blog一词由英文单词Web和log压缩而成[1]。Blog第一次作为一个英文单词使用是在1997年,其后博客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2007年4月每天有120 000个新博客诞生,平均每秒就有1.4个新博客产生[2]。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在线版把Blog解释为被人们放在互联网上以供他人阅读的日记,内容诸如个人的思想、观点和经历等。然而,就现实当中的博客内容而言,其已经远远超出了日记的范畴。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通讯和交际媒介,博客在许多领域被应用起来,譬如在国际教育领域,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或者班级博客。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在尝试把博客拓展成为教学及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有力工具。在国内,一些英语写作教师也开始撰写英文的教学博客,以便于和学生共享教学信息和资源,辅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提出,在ESL环境下,由任课教师组织的学生英文博客群,作为写作课程资源及师生交流平台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二语写作[3][4]。一方面,博客能有效增强学生用二语进行写作的动机(motivation);另一方面,博客能够增进学生与写作教师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interaction)和反馈(feedback)。在本文中,笔者拟对博客在促进二语写作中的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潜势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二语写作与反馈机制

在以往ESL教学环境下,写作课教师常囿于成果写作法,教学实践中习惯于把学生的写作视作为一个产品来评价,其结果是往往导致过于关注学生的写作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特征。由于得到的有效反馈比较有限,学生写作提高比较缓慢。上世纪80年代,过程写作法被引入L1写作教学领域,从而引领英语写作教师更多地把写作作为一个过程来关注和引导。Hyland强调二语写作是一个过程及反馈对于二语写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写作是一种意义探求行为”,而反馈是“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核心途径”[5]。由此可见,在过程写作法的视点下,写作是一种意义构建和意义发展的过程;而反馈在写作当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有学者提出,写作过程包含诸如脑风暴、列提纲、同伴互评、教师反馈和多次草稿修改活动[6]。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写作的反馈不能囿于对语法错误的修正。在过程写作法的引导下,二语写作课教师和学生应当参与到该意义发展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主体能够在反馈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传统的课堂环境等方面的局限,教师和学生同伴难于给其他学生在写作这一意义发展过程当中提供充分有效的反馈。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博客的出现和应用能够打破传统课堂反馈的局限性,在促进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方面起到拓展强化作用。

(一)优化教师反馈

在二语环境下,由于学生个人的语言能力相对有限,适用的语言资源相对贫乏,他们通常期望从教师那里获得足够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反馈对于学生们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5]。于是,如何优化教师的反馈就显得尤为必要。鉴于中国目前大班外语教学的实际状况,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个人写作上的面对面反馈非常有限,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借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博客(群)可以有效加强教师反馈的频率和深度,其原因在于博客能够为教师反馈提供便利,使教师反馈更加灵活多样。具体而言,博客的辅助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写作互动博客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写作素材的一个便捷的平台。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和多模性是教师一般书面反馈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博客上对一个错误的反馈可以和一个在线解释或者例证连接起来,如果学生希望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可以链接到教师反馈当中所提供的资源链上去,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性学习,而不仅是局限于教师通常那种比较有限的书面反馈。博客为反馈提供了一个多样性选择机会,而且反馈的深入性也是在传统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所无法实现的。其次,博客使教师能够在不同的空间里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集体性反馈”或者“个体性反馈”。Hyland认为:“针对学生个人的个性化的反馈在一般课堂里面是很难实现的。”[5]在通常的课堂上,写作教师可以整体上就学生写作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提供反馈,迫于时间缘故,很难实现对每一个同学的写作进行大篇幅深入的反馈及指导。而在教师博客或学生个人博客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写作进行极为详尽的反馈和指导。第三,博客的时空自由性和自动归档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反馈。一方面通过博客反馈可以满足不同的工作日程和学习日程;另一方面,在博客上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写作按照日期、主题或者质量等方面进行分类,方便教师对学生写作中的典型问题、某一个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写作进行更为深入的综合性评价和反馈。

