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英过程中的音译法探讨

2011-08-15 00:49王秀丽
关键词:汉译英译语音译

王秀丽

汉译英过程中的音译法探讨

王秀丽

分析音译法在汉译英过程中呈流行趋势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音译法适用于词汇空缺词、缺乏等值度较高的英语表达的汉语词汇中。

汉译英;音译法;词汇空缺词

一、音译的定义及使用范围

音译(Transliteration),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方梦之[1]96解释说:“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译即译音,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本文所讨论的属于广义的音译法,包括纯音译及音译加注释。

随着全球日益一体化,人们对来自另一种文化的文化意象的接受速度正逐步加快。音译正成为文化意象翻译不可抗拒的趋势。目前,在汉译英过程中,音译法的使用范围主要有:

一是汉语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及商标名等,如毛泽东、孙中山译为Mao ZedongSun Zhongshan;北京、上海译为Beijing,Shanghai;中国驰名品牌雅戈尔、双汇则音译为youngor,Shineway。

二是缺乏高等值度的文化词汇中,如“加油”这个词的概念意义在英语国家中也有,可以理解为英语中的“go”“go for it”,或“put more effort into it”,或“Don't give up”,或“C'mon,mate,you can do it,give it your best shot”的意思,但无论哪种单一的译文都无法准确表达“加油”的全部内涵。北京奥运会时,中国观众声势浩大的助威让外国人如雷贯耳,外国媒体对此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报道时很自然地套用了地道的中国式“Jiayou!Jia you!”;还有如“山寨”一词,它的概念意义相当于英语中的copycatting,piracy或cheap copy,但联想意义完全不同,因此,有译者提出将其音译为shanzhai,并引用外国媒体报道以佐证。

三是概念空缺词汇,如阴阳(YinYang)、风水(fengshui)、功夫(gongfu)及道(Dao/Tao)等等,这些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英语中不存在这些概念。这些音译词作为新概念引入英语国家后也很快被接受。

二、音译的流行及原因

近年来,音译法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流行。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不仅仅是越来越多的新生的事物如“加油”“福娃”“山寨”采用音译的方式,就连一些过去广为使用的、似乎已经定型的直译、意译方式也在向音译化转型,例如:饺子(dumplingjiaozi)、馒头(steamed bread-mantou)、围棋(goweiqi)、四合院(courtyard houses-siheyuan)、武术(martial arts-wushu)、豆腐(bean curd-tofu)、京剧(Peking opera-Jingju)、相声(Cross talk-Xiangsheng);中国“龙”也由dragon转为音译long/China Long。不仅中国译者热衷于音译,英美国家媒体也对音译很亲睐,如知名杂志Time,Newsweek中也出现很多汉语音译词如the Han culture(汉文化),guanxi(关系), shifu(师傅),zhongyuan(中原)等。音译之所以在翻译中能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音译词可起到“填空补缺”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松(Roman Jakobson)认为,人类一切认知经历及其分类都是可以用某种现有的语言来表述的。一旦出现词语空缺(deficiency),就可以通过用外来词(loanwords)或外译词(loan translations)、新词(neoogisms)等手段来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2]245中华民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民族在政治、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势必产生词语表达方式上的空缺,出现“彼有此无”或“此有彼无”现象。这时借用音译,可以在两种语言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弥补这种“先天不足”。

其次,从翻译的角度看,音译可以避免意译或直译不当导致文化亏损或语义不全。比如,汉语的“阴”“阳”“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含,除了音译外,任何译法都难尽其意。正如英语的fair play是英民族长期形成的行为准则,不是汉语“公平原则”所能概括的,所以就被译为“费厄泼赖”。当然,单纯的音译可能会令目标语的读者感到茫然,因而译者有必要附上注释。

再次,从文化交流平等性的角度而言,从英语输入汉语的音译词远远超过英语中的汉语音译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加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应取得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因此,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概念应采用汉语拼音表达来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建立起“中式话语”在世界话语权中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文化也开始倍受英美爱好者的追捧,音译可以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能更多地体现汉文化的“异”。这种“异”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英语作为开放式语言,具有强大的兼收并蓄能力,乐于吸收外来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三、音译存在的问题探讨

然而,音译法作为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译法,却受到一些人的批判,他们认为音译词存在以下的缺陷:首先,“如果译作中有大量音译词的存在,则会增加理解译文的难度;同时伴随音译词而来的解释或注释,又影响了译文的流畅性,读者会失去耐心。”[3]85甚至有人提出音译“这种异化翻译对不懂汉语的英语读者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可能会被英语读者所忽略,就像不懂印度语的中国人读有关印度专文中出现的印度语音译词会一笔带过一样”,音译会使文化意象丢失[4]20。针对以上说法,笔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首先,音译出现的条件。音译往往是不可译,难以找到高等值词汇的情况下,译者不得不考虑的一种变通办法,实属一种无奈的选择。如“山寨”一词,译者几经斟酌,认为译为copycatting,piracy,cheap copy,fake,knockoff都无法涵盖其内涵时,才“灵机一动”想出“shanzhai”一词来以不变应万变。源语词汇在译语中可以找到近似对等的词汇,一般不会考虑将其音译。如果一部译作中出现大量音译,只能说这部译著的原作本身就是晦涩难懂的,如《易经》、《山海经》的译本。读这类作品,无论是原著还是译著,都需要耐心。

其次,音译加注释会影响译文流畅性问题。如前所述,音译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译法,往往因译语概念空缺或不对等而为之。翻译过程中,译文的流畅性与概念意义的准确传达,孰轻孰重,对于译者不言自明。

再次,就是对译语读者有无现实意义的问题。设想谁会是这类翻译作品的读者?往往是对中国文化或中国感兴趣的读者,没人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感兴趣的事物上。以《北京周报》为例,根据《北京周报》2004年对其读者群的调查显示:国外读者中,70%以上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上层人士,多在本国、本地参加与对华相关的贸易、政治、教育、文化等交流活动。在这个前提下,兴趣或需要就会引导这些外国读者去发现这个“异”当中包含的文化涵义。那么,这个“异”又起到召唤的作用。可见,音译有着其它译法所不具备的提醒和召唤作用。

然而,虽然音译不失为传播源语文化的良策,但也不能忽略译语读者的接受。在汉词音译的过程中,也应当考虑音译后的发音难易和译语读者接受的问题,如将“京剧”、“相声”、“差额选举”音译为“jingju”、“xiangsheng”、“cha’exuanju”则不明智。这样音节多、拗口的音译词会像汉语外来词“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t)”、“烟士披利纯(inspiration)”等一样分别被其相应的简洁的意译词所取代。

四、结语

音译法在中华文化日益崛起的今天对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受到更多译者的亲睐。音译最大的特点是让译语读者明白所译词是一个在译语中没有或缺乏高等值度的词汇,也就是说它用一种“异”来彰显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不同。在译语读者非常熟悉的文字中,这些音译词会显得与众不同,提醒译语读者注意这将是个不同的概念。也正是这种“异”会吸引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读者去发现这个词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涵义。但音译不应被滥用,而应用在缺乏相应概念、缺乏等值度较高的英语表达者或用其它译法会引起误解的汉语词汇中。

[1]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范仲英.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陈林.论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王祥兵.论《时代》周刊中国报道文章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2(2).

H059

A

1673-1999(2011)01-138-02

王秀丽(1979-),女,安徽黄山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及实践。

2010-08-22

猜你喜欢
汉译英译语音译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汉译英参考译文】The Inner World of a Great Man (Excerpt)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汉译英参考译文】Reflections Before the Buddha (Excerpt)
On Home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浅谈汉译英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