(二)促进同伴互评

如前文所述,除教师反馈外,同伴反馈在二语写作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过程写作法把写作视作一种意义构建过程这一命题出发,同伴反馈在二语写作当中的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由于学生们具有类似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文化背景,同伴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同伴反馈对意义发展过程的作用也就更加明显。通过博客实现的同伴反馈使ESL环境下学生的写作过程转变成为一个进行合作性学习的互动过程。与面对面的反馈相比,许多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博客互动来对同伴的写作进行反馈。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博客的同伴互评使写作过程富有互动性的特点[7]。对于学生而言,当他们把自己的写作成果发布在博客上,他们会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为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而写,博客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真实观众。Fellner和Aplle的调查研究发现,使用同伴博客互评的手段以后,学生们不再像一开始那样对英语写作明显缺乏兴趣和动机了,而是更加认真积极地写作并且要求同学们在博客上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7]。其他研究也发现,在二语环境下学生乐于在博客上对同伴的写作进行互评[3]。这种方法增加了ESL学生用英语进行写作的兴趣。第二,基于博客的同伴反馈可以提高学生的反馈能力。在博客上,学生可以发布自己对同伴写作的观点。同时,引用网络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对同伴的写作进行更为有效的评价[3]。对二语学生而言,以英语进行的书面反馈比口头反馈相对容易一些。其次,基于博客的同伴互评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博客空间中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在班级写作博客(群)当中,学生可以采取匿名或者使用绰号的方式出现的班级博客空间,这样学生在反馈时能够更加自由地给出中肯的反馈和评价。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同伴互评过程中,学生们碍于面子通常给出的大多是恭维性的反馈和评语。而博客的匿名性可以使同伴更直接地表达真实想法[4]。另外,对于发布在博客上的学生作品,教师可以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生或者同行来进行反馈和评价。

二、局限与不足

作为一种有力的现代沟通媒介,博客在辅助二语环境下写作当中的教师反馈和学生反馈方面展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它为反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性、自由性和灵活性,拓展了反馈和评价的手段及维度。但与此同时,基于博客的同伴反馈也可能引发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由于匿名性和责任心问题可能导致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某些同伴反馈质量不高或者缺乏建设性[4];而反馈质量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8];其二,部分学生可能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如在写作当中使用BTW(by the way)和IMO (in my opinion)等缩写;其三,一些反馈过于笼统和模糊,使被评价的同学难以对反馈作出有效反应,从而降低了同伴互评的效果。

三、结语

总体而言,博客不仅简单易用,同时具有信息资源的整合性、多模性和互动性特征,其教育方面的潜势值得深入探讨。如上文论述,博客在辅助二语环境下学生写作方面具有诸多的辅助作用和优点,尤其体现在其可以通过多种模块来实现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性能方面。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反馈形式,在实践中基于博客的交际和反馈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尽量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引导和组织面对面的课堂讨论来解决,从而使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媒介在辅助二语写作方面得到更加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1]Rettberg J.W.Blogging[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8.

[2]Ringmar E.A blogger's manifesto:free speech and censorship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New York:Anthem Press,2007.

[3]Zhang D.The Application of blog in English writing[J].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2009(1).

[4]Wu W.S.The effect of blog peer review and teacher feedback on the revisions of EFL writers[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2006(3):125-139.

[5]Hyland K.Second language writ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Wu C Y.Blogs in TEFL:a new promising vehicle[J].US-China Education Review,2006(5).

[7]Fellner T,Apple M.Developing writing fluency and lexical complexity with blogs[J].The JALT CALL Journal,2006(1).

[8]Tsui A B M.Do secondary L2 learners benefit from peer commen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0(2).

H059

A

1673-1999(2011)01-0131-02

徐永亮(1978-),男,硕士,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004)讲师,研究方向为话语学、功能语言学、跨文化语用学及英语教学;陈南威,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2010-10-14

猜你喜欢
二语博客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博客天下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